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太军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原生质
  • 1篇原生质体
  • 1篇原生质体融合
  • 1篇质体
  • 1篇生防放线菌
  • 1篇内生放线菌
  • 1篇轮枝
  • 1篇轮枝菌
  • 1篇放线菌
  • 1篇大丽轮枝菌

机构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1篇宗兆锋
  • 1篇宋春
  • 1篇刘亮
  • 1篇任太军

传媒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1篇2009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内生放线菌SG2与生防放线菌SC11融合菌株的筛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提高生防放线菌对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方法】运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内生放线菌SG2和生防放线菌SC11进行融合,测定了融合菌株对尖镰孢西瓜专化型和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并测定了其内生性和产多胺的能力。【结果】获得了G-C1-G-C18共18株形态特征和菌落颜色与亲本菌株有差异、遗传性状稳定的融合菌株,其中G-C1、G-C2、G-C8、G-C10、G-C11、G-C12、G-C16和G-C18等8株融合菌株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率均≥70%,G-C12和G-C8对尖镰孢西瓜专化型的抑菌率均>75%。融合菌株分泌物的抑菌效果均有所降低。融合菌株G-C1、G-C2、G-C10、G-C11、G-C12和G-C16继承了亲本SG2的内生性;上述8株融合菌株均继承了双亲产生多胺的特性。【结论】实现了植物内生放线菌和土壤中生防防线菌的原生质体融合,为枯、黄萎病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宋春刘亮任太军宗兆锋
关键词:内生放线菌生防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大丽轮枝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