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成

作品数:19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关节
  • 10篇膝关节
  • 10篇关节置换
  • 9篇全膝关节
  • 9篇全膝关节置换
  • 9篇膝关节置换
  • 7篇置换术
  • 6篇全膝关节置换...
  • 6篇膝关节置换术
  • 4篇软骨
  • 4篇人工全膝关节
  • 4篇人工全膝关节...
  • 4篇骨折
  • 4篇关节炎
  • 4篇3D打印
  • 3篇软骨组织
  • 3篇软骨组织工程
  • 3篇术后
  • 3篇人工全膝关节...
  • 3篇自体

机构

  • 19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亳州市人民医...
  • 1篇徐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9篇唐成
  • 15篇王黎明
  • 11篇魏波
  • 10篇姚庆强
  • 8篇徐燕
  • 5篇金成哲
  • 4篇徐燕
  • 3篇顾强荣
  • 3篇李佳怡
  • 2篇杜小涛
  • 2篇严俊伟
  • 2篇李祥全
  • 2篇裴璇
  • 2篇喻忠
  • 2篇刘帅
  • 2篇郭阳
  • 1篇胡文浩
  • 1篇鲁珊珊
  • 1篇孙强
  • 1篇桂鉴超

传媒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国数字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4
  • 3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发性颈椎管硬膜外血肿一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目的 分析自发性颈椎管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例女性、39岁经颈椎MRI证实为自发性颈椎管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观察描述,并结合相关查阅文献分析。
魏波徐燕姚庆强顾强荣唐成王黎明
关键词:颈椎管硬膜外血肿
BMSCs来源细胞外基质支架对微骨折骨髓刺激术后血凝块体外软骨化分化的作用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BMSCs来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支架结合微骨折骨髓刺激术后血凝块在体外软骨化分化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用5~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取20只兔骨髓分离、培养BMSCs并行多向分化鉴定;利用冻干技术制备BMSCs来源的ECM支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微结构。于兔股骨滑车处作直径6 mm软骨缺损,垂直缺损面作5个直径1 mm、深3 mm的微骨折孔洞。将未穿刺的20只动物随机分为2组(n=10):A组取微骨折术后渗出的血凝块直接体外培养;B组在A组基础上用TGF-β3诱导其成软骨分化。将抽取骨髓的20只动物随机分为2组(n=10):C组用制备的ECM支架植入软骨缺损处,待ECM支架与渗出的骨髓血充分融合后取出体外直接培养;D组在C组基础上给于TGF-β3诱导其成软骨分化。体外培养1、2、4、8周时分别行大体、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生化成分分析观察,检测其分化效果。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经多向分化鉴定,呈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的表型特征。扫描电镜观察示ECM支架呈三维多孔状结构。在培养过程中,A组组织块逐渐降解消失;C组组织块逐渐形成质地柔软的疏松样结构;B、D组组织块逐渐形成表面平滑的新生软骨样组织。体外培养4、8周,C、D组组织块面积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大于C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HE、番红O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组织内仅有少量细胞分布,未见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及Ⅱ型胶原的积累;B、D组可见组织内出现许多软骨陷窝样结构,且GAG及Ⅱ型胶原分布逐渐增多。生化成分分析示,培养过程中,B、D组GAG及总胶原含量逐渐增加,其中D组增加更明显,培养至4、8周,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来源的ECM支架结合微骨折骨髓刺激术后血凝块在体外给予TGF-β3诱导培养时具有良好的软�
魏波金成哲徐燕唐成胡文浩王黎明
关键词:BMSCS细胞外基质血凝块
选择性软组织松解技术在重度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重度膝外翻畸形软组织平衡的处理方法。方法自2003-07—2009-12对29例(32膝)膝外翻畸形(胫股角〉15°)的患者均采用术中局部选择性松解技术实现软组织平衡。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摄膝关节正位X线片、测定膝关节活动度(ROM)和进行HSS评分,评估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21例(24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7个月,平均27.2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明显松动和下沉迹象。术前关节活动度平均(103.5±8.7)°,末次随访时平均(123.3±6.3)°。术前HSS评分平均(62.5±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6.9±4.6)分。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局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技术在处理重度膝外翻畸形软组织失衡方面疗效确切,该技术损伤小、安全简便,是TKA术中矫正重度外翻畸形较理想的方法。
唐成严俊伟王黎明郭阳徐燕顾强东
关键词: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
