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松岭

作品数:20 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7篇化学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控释
  • 5篇改性
  • 4篇氮肥
  • 4篇氮素
  • 4篇玉米
  • 4篇生物炭
  • 4篇水基
  • 4篇配施
  • 4篇膜材料
  • 3篇玉米产量
  • 3篇生物降解性
  • 3篇尿素
  • 3篇利用效率
  • 3篇控释氮肥
  • 3篇降解性
  • 3篇共聚
  • 3篇共聚物
  • 3篇光谱
  • 3篇包膜

机构

  • 20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20篇陈松岭
  • 18篇邹洪涛
  • 16篇张玉龙
  • 6篇蒋一飞
  • 4篇韩艳玉
  • 4篇叶旭红
  • 4篇杨明
  • 3篇张玉玲
  • 3篇虞娜
  • 2篇范庆锋
  • 2篇党秀丽
  • 2篇王展
  • 2篇李嘉琦
  • 1篇凌尧
  • 1篇安晶
  • 1篇金鑫鑫

传媒

  • 3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组合对设施土壤氮素和番茄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施入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是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因此,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土壤氮素调控及番茄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设施番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方法】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H)、单施有机肥(Y)、50%化肥N+50%有机肥N(HY)及50%化肥N+50%有机肥N+调理剂(HYG)5个处理,探讨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土壤矿质氮量、全氮量、微生物量氮量、土壤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在收获期,HY处理的土壤全氮量和微生物量氮量相较于CK显著提高了125.07%~204.22%和289.20%~398.04%,较H处理显著提高了53.45%~79.80%和133.74%~271.32%。番茄生育期内的酶活性变化也非常显著,0~20cm土层的土壤脲酶活性在一穗果期时最高,而20~40cm土层的土壤脲酶活性在收获期时达到最大;各土层的土壤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则均在盛果期达到最大。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均表现为Y处理最高,CK活性最低。各施肥处理相较于CK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介于11.05%~38.18%之间,其中HYG处理相较于H处理,增产了38.18%,增产效果最为显著。【结论】50%化肥N+50%有机肥氮施肥处理,可以降低农业成本,同时显著增加番茄产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氮素损失,在保护环境和提高氮素利用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任立军赵文琪陈松岭李嘉琦邹洪涛张玉龙
关键词: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番茄产量土壤酶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0
2020年
【目的】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以往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会加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通过对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产量的研究,明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还田深度,以期为合理利用秸秆、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4个还田深度,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整个玉米生长季不同还田深度下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试验共设5个处理,还田深度分别为0-10 cm(T1)、10-20 cm(T2)、20-30 cm(T3)和30-40 cm(T4),同时以不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1)在整个玉米生长季CO2和N2O均表现为排放,CH4表现为吸收。CO2累积排放量为T3处理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28.6%,T4处理增加最少,较CK显著增加了17.1%(P<0.05),但T1与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N2O的累积排放量T2处理为最高,与CK相比,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111.3%,T4处理增加最少,与CK相比显著增加了12.8%(P<0.05);CH4则表现为吸收,且秸秆还田后降低了农田土壤对CH4的吸收能力,吸收量表现为CK处理>T4处理>T3处理>T1处理>T2处理,且各还田处理与CK之间差异显著(P<0.05)。(2)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增加,增产在5.6%-20.8%(P<0.05),但各处理之间的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差异不显著。当秸秆还至30-40 cm时,产量最高,较CK增加了20.8%,表明秸秆还田对提升土壤肥力及作物增产有重要作用。(3)从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来看,在100年尺度上,GWP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T4处理>CK处理,而GHGI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CK处理>T4处理,表明与CK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季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而T4处理则降低了玉米季
