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学林

作品数:1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性血友病
  • 1篇血管性血友病...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微颗粒
  • 1篇血友病
  • 1篇血友病因子
  • 1篇微颗粒
  • 1篇管性血友病因...
  • 1篇PMP
  • 1篇FN
  • 1篇出血程度
  • 1篇VWF

机构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篇夏瑞祥
  • 1篇朱立新
  • 1篇蔡学林

传媒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7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血液病患者出血程度与PMP、vWF、FN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血小板微颗粒(PM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连接蛋白(FN)在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中与出血程度的关系,探讨PMP、v WF、FN对出血程度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WHO关于出血的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0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4分组及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MP含量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v WF、FN含量变化。结果 (1)各组PMP、v WF、FN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不同出血程度组之间出血程度越重,PMP含量越低[除1分组与2分组;3分组、4分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WF含量越高[除1分组与2分组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N含量越高[除0分组与1分组外,其余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MP、v WF、FN的含量对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出血程度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戴霁菲朱立新蔡学林夏瑞祥
关键词:出血程度血小板微颗粒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