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芳
-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男权话语下的犬儒理性建构:《狗十三》映射出的社会症候被引量:2
- 2019年
- 曹保平在中国电影导演谱系中,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电影《狗十三》中,他变换传统“曹保平式”强烈的戏剧冲突与叙事节奏,代以相对温吞、内敛地线性叙事掀开中国式教育的最后一层遮羞布,切入小人物个体生活,深井式勘探表层溃败的社会症候。影片如一首痛锥心扉的青春绞刑曲,呈现出中国式教育的弊端,触抵男权话语下犬儒理性的顽疾。
- 苗芳
- 关键词:叙事节奏男权话语戏剧冲突线性叙事症候
- 新剧哺养与家国幻想:郑正秋新剧改编电影实践及动因考
- 2021年
- 郑正秋新剧改编电影是其电影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电影改编是建立在新剧哺养基础上,经由小说文本“先剧后影”的改编和以新剧文本为素材的改编两种路径,运用“局部抽取”“取其筋骨”“忠于改编新剧”与“重造故事”等改编方法实现的。个体幻想、社会改良与电影市场的商业需求,分别作为内部、外部与直接因素构成了郑正秋新剧改编电影的主要动因。郑氏希冀以“有序家庭”的重构疗愈童年“隐痛”;借改良思想缓解资本家“无良心”的社会症候;以改编的家庭伦理剧反拨电影界的“怪力乱神”风气。这种个体努力值得肯定,但也包含郑正秋企图将儒家思想与改良思想融于一体,以求实现家国共荣的幻想。
- 苗芳
- 关键词:郑正秋新剧电影改编动因
- 论戏曲表演、话剧表演中“体验”与“表现”的关系
- 2019年
- 表演艺术中关于“体验派”和“表现派”的争论近两百年,其理论焦点无疑在“体验”“表现”的关系与侧重各有不同。戏曲表演与话剧表演亦然如此。戏曲表演借助“体验”完成高度程式化的“表现”,具有观赏性、抒情性、写意性的艺术特质;话剧表演强调现实体验,在写实性的基础上融合写意性。通过探析戏曲表演及话剧表演艺术中“体验”与“表现”之关系异同,力求对当下戏曲表演艺术与话剧表演艺术的发展方向产生启示。
- 苗芳
- 关键词:观赏性戏曲表演话剧表演
- 左翼电影运动之小引:孙师毅先锋电影观及其理论考辨(1926~1932)
- 2021年
- 1926年孙师毅将马克思的阶级论与唯物论引入电影界,主张电影编剧为底层无产阶级呐喊,申明历史更迭的必然性,树立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创作观念。1931~1932年,孙师毅汲取了列宁的著名论点,即“在我们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电影”,以本名与笔名联合阐发一种“电影———笔”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电影作为文化武器的重要价值,鼓励进步文人进入电影市场争夺大众文化的领导权。孙师毅的电影理论虽然未能生根成系,但是其先锋探索精神与激进理论构想不失为左翼电影运动的思想前奏。
- 苗芳
- 关键词:左翼电影运动文化领导权
- 中国现代独幕剧30年初探(1919年-1949年)——以剧本作品的思想观念流变为主线
- 2019年
- 独幕剧是话剧中一个分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独幕剧擅长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展示一个事件的突转,人物命运的激变、情感态度的反差。中国独幕剧在1919年至1949年的30年,根据不同剧本作品中思想观念的流变,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919-1929年,良莠不齐的探索期,呈现出以关注民主自由与传统礼制两种思想观念二元并存; 1930-1937年,曲折前行的成长期,呈现出以左翼戏剧的阶级斗争思想为主,以新文化的再思考与呼吁团结共和为目的的思想观念为辅; 1937年7月-1949年9月,量增质缓的震颤期,呈现出以从群体出发,号召民众反帝抗日思想为主,以从个体出发,揭露国民劣根性的思想为辅。
- 苗芳
- “影”与“情”的共振: 清明档电影的优化逻辑
- 2020年
- 清明档电影因受众分析与档期定位的匮乏,长期表现疲软。情感社会学为本文提供了集体情感、集体记忆与情感能量传递的研究视角,对清明节中情感文化源存在的基础、受众观影的情感诉求及类型电影的匹配进行分析,细化受众对电影中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追求,并生成清明档电影中“影”与“情”共振的优化逻辑。
- 苗芳
- 关键词:档期消费文化类型电影审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