朱晓晴安晶马玲陈松岭李嘉琦邹洪涛张玉龙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玉米产量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为秸秆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指导农业生产。【方法】设置4个处理,包括秸秆覆盖(BF)、秸秆浅还田(QH)、秸秆深还田(SH)和秸秆不还田(CK),探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水分、速效养分、有机质、全氮、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的土壤容重都明显下降,土壤孔隙度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孔隙度以QH效果最佳,土壤容重降低0.14 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10.21%;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以SH效果最佳,土壤容重降低0.13 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11.01%。秸秆不同还田深度均使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0~20 cm土壤含水量以QH效果最好,较CK提高15.15%;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以SH效果最好,较CK提高21.30%。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SH提高有机质含量效果最佳,其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较CK分别提高32.89%和11.84%;土壤全氮含量均以QH方式最佳,其0~20和20~40 cm土层全氮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8.15%和20.34%。各处理在0~40 cm土层土壤有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0~20 cm土层,有效氮含量以QH最高,较CK增加37.78%;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均以BF最高,较CK增加28.85%和24.60%;在20~40 cm土层,土壤有效氮含量以SH含量最高,较CK增加1.79%,土壤速效钾含量以BF含量最高,较CK增加29.07%;SH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最显著,较CK增加18.88%。BF可以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其平均叶面积和叶绿素SPAD值较CK分别提高54.52%和35.53%;玉米平均株高和茎粗以SH效果最好,较CK分别增加10.31%和16.90%。BF和SH的玉米籽粒产量最高,较CK分别提高23.37%和22.02%。【结论】秸秆还田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同时可以培肥土壤,促进玉米生长,增强玉米的光合作用,提�
田雪孙奥博陈春羽任立军曹阳雷洋陈松岭邹洪涛
关键词:玉米生长
控释氮肥减量配施对土壤氮素调控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21年
控释氮肥减量后移能够有效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还能够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研究控释氮肥减量配施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对土壤氮素调控及夏玉米的产量影响,对指导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科学施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共设置不施氮肥(CK)、100%普通尿素(U)、100%控释尿素(CRU)、80%控释尿素(80%CRU)、100%配方控释肥(100%SCR)及80%配方控释肥(80%SCR)6个处理,探讨控释氮肥减量配施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全氮、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施用氮肥的处理较不施氮肥的处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均显著增高。在成熟期,100%控释尿素处理的土壤全氮较不施氮肥处理高出了46.23%,较常规施肥处理高出了36.37%,100%配方控释肥处理较不施氮肥处理高出了30.83%,较常规施肥处理高出了24.60%。玉米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变化也十分显著,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在大喇叭口期达到最高。不同施氮处理间对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100%控释配方肥最高,不施氮肥处理活性最低。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肥处理增产显著,增幅为7.6%~13.04%,其中100%配方控释肥和100%控释尿素较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分别增产4.04%和1.37%,其中100%配方控释肥增产显著。综上,100%配方控释肥能够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持续释放氮素使其能够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对氮素的需求,提高土壤肥力与固氮能力,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刘楚桐陈松岭金鑫鑫徐志强叶旭红邹洪涛张玉龙
关键词:控释氮肥氮素调控玉米产量
疏水改性生物基包膜氮肥制备及其氮素控释机理
包膜氮肥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作物产量以及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常规包膜氮肥所用膜材料价格高、原料不可再生、施入土壤不可降解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基于此,本研究以来...
陈松岭
关键词:生物降解
仿生型生物基包膜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仿生型生物基包膜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液化剂中加入农林废弃物和酸催化剂,混合均匀,常压下,130‑165℃反应0.5‑2h,冷却至室温,得到生物基多元醇;将生物基多元醇与纳米改性粒子超声分散混合均...
邹洪涛陈松岭杨明韩艳玉张玉龙
文献传递
包膜/抑制剂联合调控对农田土壤N2O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通气法研究了盆栽试验条件下包膜/抑制剂结合型肥料对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U)相比,包膜/抑制剂结合型尿素(T2~T4)延迟了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出现峰值的时间。包膜尿素(T1)、含有抑制剂的包膜尿素(T2)、抑制剂涂层尿素后包膜(T3)、包膜尿素与抑制剂混合(T4)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比U处理显著减少了27%、39%、49%、39%(P<0.05),T3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最小,为0.87 kg N·hm-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T2和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包膜/抑制剂型肥料能够减少土壤氨挥发,T3处理氨挥发量最小,为13.68 kg N·hm-2,与U处理相比,T2、T3和T4处理氨挥发量分别显著减少了34%、45%和31%(P<0.05);T2和T3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比U处理显著提高13.03%和17.98%(P<0.05);T3处理氮素利用率最高,为58.22%;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T3与其他处理相比经济净效益最大,为3 061.6元·hm-2。综上,包膜/抑制剂结合型尿素可以减少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的气态损失,提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其中抑制剂涂层尿素后包膜(T3)处理效果最佳。
