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芬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蛋白
  • 6篇蛋白结合
  • 6篇紫杉
  • 6篇紫杉醇
  • 6篇小叶
  • 6篇小叶癌
  • 6篇浸润性
  • 6篇浸润性小叶癌
  • 6篇白蛋白
  • 6篇白蛋白结合型
  • 5篇乳腺
  • 5篇细胞
  • 5篇白蛋白结合型...
  • 4篇乳腺浸润
  • 4篇乳腺浸润性
  • 4篇乳腺浸润性小...
  • 3篇晚期
  • 3篇小细胞
  • 3篇非小细胞
  • 2篇预后

机构

  • 11篇邯郸市中心医...
  • 5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邯郸市传染病...

作者

  • 11篇王志芬
  • 9篇刘峥
  • 7篇李静
  • 6篇杨庚武
  • 5篇李颖
  • 2篇牛广旭
  • 2篇张晓慧
  • 1篇王亚飞
  • 1篇李静
  • 1篇史娜

传媒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药物评价研究
  • 1篇中华细胞与干...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共表达IL-7和CCL19的VSVΔ51溶瘤病毒在肝癌中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2023年
目的:构建共表达白细胞介素7(interleukin-7,IL-7)和趋化因子配体19[chemokine(C-C motif) ligand 19,CCL19]的溶瘤病毒VSVΔ51(7×19 VSVΔ51),并探索其在肝癌中的抗肿瘤活性。方法:细胞的活力测定(MTS法)检测溶瘤病毒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ELISA法检测病毒感染上清及肿瘤组织匀浆中的IL-7和CCL19的含量;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溶瘤病毒的肿瘤抑制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浸润T细胞的表型;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浸润T细胞及IFN-γ的含量。结果:VSVΔ51和7×19 VSVΔ51病毒均可以在小鼠肝癌细胞H22和Hepa1-6中复制,在2 PFU时裂解细胞的效率接近100%;VSVΔ51和7×19 VSVΔ51病毒均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且7×19 VSVΔ51病毒较VSVΔ51病毒抑制能力更强[瘤质量(232.7±13.72) mg vs.(603.8±20.3) mg,P<0.000 1];7×19 VSVΔ51病毒组治疗后肿瘤组织中IL-7[(673.5±62.6)pg·ml^(-1)vs.(383.1±108.3) pg·ml^(-1),P<0.01]和CCL19[(756.2±41.6)pg·ml^(-1)vs.(356.2±50.2) pg·ml^(-1),P<0.001]的含量较VSVΔ51病毒组显著升高,肿瘤浸润T细胞的数目增多(805±133 vs. 392±21,P<0.05),干细胞样记忆T细胞的比例显著提升[(72.5±9.8)%vs.(49.3±8.5)%,P<0.001)],肿瘤组织中IFN-γ的含量也明显升高[(817±52) pg·ml^(-1)vs.(227±63) pg·ml^(-1),P<0.001)]。结论:7×19 VSVΔ51病毒可在肝癌小鼠模型中激发出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发挥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宋娟丽史娜王志芬冀青青
关键词:肝癌溶瘤病毒白细胞介素7
阿帕替尼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中的协同抗癌作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阐明阿帕替尼 (apatinib)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nab-Paclitaxel)诱导MDA-MB-231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以MDA-MB-231乳腺癌细胞为研究对象,并以apatinib和nab-Paclitaxel处理细胞后分组:0.1 %DMSO处理为阴性对照组;10 μmol/L apatinib处理组 (APA组);经5、10、15、20 nmol/L nab-Paclitaxel 处理组 (Nab-p 5组、Nab-p 10组、Nab-p 15组和Nab-p 20组);以及10 μmol/L apatinib分别与5、10、15、20 nmol/L nab-Paclitaxel 联合处理组 (APA+Nab-p 5组、APA+Nab-p 10组、APA+Nab-p 15组和APA+Nab-p 20组)。使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测定法测定apatinib和nab-Paclitaxel对MDA-MB-231细胞诱导的细胞毒活性,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处理组细胞凋亡情况,通过JC-1染色法测定不同干预方式对MDA-MB-23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ΔΨ_(m))的影响,借助FAM-FLICA荧光成像检测caspase-8和caspase-9 活性,通过彗星试验评估apatinib和nab-Paclitaxel对非致瘤上皮细胞株MCF-10A细胞DNA损伤的影响。两组之间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向ANOVA进行比较,多组之间使用Tukey事后检验。结果细胞毒性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Nab-p 20组MDA-MB-231细胞杀伤率在24 h时接近90 %;与单药处理组 (Nab-p 5组和Nab-p 10组)相比,APA+Nab-p 5组和APA+Nab-p 10组联合处理24 h和48 h后,分别检测到约85 %和95 %细胞死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 0.001)。流式细胞术统计结果显示,与Nab-p5组和Nab-p10组相比,APA+Nab-p 5组和APA+Nab-p 10组24 h时MDA-MB-231细胞凋亡率(31.8 %±1.48 %、33.25 %±1.77 %比76.11 %±1.14 %、89.4 %±1.07%)升高 (P 均 < 0.05)。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单药处理组中,仅APA组和Nab-p 10组24 h时去极化细胞 (12.35 %±1.05%比78.33%±1.11%、46.74%±1.75%)增多;在联用处理组中,APA+Nab-p 5组和APA+Nab-p 10组24 h时去极化细胞 (68.47%±1.94%比90.03%±1.79%)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 0.05)。FAM-FLICA荧光成像结果�
李静王志芬张晓慧杨庚武刘峥牛广旭
