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长势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南海北部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相
  • 1篇断层
  • 1篇新生代
  • 1篇岩性
  • 1篇震相
  • 1篇逆冲
  • 1篇逆冲断层
  • 1篇走滑
  • 1篇走滑断层
  • 1篇晚白垩世
  • 1篇南海北部陆坡
  • 1篇南海北部陆缘
  • 1篇基底
  • 1篇凹陷
  • 1篇白垩世
  • 1篇冲断层

机构

  • 3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3篇王长势
  • 2篇朱伟林
  • 1篇王嘹亮
  • 1篇钟锴
  • 1篇许长海
  • 1篇钟广法
  • 1篇付晓伟
  • 1篇陈春峰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海东沙陆坡1144站沉积牵引体的地震层序框架及沉积演化
2011年
以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为主,结合ODP184航次1144站位的钻井和测井资料,应用地震地层学原理,对南海北部东沙陆坡1144站所在沉积牵引体的形态、规模、内部结构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识别出了7个全区分布的不整合型层序界面。1144站合成记录层位标定表明,除最底部的层序界面外,其余6个界面的地质年代自下而上分别约为1.09、0.88、0.65、0.30、0.13和0.02Ma;以上述7个不整合面及海底为边界,划分出了7个地震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层序1~7。其中,层序1以杂乱的弱振幅反射为特征,解释为沉积牵引体发育前的滑塌或碎屑流沉积;层序2~7以平行—波状的连续中强振幅反射为特征,解释为沉积牵引体的主体,由此推测该沉积牵引体主要形成于约1.09Ma以来的中—晚更新世。编制了各层序的等T0厚度图,发现不同层序发育时期沉积厚度的横向变化较大,其沉积中心大致沿陆坡走向发生过4次比较明显的迁移。该沉积牵引体总体沿陆坡走向呈北东—南西向的不规则带状分布,保守估计其面积约为1 100km2,厚度为280~520m。
王长势钟广法施和生王嘹亮
关键词:南海北部
南海北部陆坡晚白垩世构造逆冲及其成因被引量:7
2015年
地震资料显示南海北部中生界发育褶皱和逆冲断层等挤压构造,但目前对其成因仍存在争议.通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坡的二维地震剖面进行研究,发现在云荔低隆起-兴荔凸起-兴宁凹陷一带存在2条近NW-SE走向并往NE方向逆冲的逆断层,在东沙隆起南部有2条近南-北走向并具有压扭性质的走滑断层,上述4条断层的平面延伸距离分别约为130、110、55和58km.综合分析可知,现今位于南海南部的礼乐-巴拉望地块经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与华南陆缘发生软碰撞后,在晚白垩世与华南陆缘在现今荔湾-兴宁凹陷一带进行最后的"焊接缝合",而上述4条断层可作为该次"焊接缝合"的间接证据.由于太平洋向华南的俯冲板片在晚白垩世发生了后撤,华南大陆边缘在晚白垩世末开始张裂之前可能整体为区域均衡抬升、局部陆-陆碰撞缝合的构造格局.
王长势朱伟林钟锴许长海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缘晚白垩世逆冲断层走滑断层
东海丽水-椒江新生代凹陷基底的岩性及分布被引量:12
2014年
根据区域二维地震剖面和钻孔资料,研究东海丽水-椒江新生代凹陷基底的岩性及其分布,发现基底岩性有变质岩、花岗岩、火山岩、沉积岩及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其中,变质岩基底的地震反射多为连续性差、视频率低、中等—弱振幅,主要分布在丽水西次凹和椒江凹陷周围;花岗岩基底多为丘状外形、内部杂乱的弱反射,火山岩基底为连续性中等—较好、视频率低的层状强反射,两者主要分布在丽水-椒江凹陷的东北部;沉积岩基底为连续性中等—较好的中—高频反射,主要分散在丽水凹陷;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基底主要分布在丽水-椒江凹陷的中心区域,其对应地震反射的连续性、振幅及视频率等在空间上变化较大.
王长势朱伟林陈春峰付晓伟
关键词:新生代基底地震相岩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