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弹簧圈
  • 2篇血管
  • 2篇SOLITA...
  • 1篇代谢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供血
  • 1篇动脉供血不足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学习记忆
  • 1篇血功能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血管性痴呆
  • 1篇血管性痴呆大...
  • 1篇血小板
  • 1篇药物
  • 1篇药物疗法
  • 1篇药物治疗
  • 1篇再发作

机构

  • 7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吉林省肿瘤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天津市武清区...

作者

  • 7篇陈丹丹
  • 2篇董莹
  • 2篇何国军
  • 2篇刘小伟
  • 2篇张彧青
  • 2篇孙川川
  • 2篇杜亚辉
  • 1篇焦峻峰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海峡药学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支架置入与药物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对比支架置入与药物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方法将76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分为支架组(40例)和药物组(36例),分别给予支架置入及药物治疗,观察支架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及再狭窄率。记录2组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后循环缺血症状再发情况以及12个月时2组患者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结果支架组40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3枚,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2.5%;支架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管狭窄程度从(80.36±6.42)%降至(18.21±5.92)%;12个月后支架组血管狭窄率为(22.82±9.80)%,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组治疗前、后的血管狭窄率分别为(79.98±5.76)%、(83.42±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支架组血管狭窄率与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随访期间支架组、药物组分别有4例(10%)、10例(27.8%)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支架组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安全、有效,其预防后循环缺血事件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陈丹丹王秀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药物疗法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血管内治疗
Solitaire AB支架成功取出脱出移位弹簧圈一例被引量:3
2017年
随着神经介入治疗的增多,出现了一些特有的并发症,如弹簧圈脱出、动脉血栓形成、术中动脉瘤穿孔等,其中弹簧圈脱出虽不多见,但一旦发生则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动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重残率及病死率较高,应引起重视。本例创新性地运用动脉瘤辅助栓塞支架SolitaireAB将脱出移位弹簧圈从大脑前动脉A2段成功取出,避免了神经功能损害。报告如下。
杜亚辉刘小伟何国军张彧青焦峻峰陈丹丹孙川川
关键词:弹簧圈
FABP5-PPARγ信号通路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脂质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信号通路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模型大鼠,设立正常对照组(WT组)、假手术组(sham组)及VD模型组;②设立WT组和WT+FABP5抑制剂组。4周后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脑内FABP5、PPARγ、p-PPARγ及脂蛋白脂肪酶(LPL)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用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结果:与WT组和sham组相比,VD模型和FABP5抑制剂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5,P<0.01),脑内的FABP5、PPARγ、p-PPARγ及LPL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上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脑内的TC、TG和FFA含量明显提高(P<0.05,P<0.01)。结论:FABP5可通过PPARγ和LPL影响VD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脂质代谢。
陈丹丹董莹杨晓丹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脂蛋白脂肪酶脂质代谢
SolitaireAB支架成功取出脱出移位弹簧圈一例(Retrieval of a dislocated coil by Solitaire AB stent dur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杜亚辉刘小伟何国军张彧青焦俊峰陈丹丹孙川川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8年
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疾病是致死和致残的关键原因,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此外脑卒中的危害也逐年增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血小板发挥主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的基石。环氧化酶-I受体抑制剂阿司匹林及噻吩吡啶类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它们各有缺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相对较弱。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起效慢,而且疗效受多种药物影响,导致不同患者对药物反应存在差异性。因此降低出血风险和提高疗效成为研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目标,笔者从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机制到影响各个机制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综述,尤其包括抗血小板作用新靶点药物。并针对心脑血管性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进行展望。
陈丹丹于楠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
天麻钩藤汤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疗效被引量:17
2021年
目的分析天麻钩藤汤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接受天麻钩藤汤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癫痫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癫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癫痫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癫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汤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控制癫痫症状。
陈丹丹董莹
关键词:天麻钩藤汤丙戊酸钠脑卒中继发性癫痫
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危险因素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125例)。对照组晨起口服硫酸氯吡格雷片,75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注射液,60 mg/d,持续静脉泵注48 h,随后20 mg/次,2次/d,持续静脉泵注5 d,随后停用;两组患者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凝血指标、随访结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75%、9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再发作率分别为17.50%、5.60%,恶化率分别为8.75%、3.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调节凝血指标,降低再发作率和恶化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陈丹丹
关键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凝血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