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海霞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藜芦
  • 2篇胶束
  • 2篇白藜芦醇
  • 2篇PH敏感
  • 1篇星点设计
  • 1篇药动学
  • 1篇药剂学
  • 1篇体内药动学
  • 1篇体外
  • 1篇体外评价
  • 1篇组氨酸
  • 1篇两性霉素
  • 1篇两性霉素B
  • 1篇聚合物胶束
  • 1篇抗真菌
  • 1篇抗真菌活性
  • 1篇活性
  • 1篇氨酸
  • 1篇大鼠体内药动...

机构

  • 3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3篇乔明曦
  • 3篇赵海霞
  • 2篇陈大为
  • 1篇张晓君
  • 1篇赵秀丽
  • 1篇董丽艳
  • 1篇王卉
  • 1篇常琦

传媒

  • 2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中国药剂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胶束的制备与体外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制备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嵌段共聚物(polyethyleneglycol-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G-PE)载药胶束,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AmB载药胶束,分别利用透射电镜、粒径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胶束的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进行表征。分别采用超速离心法、透析法和吸收光谱法考察载药胶束的载药量与包封率、体外释药行为及AmB在胶束内的聚集状态,并通过溶血试验和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AmB胶束的溶血性及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胶束粒子外观圆整且分散良好,粒径在48.28~62.02 nm内,载药量质量分数在16.7%~41.2%内,包封率质量分数在94.4%~99.8%内。胶束的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缓释特征,释药速率随载药量增加而降低。载药量质量分数低于16.7%时,AmB主要以单体形式在胶束内存在;载药量质量分数高于16.7%时,AmB在胶束内的聚集程度随载药量的增加而增加。与AmB溶液剂相比,AmB胶束的溶血性明显降低,抗真菌活性略有提高。结论 AmB胶束粒径较小且分布较窄,体外缓释特征明显,并可显著降低AmB的溶血性,有望开发成为AmB的新剂型。
崔莹冰纪克红赵海霞赵秀丽陈大为乔明曦
关键词:两性霉素B聚合物胶束抗真菌活性
白藜芦醇pH敏感共聚物胶束的制备与大鼠体内药动学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以pH敏感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poly(L-histidine),m PEG-PLA-PHis)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为载体制备白藜芦醇载药胶束,并进行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白藜芦醇载药胶束,分别采用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子显微镜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载药胶束进行表征,以白藜芦醇溶液为对照,测定p H敏感载药胶束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白藜芦醇p H敏感胶束的载药量为10.25%,包封率为90.69%,平均粒径为54.1 nm,zeta电位为-12.7 m V。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载药胶束呈类球形,分布均匀。白藜芦醇在胶束内核以分子或无定型形式存在。大鼠药动学结果显示,与白藜芦醇溶液相比,白藜芦醇载药胶束组的血药质量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显著提高(P<0.05),清除率显著下降(P<0.05),平均滞留时间显著增加(P<0.05)。结论白藜芦醇胶束具有较小的粒径且分布较窄,包封率较高,具有较好的长循环效果。
王卉赵海霞张晓君陈大为乔明曦
关键词:PH敏感组氨酸白藜芦醇胶束药动学
白藜芦醇pH敏感共聚物胶束的制备与评价
2017年
目的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pH敏感嵌段共聚物为载体材料,制备白藜芦醇载药胶束,并对其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水化法制备白藜芦醇胶束,应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白藜芦醇胶束的处方和制备工艺;透析法考察载药胶束在不同pH值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药行为。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胶束平均粒径为54.13 nm,包封率(90.69±1.87)%,载药量为(10.25±0.64)%,载药胶束的体外释药行为具有pH敏感性。结论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的预测性较好,所制备的pH敏感性白藜芦醇胶束粒径小且均匀,载药量和包封率均较高。
赵海霞常琦董丽艳乔明曦
关键词:药剂学星点设计白藜芦醇PH敏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