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金鹏

作品数:11 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黄土高原
  • 4篇水蚀
  • 4篇风蚀
  • 2篇地数
  • 2篇植被
  • 2篇植被覆盖
  • 2篇水蚀风蚀交错...
  • 2篇水蚀风蚀交错...
  • 2篇农业
  • 2篇农业经济
  • 2篇交错带
  • 2篇耕地
  • 2篇耕地数量
  • 1篇典型流域
  • 1篇雨量
  • 1篇玉米
  • 1篇玉米产业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植被指数
  • 1篇日雨量

机构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水利部松辽水...
  • 1篇宝鸡市辛家山...

作者

  • 11篇徐金鹏
  • 10篇张晓萍
  • 8篇孙艳萍
  • 6篇马瞳宇
  • 5篇马芹
  • 5篇雷泳南
  • 2篇张建军
  • 2篇万龙
  • 1篇李谭宝
  • 1篇张平仓
  • 1篇张庆印
  • 1篇夏燕
  • 1篇郝明德
  • 1篇吴涛
  • 1篇陈凤娟
  • 1篇陈文凯
  • 1篇吴艳
  • 1篇刘建祥
  • 1篇马琴
  • 1篇白建勤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内蒙古财经学...

年份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20年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侵蚀及坡-沟产沙演变的粒径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例,分析10座小型淤地坝年淤积沙量、产沙地层出露分布及其土壤粒径,基于"侵蚀-沉积"相关原理和粒径对比分析,探讨了近20年来该流域坡-沟侵蚀关系的演变方向及程度。结果表明:1992到2010年,该流域侵蚀模数由150t/(hm2·a)减少到31.01t/(hm2·a),减少幅度达80%。马兰黄土、离石黄土等各侵蚀产沙地层的侵蚀模数均大幅下降约80%。近20年前后,流域坡面和沟道侵蚀量分别由78.70,298.25t/(hm2·a)减至21.23,50.74t/(hm2·a)。坡-沟侵蚀量相对比例由3.5∶6.5改变为4.6∶5.4。植被改善显著削弱了流域坡面的土壤侵蚀以及径流下沟对沟道侵蚀的增沙效应。
马瞳宇李谭宝张平仓马芹雷泳南孙艳萍徐金鹏张晓萍
关键词:侵蚀量小流域水蚀风蚀交错区
30年来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计量关系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针对长武县近30年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耕地数量锐减的现实,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对1980—2010年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关系分析,探索二者间的互馈效应。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受耕地数量减少的影响效应为正但不显著,近30年的脉冲响应均值仅为0.8,10年尺度上分别为0.4、0.8、1.6。而耕地数量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为负,并随时间发展该负效应持续增强,10年尺度上均值分别为-0.3、-0.9、-2.8;30年来长武县耕地资源的变化并未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时期内最大贡献率仅为22%。而耕地数量减少主要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贡献率时期内从最大值88.9%稳定到78%。表明耕地数量减少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存在过度损失,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发展农业经济亟需挖掘社会其它要素的作用,以保证耕地数量的持续稳定,避免不合理利用。
徐金鹏张晓萍张建军夏燕孙艳萍陈凤娟
关键词:耕地数量农业经济脉冲响应函数
基于日雨量的长武县53年来降雨量及侵蚀力演变趋势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用长武县1957—2009年日雨量数据,对该地区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趋势及其协同性进行系统分析,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支持。结果表明:(1)长武县53a来多年平均降雨量577.8mm,侵蚀性降雨量340.7mm,降雨侵蚀力1 691.2(MJ.mm)/(hm2.h)。3要素变异系数、集中程度逐渐增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2.5%,34.4%,43.2%。分别有76.1%,83.4%和85.8%的量集中于夏、秋两季,53.2%,65.5%,70.1%的量集中于7—9月。(2)53a来年降雨量和年侵蚀性降雨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受极端降雨事件发生次数增多的影响,降雨侵蚀力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季节间的变化格局类似,夏、秋两季均呈不显著的增、减趋势,春、冬两季均呈显著减、增趋势。4月、6月呈显著的减、增趋势。(3)对全年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的贡献程度,季节尺度上均受夏、秋两季尤其夏季影响较大,月尺度上则以7—9月尤其8月影响较大。影响程度在3要素间逐渐增强。53a来3要素的演变特征既有差异,又有巨大协同性。
吴艳白建勤张晓萍徐金鹏
关键词:降雨量降雨侵蚀力
长武县2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2011年
陕西省长武县在近20年来正逐步由原来的"粮食基地"演变为"粮果基地",研究其耕地数量变化对同类型地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1985年以来长武县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借助SPSS、EViews等软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逐步回归法选取恰当的驱动因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长武县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机制,为长武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徐金鹏张晓萍孙艳萍马瞳宇马琴
关键词:耕地数量驱动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被引量:16
2013年
以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为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1982—2006年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时段(1982—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6年)的植被覆盖度,并运用转移矩阵模型,定量分析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时段间先增加后减少;从植被空间分布来看,中低植被覆盖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低植被覆盖和中植被覆盖类型,高植被覆盖度类型所占比例最小。总体来说,从时段1(1982—1989年)到时段3(2000—2006年)研究区植被是良性发展的,虽然局部环境有一定恶化,但整体环境仍呈改善趋势。分析发现,低覆盖度植被类型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而中高覆盖度类型和高覆盖度类型重心向东移动,反映了黄土高原西南地区宁夏、甘肃中部受降雨减少和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近25 a植被受到了一定破坏,而中东部吴旗、志丹、安塞、延安等地及毛乌素沙地东胜附近近年来进行的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产生了较好的效益。
