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博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注蒸汽
  • 3篇稠油
  • 2篇水热裂解
  • 2篇降黏
  • 2篇改质
  • 2篇催化改质
  • 1篇蒸汽驱
  • 1篇渗透率
  • 1篇剩余油
  • 1篇剩余油分布
  • 1篇微相
  • 1篇沥青质
  • 1篇降解
  • 1篇隔夹层
  • 1篇非均质
  • 1篇非均质性
  • 1篇沉积微相
  • 1篇催化
  • 1篇催化降解

机构

  • 4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4篇张博
  • 3篇赵法军
  • 3篇刘永建
  • 2篇胡绍彬
  • 1篇施尚明
  • 1篇朱贺
  • 1篇吴鸿瑞
  • 1篇郑南
  • 1篇李士平

传媒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油田化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注蒸汽条件下稠油催化改质降黏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以自制的油溶性有机镍盐作为催化剂进行稠油水热裂解反应。考察了催化剂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加水量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前后稠油黏度、族组成的影响。催化水热裂解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240℃,反应时间24 h,加水量30%,催化剂质量分数0.1%。对反应前后稠油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与水热裂解反应相比,加入催化剂后的稠油黏度由11000 mPa.s降至3414 mPa.s,沥青质、胶质含量分别降低1.7%、1.6%,芳香分、饱和分含量分别增加0.8%、2.5%,稠油中C含量降低,H含量增加,H、C原子数比提高,而杂原子与C的原子数比降低。
张博刘永建赵法军胡绍彬
关键词:蒸汽驱稠油水热裂解改质降黏
注蒸汽条件下稠油催化改质降黏实验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自制油溶性有机镍盐作为催化剂的稠油水热裂解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加水量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前后稠油黏度、族组成的影响,优选出最佳改质降黏反应条件,在此条件基础上,对改质降黏反应前后稠油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未添加催化剂的相比,在反应温度为240℃、加水量30%的体系中,添加0.1%的过渡金属有机酸镍催化剂,反应24 h后稠油的黏度下降明显,沥青质含量下降1.4%,胶质含量下降5.0%,芳香分含量增加3.5%,饱和分含量增加2.9%.
张博刘永建赵法军胡绍彬
关键词:稠油注蒸汽水热裂解改质降黏
注蒸汽条件下稠油中沥青质催化降解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以自制的油溶性有机镍盐作为催化剂进行稠油中沥青质降解反应。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40℃,反应时间24h,催化剂用量0.6wt%(以沥青质质量计算)。对反应前后的沥青质进行了元素测定,发现反应后H/C原子比增加,S含量的降低,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的下降主要是桥链硫醚和桥链及侧链脂肪单元断裂的结果。采用红外光谱对反应前后沥青质的结构进行了测定,反应后沥青质中重质组分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重质组分的减少,轻质组分的增多。催化剂的加入可以降低沥青质分子内及分子间的极性相互作用,使沥青质分子骨架在空间里尽可能呈现松弛状态,与沥青质分子中的杂原子发生了作用,使部分氢键被破坏,部分C—R键发生断裂。
张博刘永建赵法军李士平吴鸿瑞
关键词:注蒸汽稠油沥青质催化降解
大庆杏北地区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大庆油田开发后期含水率较高,剩余油分布不均。本文综合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如沉积微相、非均质性、隔夹层、水淹资料等,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大庆油后期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提供参考。
施尚明张博朱贺郑南
关键词:剩余油沉积微相非均质性隔夹层渗透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