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的早期疗效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价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的可行性、安全性、初始稳定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6月利用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置换完成25例髋关节重建,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70.20±6.94)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股骨颈骨折。记录手术完成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门诊随访,复查髋关节X线片,分别采用视觉模拟度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以及Mayo髋关节功能评分(Mayo hip score,MHS)评估患髋局部疼痛改善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3.55±0.99)个月(12~15个月);手术时间为(1.36±0.25)h,术中出血量为(275.00±77.17)mL,术后引流量为(236.11±76.32)mL;术后门诊复查髋关节X线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关节力线恢复满意,关节假体和骨接触面紧密接触、无缝隙。术前VAS评分(5.61±0.97)分降至术后12个月(0.11±0.12)分(t=26.92,P<0.001);HHS评分由术前(3.77±1.40)分升至术后12个月(91.83±4.88)分(t=-86.73,P<0.001);MHS功能评分术后12个月(89.10±5.22)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假体脱位、血管栓塞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置换能够有效重建髋关节,增加髋关节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李旭祥凌辰张惠康姚庆强徐燕唐成王黎明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重建
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重建髋臼骨缺损的中期疗效评估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重建髋臼骨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初始稳定性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重建12例髋臼骨缺损患者,利用计算机对患者髋臼骨缺损进行三维建模,设计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模型,再利用钛合金3D打印完成个性化支架的实体加工成型,并对实体部件进行喷砂、超声波振荡、高温处理、消毒等后处理。通过髋关节外侧入路显露髋关节,植入个性化髋臼支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门诊随访,分别采用视觉模拟度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患髋局部疼痛和髋关节功能情况,结合髋关节X线及CT扫描分析髋关节力线恢复情况,骨缺损与支架的匹配度和包容性。结果:12例手术时间1.1~3.5 h,平均(2.23±0.7)h;术中出血量150~820 mL,平均(406.67±219.29)mL;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5.33个月,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VAS评分由术前(5.17±1.53)分下降至术后1年(1.67±0.78)分(t=9.225,P<0.001),Harris功能评分由术前(47.67±7.15)分升高至术后1年(86.75±4.52)分(t=-27.380,P<0.001)。术后复查髋关节X线及CT扫描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关节力线恢复满意,髋臼骨缺损区与金属支架之间紧密接触、无松动。结论: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能够重建髋臼骨缺损,增加髋关节的初始稳定性,降低髋关节重建术的手术难度,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唐成李旭祥凌辰姚庆强魏波徐燕王黎明
关键词:3D打印
新型BMSC外基质支架的制备及性状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利用BMSC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制备新型可塑形生物支架材料,探讨其应用于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取新西兰幼兔骨髓分离培养获得第2或3代BMSC,高密度培养后收集ECM,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ECM三维多孔状支架。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扫描电镜、孔隙率、吸水率及生物力学测定等方法对材料进行物理化学性能观察。取第3代成年新西兰兔膝关节软骨细胞,以5.0×10^4个/ml分别与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液(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对照组)及体积分数50%(实验Ⅰ组)、体积分数100%(实验Ⅱ组)的材料浸提液进行培养,于培养后1,3,5,7d采用MTT法测定吸光度(A)值并分析其对细胞的毒性。结果制备的ECM支架呈白色、银白色、象牙色的三维多孔状。HE染色及扫描电镜示支架呈交联的多孔状结构,支架内孔洞相互连通,孔径为100—400μm,孔隙率为(91.50±2.84)%,吸水率为(2014±224)%,压缩强度为(6.8±1.5)kPa;MTT检测软骨细胞在各组均生长良好,A值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同组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来源的ECM支架是一种新型三维多孔状支架,无须进行脱细胞处理,且安全无毒,具备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细胞相容性良好,是软骨组织工程良好的支架载体之一。
徐燕金成哲唐成魏波裴璇许光跃桂鉴超王黎明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生物相容性材料软骨组织工程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外基质支架在体外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外基质(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matrix,aBMSC-dECM)支架体外制备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取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5只,分离、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原代培养4周,收集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制备aBMSC-dECM支架。对支架行扫描电镜和HE染色观察。分离培养自体软骨细胞,植人支架内,48h后对细胞一支架复合物行Live-Dead染色。分别于种植后1、2、4和6周对细胞一支架复合物(组织工程软骨)进行大体观察、体积测量、HE染色、Safranin-0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al-TimePCR检测和抗压强度测试。
唐成徐燕王黎明苗登顺裴璇魏波杜小涛金成哲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软骨体外研究