孙艳萍张晓萍刘建祥徐金鹏陈文凯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水蚀风蚀交错带黄土高原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流域土壤侵蚀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关系是评价流域景观格局合理性的关键问题。以GIS软件为分析平台,以最新提出的"源""汇"景观理论为基础,以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六道沟流域199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为分析对象,以淤地坝淤积量作为土壤侵蚀监测信息,利用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分别分析了这2个时期各景观类型随空间要素配置、贡献权重和组成比例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最后对该指数的变化与土壤侵蚀模数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与1995年相比,六道沟流域各集水区的相对高度、坡度、投影距离、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均呈减小趋势,景观格局分布更加合理,水土流失危险性降低,与同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趋势相同。坡度负荷对比指数增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增量相关性较弱,相对高度、投影距离、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增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增量呈显著正相关,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反映土壤侵蚀过程对景观格局变化响应的效果最好。景观格局负荷对比指数与土壤侵蚀实测值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应进一步改进模拟方法以达到准确量化的目标。坡度负荷对比指数不能很好地解释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需要在坡度取值方式上加以改进。
马瞳宇张晓萍孙艳萍马芹雷泳南徐金鹏张庆印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蚀风蚀交错区
1957—2009年黄土高原地区风速变化趋势被引量:26
2012年
用88个气象站1957—2009年的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日值资料,采用距平累积法、5 a趋势滑动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风速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异等特征。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1957—2009年多年平均风速为2.36 m/s,水蚀区、水蚀风蚀交错区和风蚀区年均风速分别为2.36、2.17、2.60 m/s,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08 4、-0.009 4和-0.018 8 m.s-1.a-1,并均通过了0.001的极显著性检验。3个区域均是冬、春季的平均风速对全年趋势演变贡献率较大,年均风速也均在1981年发生偏强转为偏弱的跃变,20世纪70年代以后平均风速逐渐减小。②黄土高原平均风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最大风速为5级或5级以上的发生日数减少。大风频率从1970年代至2000年代呈显著减少趋势,风蚀区减少幅度最大,减少了10%以上,水蚀风蚀交错区减少1%~5%,到2000年代,大多数站点的大风频率均降低为<2%。③水蚀风蚀交错区和风蚀区年均大风日数较多,而水蚀区和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年均大风日数较少。根据大风年均发生日数,将大风天气划分为大风天气较少区(年均大风日数<10 d)、较多区(10~50 d)、多发区(50~100 d)和频发区(>100 d)。大风较多区在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最广,其次是较少区,无频发区。70年代至90年代,风蚀区和水蚀风蚀交错区的站点大多为大风较多区,其中70年代中宁和包头为大风多发区;2000年代以后,大部分地区转为大风较少区。
马芹张晓萍万龙马瞳宇孙艳萍徐金鹏雷泳南
关键词: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黄土高原地区
1949-2008年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以陕西长武县为例被引量:20
2011年
在分析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相互胁迫、动态演进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了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分析了1949-2008年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规律.结果表明:1949-2008年,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粗放式传统农业阶段-农业机械化进程阶段-前现代化农业协调发展阶段"3个历史时期,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应基本吻合,系统耦合在"协调发展"和"极限发展"间经历了两起两落的急剧变化过程.1955-1961年、1984-1992年,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极限化耦合态势;1962-1965年、1981-1983年,为纠正前阶段宏观政策后的快速过渡期;1949-1954年、1966-1980年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低水平协调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经过螺旋式发展,进入高水平协调发展阶段.目前,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有突破协调发展水平,并向极限化发展的潜在危险.良好的农业政策和外部环境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协调发展的水平上稳定发展,反之,容易出现系统相悖发展的局面.
张建军张晓萍王继军郝明德徐金鹏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耦合度黄土高原沟壑区
黄土高原河龙区间最大日雨量(PMP)极值拟合及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1
2012年
黄土高原河龙区间暴雨可以造成极为严重的土壤侵蚀。为了探究河龙区间暴雨重现期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利用河龙区间及毗邻地区24个气象站点1957—2009年日降雨数据,分别用Gumbel分布和GEV分布模拟最大日雨量辨析这两种拟合方法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降雨极端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对于短重现期(≤10a),两种分布模拟值最大日雨量(PMP)值相差较小;而在长重现期(≥20a)的水平上,GEV模拟精度较高。但若站点出现几次大暴雨且雨量相近的情况下,Gumbel模拟精度高于GEV模拟精度。(2)结合GEV分布和Gumbel分布,对河龙区间各站点的最大日雨量进行模拟。河龙区间2a,5a,10a,20a,50a,100a重现期的PMP分别介于40~70,50~85,60~100,70~110,85~130,95~150mm。河龙区间各重现期的最大日雨量的高值中心均分布在南部延河流域和西北部窟野河流域,而低值中心在西部横山以西和东北部偏关河以北地区。用3个时段数据(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估算的5个代表站的最大日雨量值差异明显,在太原、榆林两站,1950s—1960s估算的最大日雨量较大,最大日雨量呈减少趋势。而在其它3个站点,均为1970s—1980s估算的最大日雨量较大。
马芹张晓萍万龙马瞳宇孙艳萍徐金鹏雷泳南
关键词:河龙区间黄土高原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玉米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
2010年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的玉米大都用作牲畜饲料和工业原料。其中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在只几梁乡,该乡的玉米产业为当地的养殖业及工业做出了贡献,经济潜力巨大。本文就以只几梁乡的玉米生产为例,研究土默特左旗的玉米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分析出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限制因素,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具体的方法措施,并对该旗玉米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建议。
夏燕徐金鹏吴涛
关键词:玉米产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