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星星
- 作品数:13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贵州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场地区域类别划分方法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基于场地成因的场地分类方法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地质资料,建立地质条件和成因的场地分类矩阵[1],通过GIS完成场地类别划分。以遵义市为例,收集了比例尺为1:50万的地质图资料,借助Arcgis建立了遵义市地质数据库,结合地层年代和岩石坚硬程度等地质因素,完成了遵义场地类别划分,并根据实测钻孔对场地分类结果进行验证,分类结果大致正确。基于地形坡度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是利用DEM数据进行坡度分析,借助V_(S)30建立坡度与场地类别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场地类别划分。获取了30 m精度的DEM数字高程数据,对其进行坡度分析,并建立了坡度与场地分类之间的关系,完成了美国标准下的遵义场地区域类别划分,并根据实测钻孔对场地分类进行验证,分类结果大致正确。
- 罗丹芩李世杰罗祎浩纪星星纪星星
- 关键词:地质单元地形坡度
- 1948年10月9日贵州省威宁地震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本次地震是贵州省境内近百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地震为双震模式,地震震级为6.2级,宏观震中为N 27.36°、E 103.95°。重新编制的地震等烈度图显示,极震区地震烈度达到Ⅸ度,等震线呈椭圆形,长轴走向NNE,与主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地震的发震构造为石门断裂。建议将本次地震命名为"1948年10月9日贵州省威宁6.2级地震"。
- 梁操纪星星郝婧罗祎浩张贤文欧品智
- 关键词:震级
- 云南建水煌斑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7
- 2016年
- 华南大陆内部燕山期的岩浆事件可分为2期:燕山早期180~150Ma,燕山晚期140~80Ma。而处于扬子板块西南缘的滇黔贵等地,仅见有第二期晚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与相关成矿作用,缺乏第一期岩浆活动的时间记录。本文在滇东建水地区首次发现了麦地村煌斑岩,对其进行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煌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58.4±2.4)Ma(MSWD=4.2),为晚侏罗世的产物,补充了该区较为空白的第一期岩浆热事件。麦地村煌斑岩不相容元素明显高于原始地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Ce等富集程度不明显,高场强元素中U、Ta、Pb等表现出一定程度富集,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不具有Nb?Ta?Ti负异常的俯冲型配分曲线特征,具有明显的OIB型洋岛玄武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为板内伸展环境下的产物。滇东地区发育中生代时期的NNE构造,早期NNE向褶皱叠加有后期同方向正断层。早期褶皱表现为SEE?NWW挤压应力作用下的构造特征,后期断层表现出同方向张应力作用下的特征。煌斑岩正是由于该区发生挤压之后伴随着一期应力松弛调整,伸展减压作用诱发地幔物质部分融熔,来自于深处的软流圈地幔流体与岩石圈地幔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富集型地幔,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局部受热、部分熔融,发生上升侵位。煌斑岩的侵位时间即是滇东地区中生代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起始时间。
- 刘娇周洋谢德根纪星星李德威
- 关键词:晚中生代煌斑岩滇东南
- 2019年10月2日贵州沿河M_(S)4.9地震震害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贵州沿河M_(S)4.9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上扬子地块凤冈SN向隔槽式褶皱变形区.通过地震地质背景分析、震害调查、震源机制解、断层调查和库区水位变化情况等,得到主要认识如下:由于震源深度浅、灾区老旧自建房抗震性能差,导致本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本次地震主震的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61°/倾角35°/滑动角135°,节面Ⅱ:走向190°/倾角66°/滑动角63°,表现为走向NE、逆冲兼平移型运动方式;结合等震线走向及震中主要断层性质,判断NE向沿河断层为本次地震主震的发震构造,并进一步推测此次地震为水库诱发断层活化引起的地震.
