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向磊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亚洲季风
  • 3篇季风
  • 2篇石笋
  • 2篇石笋记录
  • 2篇降水
  • 2篇降水变化
  • 1篇印度季风
  • 1篇岁差
  • 1篇岁差周期
  • 1篇年纹层
  • 1篇气候
  • 1篇气候事件
  • 1篇气候系统
  • 1篇季风区
  • 1篇风区

机构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李向磊
  • 1篇张帆
  • 1篇班凤梅
  • 1篇程海
  • 1篇宁有丰
  • 1篇成星
  • 1篇沙丽娟
  • 1篇杜文静

传媒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亚洲季风的多尺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在科技部"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的洞穴石笋,重建了目前全球最长的,有绝对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亚洲季风和中亚核心区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深入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上亚洲季风的变化规律、影响机制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直接验证了10万年的冰期循环是4—5个岁差周期的平均,发现了高低纬气候系统之间的"简洁"关系,进一步证实亚洲季风与太阳辐射变化在岁差尺度上没有显著的相位差,揭示了亚洲季风与西风带气候模态之间的耦合分异,研究了历史时期百到十年尺度的季风降水变化并尝试预估未来变化趋势。以上成果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标尺,加强了对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强迫因子及其响应机制的理解,为全球气候事件研究和模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新线索,也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水资源的长期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宗保云李向磊KATHAYAT Gayatri杜文静沙丽娟李瀚瑛
关键词:亚洲季风气候系统岁差周期降水变化季风区气候事件
石笋记录的印度季风Heinrich 2事件结束过程被引量:8
2019年
H2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盛期的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事件,对理解千年气候事件和内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具有高精度和精确定年的H2事件气候记录依然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H2事件起止时间、内部细节和触发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基于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洞(Cherrapunji Cave)具有年纹层的石笋CHE-2 (总长940 mm)的21个U-Th年代、 2701条纹层的计数和259个δ18O数据,重建了25. 50~24. 76 ka B. P.和24. 38~22. 42 ka B. P.(99. 5~437. 0 mm样品段)期间石笋δ18O的高分辨率(24. 38~23. 08 ka B. P.时段平均分辨率8年,其他时段平均分辨率14年)、精确时间序列,刻画了印度东北部地区H2事件的结束过程和精细结构.研究表明,乞拉朋齐洞石笋记录的H2事件结束时段为 24. 280±0. 028~23. 436±0. 028 ka B. P.,共持续 844±3年,振幅约为1. 9‰,事件发生时间在误差范围内与东亚季风区石笋记录和格陵兰冰芯记录同步,在此期间,δ18O记录呈现了两次负偏过程(24. 28~24. 17 ka B. P.和23. 90~23. 44 ka B. P.)和一段相对稳定过程(24. 17~23. 90 ka B. P.),叠加了多个百年-十年际尺度的气候振荡.本研究得到的高分辨率δ18O精确时间序列对于改善气候模型和检验气候事件假说有一定意义.从亚洲季风区与高纬地区同时段H2事件记录的对比来看,其发生机制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导致AMOC减弱,北高纬温度降低,推动ITCZ南移;北高纬温度变化的信号通过西风带和蒙古冷高压传递到亚洲季风区,从而影响亚洲夏季风;2)H2事件结束过程可能受到南极缓慢变暖的影响;3)低纬和青藏高原的变化也可能对H2事件产生复杂的影响.这些依然有待更多的高分辨率记录和气候模拟结果的进一步验证.
董西瑀程海Kathayat Gayatri张帆张帆张海伟赵景耀宁有丰宁有丰李向磊成星
关键词:亚洲季风
石笋记录的165年以来亚洲季风降水变化历史以及与太平洋区域的可能内在关系
李向磊程海班凤梅谭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