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蔚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 2篇社会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农村
  • 2篇婚姻
  • 2篇婚姻挤压
  • 1篇代际支持
  • 1篇调度
  • 1篇多信道
  • 1篇信道
  • 1篇信道分配
  • 1篇信道分配算法
  • 1篇性别失衡
  • 1篇养老
  • 1篇愈合
  • 1篇脂肪
  • 1篇脂肪组织
  • 1篇中国农村养老
  • 1篇人口
  • 1篇韧带
  • 1篇韧带重建
  • 1篇韧带重建术
  • 1篇伤口

机构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刘蔚
  • 1篇王坤正
  • 1篇靳小怡
  • 1篇陈曦
  • 1篇张晨
  • 1篇李苗
  • 1篇杨佩

传媒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公共管理学报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性别失衡下的中国农村养老及其政策启示被引量:21
2012年
中国社会转型期性别失衡带来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对农村养老的影响是中国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8—2010年的三次农村人口专项抽样调查数据,从性别、年代、婚姻、区域、人口流动等多视角综合分析了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代际支持行为以及男性失婚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婚姻挤压对中国农村养老带来的挑战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已经对农村养老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龄未婚男性成为打算依靠政府救济养老的主要人群;大龄未婚男性给予父母的代际支持较弱、父母的生活满意度较低。文章丰富和发展了养老研究的视角,初步识别了性别失衡给农村养老所带来的负面后果,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性别失衡的人口社会后果,并为综合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靳小怡郭秋菊刘蔚
关键词:性别失衡婚姻挤压养老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前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年
目的通过基于肌骨超声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的回顾性研究探索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膝前疼痛(AK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随访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ACLR的患者,排除有同侧膝关节周围手术史及同侧膝关节慢性疾病患者,纳入18~50岁、由同一医师行自体腘绳肌腱ACLR的患者35人。根据术后症状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为AKP组与无AKP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完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部分费勒量表;测量胫骨前位移量、伸膝受限角度等;利用二维超声检测髌腱及髌下脂肪垫(IFP)的形态学、厚度,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IFP血流信号,利用弹性超声检测IFP及髌腱横波传导速度。对部分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后,确定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AKP组中女性患者占比更高(P=0.018),AKP组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下降高于非AKP组(Z=2.40,P<0.05),超声检查发现AKP组IFP血流增加的患者比例更高(P=0.018),横波传导速度更快(t=7.64,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比值比(OR)=12.13,95%置信区间(CI)(1.55,94.99)]、股四头肌肌力下降[OR=7.94,95%CI(1.14,55.43)]及IFP血流增加[OR=8.90,95%CI(1.25,63.56)]是ACLR术后膝前疼痛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女性发生膝前疼痛的风险高于男性,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及IFP充血水肿是膝前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
崔毅鹏李若尘刘蔚陈曦杨佩王坤正李苗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髌股疼痛综合征脂肪组织超声检查
MR-MC Ad Hoc分簇网络中基于搜索树的信道分配算法及链路调度研究
刘蔚
关键词:信道分配链路调度
中性粒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愈合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皮肤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①抽取10名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分离纯化中性粒细胞,用差速离心法从中性粒细胞上清液中制备外泌体。②制备全层皮肤缺损的大鼠创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50μg/mL外泌体组和100μg/mL外泌体组,用CCK8实验测定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用划痕实验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情况,探讨中性粒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内皮细胞体外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伤后7、14 d,观察皮肤创面愈合情况,比较不同处理组的创面愈合率;伤后14 d,对各组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排列情况。结果①中性粒细胞来源外泌体为直径约100 nm的圆形或椭圆形囊泡。②伤后12 h,通过划痕实验测得各组创面中血管内皮细胞愈合率相近(P>0.05)。随着时间延长,24 h时,100μg/mL中性粒细胞来源外泌体处理组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1)和50μg/mL中性粒细胞来源外泌体处理组(P<0.05);伤后12 h,通过CCK8实验测得,50μg/mL和100μg/mL中性粒细胞来源外泌体处理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量高于对照组(P<0.01),24 h时这两组的结果仍高于对照组(P<0.01)。管腔形成实验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来源外泌体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管状结构形成(P<0.01)。③伤后7、14 d,与对照组相比,50、100μg/mL外泌体组的创面愈合率均增高(P<0.01),且100μg/mL外泌体组的创面愈合率高于50μg/mL外泌体组(P<0.01)。伤后14 d,与对照组相比,100μg/mL外泌体组创面新形成的表皮和真皮更长,胶原纤维数量增多且排列方向高度一致。结论中性粒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胶原纤维形成,从而加速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愈合。
李若尘王长虹崔毅鹏刘蔚张晨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外泌体伤口愈合
婚姻挤压下男性农村流动人口代际支持研究
刘蔚
关键词:流动人口婚姻挤压代际支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