- 纪星星纪星星罗祎浩郝婧刘浩郝婧
- 关键词:震害特征震源机制发震断层
- 滇中地区昆阳群物源及构造环境被引量:16
- 2016年
- 昆阳群的形成时代、沉积环境、源岩性质等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为了查明滇中地区昆阳群的物源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文章在分析昆阳群沉积组合和沉积相的基础上,对昆阳群3件变质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对昆阳群20件极低级变质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从昆阳群黄草岭组、黑山头组和美党组中分别获得了最年轻的谐和年龄为984.0 Ma、945.0 Ma和954.0 Ma;碎屑锆石年龄峰谱显示,在1.0 Ga、1.35Ga、1.73 Ga和2.44 Ga出现了统计峰值,其年龄主要集中在1.73 Ga和1.35 Ga。表明昆阳群源区主要经历了1.0 Ga、1.35 Ga、1.73 Ga和2.44 Ga的构造热事件,资料显示扬子地块西南缘出露的大红山群形成时代为1.7 Ga,格林威尔期的构造热事件时期为1.0~1.3 Ga。此外,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昆阳群源岩主要是形成于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的石英质旋回沉积、长英质岩石和少量镁铁质岩石。在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0.95~1.0 Ga),Rodinia超大陆形成阶段,在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弧后前陆盆地中形成昆阳群的沉积组合,物源主要来自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大红山群和格林威尔期岛弧的岩石。
- 纪星星周诗陈棋刘德民李德威
- 关键词:昆阳群碎屑锆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
- 九寨沟地震震害特点及对贵州防震减灾工作的启示被引量:4
- 2018年
- 根据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震害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九寨沟地震具有建筑物震害较轻、人员伤亡较少和生命线工程恢复迅速的特点。并总结出贵州在今后的抗震设防工作中需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工作、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
- 纪星星罗祎浩陈本金郝靖梁操
- 关键词:震害特点
- 西南地区热灾害链及其与芦山地震的关系被引量:6
- 2013年
- 通过对西南地区干旱(森林大火)-洪涝(或冰冻)-地震灾害链的分析,发现"4·20"芦山地震震前出现了一系列与该灾害链相关的热异常现象,即:川滇地区自2009年以来,先后经历了跨年度干旱,并伴随森林大火,2012年5月中旬局地开始出现暴雨洪涝,还引发大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013年初南方多地相继出现大雾、低温、冻害、雪灾,在此期间,川滇地区还发生了一系列4.0~6.0级范围内中强地震,随后于4月20日发生了芦山地震。此外,通过芦山地震考察,发现震前8~6h内出现喷水冒砂、天气闷热、狗狂吠等宏观异常,地震的同时震中地区出现爆炸、冒烟等现象,这些现象进一步说明芦山地震成因并非断层错动,而是地下热异常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同时,结合西南地区热灾害链结构推测,西南地区近期内仍将有强震发生。
- 陈桂凡郝海健冯旻譞纪星星陈继乐李德威
- 关键词:灾害链热异常
- 贵州省威宁地区地震分布与发震断裂探讨被引量:2
- 2018年
-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查明了威宁地区地震分布规律和活动断裂特征。威宁地区地震密集,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地震主要以浅源地震为主,时间上呈现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从2008年以来,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威宁地区发震断裂主要包括石门断裂、得胜坡断裂和威宁—水城断裂,断裂主要是逆冲性质,在早—中更新世活动强烈,地震多分布在这三条断裂周围及各组断裂交汇部位。
- 纪星星罗祎浩郝婧梁操
- 关键词:地震分布发震断裂
- 武夷-云开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被引量:3
- 2014年
- 将武夷-云开地层大区分为5个地层区,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对该地区中生代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及构造等研究,对研究区中生代沉积盆地类型进行划分,并探讨该区沉积盆地-大地构造演化史.研究区中生代共经历了3个重要演化阶段:早-中三叠世,该区地壳抬升,海平面总体下降,海水向西-西南方向逐渐退出,形成混积陆表海;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该区发生海侵,形成海陆交互陆表海;中侏罗世-白垩纪,由于受古太平洋板块西北低俯冲的影响,台湾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俯冲增生杂岩带,内陆地区以政和-大浦断裂为界,西部发育(火山)断陷盆地;东部发育弧内裂陷盆地,晚期形成断陷盆地.
- 唐婷婷何卫红王成刚纪星星郝奕玮邹亚锐
- 关键词:中生代
- 1948年10月9日贵州威宁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研究
- 2017年
-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在石门乡猴子岩(女姑村)一带,地震造成了滑坡、崩塌、地裂缝和断层等次生地质灾害现象。该处形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位于震中附近,受地震波影响大;多条断层和多组节理切割岩体,破碎的岩体在震动作用下易滑塌;岩层为软硬相间的结构,易形成发生滑坡和崩塌的地貌;陡崖和陡坡容易形成崩塌和滑坡。
- 王尚彦梁操纪星星唐德龙张贤文
- 关键词: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