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在骨盆外固定架深部植钉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制备的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在骨盆外固定架深部植钉中的应用。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2月,收治5例骨盆骨折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29~68岁,平均52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3例,C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4 d,平均9 d。依据术前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骨盆,并设计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骨盆模型及导板;术前模拟植钉过程后,术中在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辅助下植入外固定钉。术后复查CT,依据手术前后三维图像,测量实际钉道和规划钉道起始端与髂前上棘骨性凸起顶部的距离,分别在横断面和冠状面上测量规划钉道和实际钉道的内倾角及尾倾角。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辅助成功植钉,共植入20枚外固定钉,均为单次植入。X线片和CT检查显示所有外固定钉位置良好,植入长度70.13~100.53 mm,平均83.16 mm。拟合后的三维重建图像显示所有外固定钉的进钉点、钉道方向均与术前规划一致。和规划钉道比较,实际钉道与髂前上棘的距离、内倾角、尾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所有外固定钉均未发生松动、断裂;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浅表和深部组织感染,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对治疗过程满意,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3分,平均0.5分。结论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辅助植钉技术是对传统经髂嵴植钉技术的改良,可提高外固定钉植入精确度和有效延长钉道长度,使患者术后迅速获得骨盆力学稳定性、降低钉道相关并发症风险。
唐成梁斌姚庆强刘帅徐燕王黎明
关键词:导板骨盆骨折外固定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模型的建立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建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6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18只,术后未感染组18只;模型组和术后未感染组均使用人指间关节假体行右侧膝关节置换,术后3天,模型组关节腔内注射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05cfu,术后未感染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打开、关闭右膝关节关节囊。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3周观察各组X线检查、3.0T MRI图像、18F-FDG显像变化、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指标,术后3周观察病理学、微生物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白兔术后3周后成活率88.8%(16/18);影像学检查显示模型组术后关节肿胀,关节腔及假体周围组织可见大量积液;18F-FDG显像显示模型组患侧膝关节局部放射性浓聚,术后3周患侧与对侧正常膝关节放射性比值(ONKR)较术后未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Q=4.86,P<0.05);模型组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5.45,P<0.05);模型组术后1周ESR检测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5.82,P<0.05);模型组术后3周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9.26,P<0.05);模型组术后3周ESR检测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Q=9.76,P<0.05);术后3周白细胞计数较术后未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Q=4.46,P<0.05);病理学检测可见模型组假体周围及周围组织大量炎细胞侵润;微生物学检测显示模型组关节液培养均为阳性,术后未感染组阳性2例。结论该方法可建立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模型。
严俊伟唐成李祥全郭阳颜超杜小涛鲁珊珊金成哲王黎明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动物磁共振成像
3D打印手术导板在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21年
背景: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导航骨折内固定植入、脊柱外科螺钉置入及巨大骨缺损修复重建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将3D打印导航模板运用于膝关节内外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对比3D打印手术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外翻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外翻骨性关节炎患者39例,其中女18例,男21例,年龄55-83岁,随机分2组:试验组(n=20)在3D打印手术导板辅助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对照组(n=19)进行传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拍摄X射线片,测量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髋膝踝角度及下肢力线角度;记录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1 d、1周、2周、1个月、3个月时,进行目测类比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试验通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的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及髋膝踝角度偏移值均<3°,试验组对下肢力线角度的调整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②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试验组术后1 d、1周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K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对于膝关节严重内外翻患者,3D打印手术导板辅助下的膝关节置换提高了手术精度,节省了术中时间。
黄辰宇唐成魏波魏波李旭祥李佳怡徐燕姚庆强王黎明
关键词:植入物假体全膝关节置换内外翻畸形骨关节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