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洁琼 作品数:5 被引量:6 H指数:2 供职机构: 怀集县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肇庆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超声引导双显影线定位技术在小儿手术患者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双显影线定位技术与盲探触摸技术在小儿手术患者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9月广东省怀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在置管中,对照组采用盲探触摸技术,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双显影线定位技术。比较两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穿刺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置管失败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结论超声引导双显影线定位技术可快速准确地确定穿刺点,缩短穿刺时间,提高了小儿手术患者桡动脉穿刺时第一次穿刺的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叶丽群 潘洁琼关键词:超声引导 桡动脉穿刺 超声引导双显影线定位技术在老年患者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双显影线定位技术在老年手术患者行桡动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40例。传统组行常规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改良组采用双显影线声影定位技术进行桡动脉穿刺。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定位时间和出血发生率。结果改良组首次穿刺成功率92.50%高于传统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出血发生率为2.50%低于传统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穿刺时间和定位时间分别为(8.38±6.20)、(4.01±2.38)s,均明显短于传统组的(24.07±21.39)、(12.01±6.0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双显影线定位技术可快速准确地确定穿刺点,缩短超声定位时间和穿刺时间,而且提高老年手术患者桡动脉穿刺时第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低。 叶丽群 叶丽敏 何娟明 廖锐威 潘洁琼关键词:桡动脉穿刺 穿刺成功率 慢诱导联合BIS在超高龄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2017年 目的:观察慢诱导联合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超高龄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肇庆市怀集县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全麻下择期胃肠道手术高龄患者60例,以随机分配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观察组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气官插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药物用量、术后躁动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诱导前比较,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在诱导后降低,插管时与插管后3 min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的MAP、HR比较,对照组患者的MAP、HR均在诱导后降低,插管时与插管后3 min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诱导联合BIS在超高龄患者全身麻醉中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 何娟明 潘洁琼 邓慧聪关键词:脑电双频谱指数 全身麻醉 老年人 舒芬太尼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休息时,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时,观察组患者8、12、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控镇痛按压次数(16.3±10.4)次与舒芬太尼用药量(81.6±12.7)μg均少于对照组[(27.5±18.4)次、(172.5±24.6)μ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00%,对照组为4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和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在临床中均有着较好的效果,但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更加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何娟明 潘洁琼 邓慧聪关键词:舒芬太尼 子宫切除术 静脉自控镇痛 硬膜外自控镇痛 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镇痛效果及其对产程和母婴状况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镇痛效果及其对产程、母体应激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广东省怀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产妇不进行无痛分娩,采用自然分娩方式,观察组产妇待宫口开到3~4 cm时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无痛分娩。对比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及宫口开3 cm前、宫口开4 cm后、宫口开全、胎儿娩出时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第一、二、三产程时间,分娩前与分娩后30 min的血清应激反应指标,以及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均顺利完成分娩,未出现中转剖宫产病例;与宫口开3 cm前比,宫口开4 cm后至胎儿娩出时对照组产妇VAS评分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观察组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趋势,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第一、二产程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与分娩前比,分娩30 min后两组产妇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R)、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与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可减轻产妇分娩时机体的应激反应,加快产程进展,且对母婴结局无不利影响,安全性良好。 廖锐威 庞欣杰 潘洁琼关键词:无痛分娩 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镇痛效果 产程 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