关键词: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乳腺癌细胞凋亡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不同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效果及预后差异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异,为乳腺癌临床用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的180例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资料,包括34例Luminal A型、92例Luminal B型、21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33例三阴性型。患者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进行治疗,治疗1年后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评估临床疗效,计算客观缓解率(ORR)(以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计算)和临床获益率(CBR)(以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计算);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各亚型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曲线,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结果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三阴性4个亚型患者间ORR及CB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三阴性型ORR及CBR最低[21.2%(7/33)、63.6%(21/33)],Luminal A型ORR及CBR最高[70.6%(24/34)、100.0%(34/34)],Luminal B型ORR和CBR分别为45.7%(42/92)、90.2%(83/92),HER2过表达型分别为38.1%(8/21)、90.5%(19/21)。4个亚型患者间骨髓抑制、四肢麻木、关节肌肉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三阴性型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最高。三阴性型PFS和OS较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型均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分子亚型浸润性小叶癌患者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干预后的临床反应及预后存在明显不同,其中三阴性型患者最差,临床中可依照病理检测结果针对性指导用药。
王志芬李静李颖杨庚武刘峥
关键词: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分子亚型预后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邯郸市中心医院82例晚期I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41例患者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B组41例患者给予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均治疗3个周期。疗程结束后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2组和A组不同分子分型的近期疗效,采用乳腺癌生存质量量表(FACT-B)评价生存质量,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3.66%、90.24%,明显高于B组的31.71%、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A组不同分子分型的疗效进行比较显示,Luminal A型ORR、DCR分别为76.47%、100.00%,明显高于Luminal B型的45.45%、90.91%,HER2过表达型的37.50%、87.50%,三阴型的20.00%、60.00%;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ORR、DCR高于三阴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ORR、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四肢麻木、关节肌肉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7.32%、12.20%,低于B组的29.27%、3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总评分、生理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A组总评分、生理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分别为(121.25±16.84)、(22.89±3.92)、(22.55±3.81)分,明显高于治疗前[(111.06±14.52)、(20.73±4.26)、(20.70±3.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总评分、生理状况评分、功能状况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恩度治疗晚期ILC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紫杉醇联合恩度。
李静王志芬张晓慧李颖刘峥
关键词: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紫杉醇恩度安全性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浸润性小叶癌的疗效及对血清LDH、ALP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对晚期浸润性小叶癌(ILC)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以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肿瘤科科接受治疗的60例晚期ILC患者,按双盲法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观察组予以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顺铂化疗,对照组予以培美曲塞+顺铂化疗,2组均以21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血清中期因子(MK)、血小板第4因子(PF4)、LDH以及ALP水平,乳腺癌生存质量量表(FACT-B)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40.00%)高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MK、PF4、LDH以及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血清MK、PF4、LDH以及ALP水平分别为(0.34±0.32)pg/mL、(0.46±0.17)ng/mL、(81.47±5.16)U/L、(37.52±6.14)U/L,均低于对照组[(2.18±0.96)pg/mL、(2.39±1.02)ng/mL、(123.49±13.25)U/L、(58.19±8.43)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2组患者FACT-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FACT-B评分为(122.96±13.47)分,高于对照组[(110.62±1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ILC患者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血清LDH、ALP水平,提升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王志芬李静杨庚武牛广旭刘峥