巴闯杨明邹洪涛蒋一飞王丹蕾陈松岭虞娜张玉玲
关键词:包膜尿素N2O排放氨挥发
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对东北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9年
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能够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研究控释/普通氮肥配比与减量单施对东北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对指导该地区的玉米种植科学施氮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不施氮肥(CK0)、普通氮肥(CK)、控释氮肥常量(CR1)、控释氮肥减量10%(CR2)、控释氮肥减量20%(CR3)、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3∶7配施(CR4)、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5∶5配施(CR5)、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7∶3配施(CR6),探讨控释/普通氮素肥料不同配比对春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氮素利用、经济收益及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配施有利于叶片氮素积累,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增加产量和施肥收益;配施试验各处理产量和施肥收益显著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各处理,CR4产量最高,达到14 695 kg·hm^-2,与CK相比增产率为25.68%。配施有利于提高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14.18%-40.70%、88.32%-113.23%,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低于CK,表明施用控释氮肥能够促进植株对养分的吸收。施用控释氮肥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CR3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CR1,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21.79%、14.17 kg·kg^-1和23.68 kg·kg^-1。配施处理与CK相比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8.23%-19.11%,氮肥表观损失率降低了35.04%-40.01%,减量处理与配施处理的氮肥表观平衡指标无显著差异。综上,配施处理优于本试验其他处理,其中CR4的产量、施肥收益、各氮肥利用指标均显著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CR6,氮肥表观平衡指标与CR5无显著差异且优于其他处理。因此,东北春玉米最佳施氮方式为控释氮肥与普通氮肥3:7配比施用。
刘诗璇陈松岭蒋一飞巴闯邹洪涛张玉龙
关键词:春玉米产量控释氮肥氮素利用效率
生物改性聚乙烯醇可降解包膜材料的特征及其光谱特性被引量:15
2017年
聚乙烯醇溶于水可作为肥料的包膜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改性,可影响聚乙烯醇缓释膜层的吸水性和降解性,提高其缓释性能和环境安全。为了探究改性聚乙烯醇膜材料的改性效果和降解能力,以壳聚糖为改性剂、二氧化硅为添加剂对聚乙烯醇进行改性,分析了改性聚乙烯醇成膜物理特性、生物降解性、红外表征及表面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醇浓度85 g/kg,壳聚糖浓度16 g/kg,混合温度80℃,混合时间2 h条件下制备的膜材料吸水率降低明显,添加二氧化硅使聚乙烯醇浓度70 g/kg,壳聚糖浓度8 g/kg,混合温度60℃,混合时间2h条件下制备的膜材料吸水率最低,且二氧化硅添加量为5 g/kg时成膜降解率最高。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膜降解后一些主要官能团O-H、C-O键数量发生了变化,透射率增强,同时2 300 cm-1处波峰消失,这说明膜材料发生了一定的降解,同时其表面微观结构变得极为粗糙,出现很多凸起物,整体结构也变得更加松散,也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红外光谱和电镜扫描的结果与质量变化试验的结果相一致,能够更客观地表征膜材料的降解性。
陈松岭蒋一飞巴闯凌尧张玉龙邹洪涛
关键词:改性聚乙烯醇生物降解性
掺混氮肥配施抑制剂对土壤氮库的调控作用被引量:9
2019年
采用冬小麦盆栽试验,探讨掺混氮肥(缓释肥N∶普通尿素N=1∶1)配施氮肥抑制剂NAM对冬小麦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含量及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分析不同处理土壤矿质氮库、微生物生物量氮库和固定态铵库的动态变化特征.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氮肥(CK)、普通尿素(U)、掺混氮肥(MU)、MU+2.5‰NAM(MUN1)、MU+5‰NAM(MUN2)和MU+7.5‰NAM(MUN3).结果表明:与MU处理相比,MUN2和MUN3处理推迟了NH4^+-N峰值出现的时间;小麦整个生长季,添加NAM处理的土壤矿质氮平均含量比MU处理下降了5.3%~11.7%;分蘖期至抽穗期,MU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氮矿化量和矿化率分别为38.96 mg·kg^-1和91.5%,均高于U处理,而MUN1、MUN2和MUN3处理分别为58.73 mg·kg^-1和83.3%、94.20 mg·kg^-1和94.6%、104.46 mg·kg^-1和96.3%,添加NAM处理固定态铵的释放量比MU处理提高了2.83~9.19 mg·kg^-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与MU处理相比,添加NAM减弱了土壤NH4^+-N库对NO3^--N库的直接影响,增强了固定态铵库通过影响NH4^+-N库对NO3^--N库的间接作用.同时,MUN1、MUN2和MUN3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较MU处理分别提高了31.6%、21.5%和22.9%,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8.1%、13.5%和3.1%.综上,配施NAM通过对氮素释放及在土壤中转化的双重调控,延迟土壤NH4^+-N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后续向NO3^--N的转化,提高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的供氮作用,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白杨杨明陈松岭朱晓晴蒋一飞邹洪涛张玉龙
关键词:掺混肥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土壤氮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