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群落
  • 2篇浮游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水库
  • 1篇群落结构
  • 1篇西南印度洋
  • 1篇夏季
  • 1篇南印度洋
  • 1篇浮游动物
  • 1篇浮游植物
  • 1篇浮游植物群落
  • 1篇垂直分布特征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2篇杨娟
  • 2篇吕靖
  • 1篇苏新
  • 1篇马靖宇
  • 1篇孙栋
  • 1篇蓝鑫
  • 1篇王海粟

传媒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北京十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昼夜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浮游植物的昼夜变化节律及垂直分布是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受浮游植物自生生理特点及环境影响因素的双重影响。为了解淡水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2015年4月下旬,选择北京十渡水库深水区和浅水区两个采样点,对其浮游植物群落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一天中10:00、14:00、19:30和5:00四个时间点分层采样,并进行水样的理化检测和浮游植物样品的鉴定。结果表明:十渡水库的浮游植物垂直分布格局在深水区和浅水区有较大差异;总体上,浮游植物密度均为白天较高,且大多数种类白天有向上层集中的趋势;深水区,大多数环境因子分层格局较显著,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温度、光照、溶解氧、氮、磷营养盐含量等因素影响,优势属微囊藻属符合蓝藻群体夜间向水表迁移的特点,可能受到光照的影响;多甲藻属大多分布于深水区水体底层,其垂直变化受控于温度、光照等因素,舟形藻属大多分布于深水区水体表层;浅水区,浮游植物垂直分布波动较大,大多数环境因子的分层不明显,脆杆藻属与TDS呈正相关,栅藻属主要受到溶解氧和水温的影响。
蓝鑫吕靖马靖宇梁杭海王海粟杨娟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
2013年夏季西南印度洋表层浮游动物群落分布格局被引量:1
2017年
本研究基于2013年夏季"大洋一号"船大洋第30航次西南印度洋海区科学考察走航线路,对西南印度洋21°S到38°S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群落进行连续采样调查,研究了该海域表层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研究海域表层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包括:桡足类、磷虾类、端足类、十足类、介形类、毛颚动物、被囊类、异足类、翼足类、刺胞动物及多毛类等11大类,总计50属69种;优势类群为桡足类(69%)和磷虾类(27%)。多样性指数随经度和纬度的变化特征:H'、D多样性指数及J均匀度指数随纬度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在经度梯度上,几种多样性指数也大致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聚类分析表明,研究区可大致以36°S附近为界划分为南部和北部两大类群,分别以北部桡足类(平均粒径小),南部磷虾类(平均粒径大)Euphausia属为优势群落。群落相似性结果反映出,南部类群与南极克罗克海峡和南极长城湾水域群落,北部类群与西北印度洋海域群落的联通性不高。
杨娟吕靖张荣欣苏新孙栋
关键词:西南印度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