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大鹏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增生
  • 2篇增生性肾炎
  • 2篇增殖
  • 2篇肾炎
  • 2篇系膜
  • 2篇系膜增生
  • 2篇系膜增生性
  • 2篇系膜增生性肾...
  • 2篇膜增生性
  • 2篇膜增生性肾炎
  • 1篇新型生物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信号通路调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炎症
  • 1篇异常增殖
  • 1篇蛇毒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江西省人民医...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陈大鹏
  • 5篇陈香美
  • 2篇梅艳
  • 2篇杨聚荣
  • 2篇洪权
  • 2篇蔡广研
  • 2篇张利
  • 2篇朱晗玉
  • 2篇吕杨
  • 1篇王远大
  • 1篇李锦
  • 1篇白雪源
  • 1篇耿文佳
  • 1篇谢院生
  • 1篇涂卫平
  • 1篇王涌
  • 1篇彭佑铭
  • 1篇吴镝
  • 1篇李平
  • 1篇李英

传媒

  • 1篇中国科技奖励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工程院医...
  • 1篇中华医学会肾...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药槐耳可能通过增强Mxi1表达抑制肾脏系膜细胞异常增殖
目的:系膜细胞的异常增殖在肾小球损伤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寻找抑制系膜细胞增殖的药物对治疗和延缓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耿文佳陈香美谢院生朱晗玉陈大鹏吕杨陈仆洪权
长期透析患者发生房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
目的 房颤作为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在总体人群中患病率约0.4%-1.0%,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10.9% ~ 27.0%,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回顾性观察了131 例长期透析患者,详细分析了患者的临床特点...
李锦张利马志芳陈大鹏
MicroRNA参与调控尿酸导致的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功能障碍
洪权铁轶杨聚荣齐卡陈大鹏陈香美吴镝
竹叶青蛇毒诱导不同品系小鼠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竹叶青蛇毒(habu snake venom,HSV)诱导C57BL/6小鼠和FVB/N小鼠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的病理差异,为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n=33)和FVB/N小鼠(n=52),单次尾静脉注射2.5 mg/kg竹叶青蛇毒建立模型。定期检测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病理评分,观察肾小球内PCNA免疫组化染色情况。结果:FVB/N小鼠的存活率(53.2%)明显低于C57BL/6小鼠(89.3%)。肾组织病理表现为C57BL/6小鼠在蛇毒注射后的第1和3天肾小球内出现显著系膜溶解病变,第7天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积聚,第14、21天病变肾小球逐渐恢复正常。FVB/N小鼠注射后第1和3天系膜溶解病变不显著,第7天存在系膜细胞增生,但病变程度低于同期C57BL/6小鼠。病理评分结果示C57BL/6小鼠在模型建立后系膜溶解指数和肾小球硬化指数均高于同期FVB/N小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种小鼠肾小球内PCNA阳性率在第3、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C57BL/6小鼠肾小球内PCNA表达在第3天高于FVB/N小鼠。结论:静脉注射HSV能诱导小鼠发生系膜增生性肾炎病理改变,C57BL/6小鼠对该模型的耐受性和易感性均优于FVB/N小鼠。
文君吴玲玲涂卫平崔巧丽陈大鹏吕杨刘晓峦陈香美
关键词:竹叶青蛇毒
miR-34a通过PDGFR-β/Ras-MAPK信号通路调控系膜细胞增殖
目的:旨在研究miR-34a在调控系膜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利用留存的抗Thy1抗体,尾静脉注射Wistar大鼠建立抗Thy1系膜增生性肾炎动物模型。结果:检测模型各个时间点肾脏组织中miR-34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陈大鹏李英梅艳杨聚荣蔡广研白雪源陈香美
关键词:系膜增生性肾炎细胞增殖信号通路
文献传递
IgA肾病免疫炎症机制、新型生物标志物及防治的创新技术与应用
2015年
IgA肾病免疫炎症机制、新型生物标志物及防治的创新技术与应用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完成人:陈香美、蔡广研、司徒卓俊、彭佑铭、郑丰、李锦滔、那宇、张雪光、梅艳、张利、朱晗玉、王远大、王涌、陈大鹏、李平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肾脏病,占肾活检的35%~40%,是尿毒症的最主要原因。本项目历时15年经多中心合作完成,解决了IgA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等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
陈香美蔡广研司徒卓俊彭佑铭郑丰李锦滔那宇张雪光梅艳张利朱晗玉王远大王涌陈大鹏李平
关键词:IGA肾病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炎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