关键词: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放疗治疗不同分子亚型老年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放疗治疗不同分子亚型老年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2017年于邯郸市中心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的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2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根据分子亚型又将两组分别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对照组采用每天1次,每次1.8~2.0 Gy的常规分割放疗方案,每周照射5 d,共放疗25~28次。试验组放疗方式同对照组,在放疗期间给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剂量为260mg·m^(−2),静脉滴注30 min,每3周给药1次,至放疗结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后1年乳房外形评级情况、5年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三阴型、HER-2过表达型、Luminal B型、Luminal A型患者的总有效率(RR,60.00%、53.85%、83.33%、88.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亚型的RR(10.00%、14.29%、62.50%、73.17%),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三阴型、HER-2过表达型、Luminal B型、Luminal A型患者的肿瘤控制率(DCR,80.00%、84.62%、93.33%、1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亚型的DCR(20.00%、50.00%、81.25%、92.68%),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三阴型、HER-2过表达型、Luminal B型、Luminal A型患者治疗后1年乳房外形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同亚型(P<0.05)。不同的年龄、临床近期疗效、分子分型、治疗措施的乳腺癌患者,其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70岁为5年无病生存的保护性因素,分子分型、治疗措施为5年无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26%、41.24%(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液学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84%、53.61%(P>0.05)。结论注射用紫杉�
李静王志芬李颖刘峥
关键词:放疗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生存期预后
血清TFF1 TK1与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疗效及预后
2024年
目的研究血清三叶因子1(TFF1)、胸苷激酶1(TK1)与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患者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邯郸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7例晚期ILC患者纳入ILC组,以同期我院诊治的70例女性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纳入良性对照组,70例健康体检的女性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TFF1、TK1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ILC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化疗疗效的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血清TFF1、TK1表达对晚期IL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ILC组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高于良性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Ⅲ级、肿瘤最大径>4 cm的ILC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高于组织学分级Ⅰ~Ⅱ级、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化疗后疗效分为有效组51例,无效组46例。无效组患者组织学分级Ⅲ级比例、血清TFF1、TK1水平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Ⅲ、血清TFF1、TK1水平是影响ILC患者化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85、1.716、1.205;P<0.001、0.017、0.011)。TFF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4.19%(19/43),72.22%(39/54);TK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3.48%(20/46),74.51%(38/51)。TFF1、TK1高表达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低于TFF1、TK1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ILC患者血清TFF1、TK1水平升高,两者水平升高是影响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疗效的危险因素,且与晚期IL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李静杨庚武李颖王志芬刘峥
关键词:晚期浸润性小叶癌三叶因子1
密集型化疗联合大分割放疗对局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顺铂密集型化疗联合大分割放疗对局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分为常规化疗联合大分割放疗组(A组)和密集型化疗联合大分割放疗组(B组),每组50例。观察2组的近期毒副反应评价指标: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放射治疗反应分级,观察骨髓抑制、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贫血、乏力;以及远期随访评价指标:半年、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RTOG晚期放射治疗反应分级中1级患者的比例增加(P<0.05);骨髓抑制、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和贫血分级中1级人群比例增加(P<0.05),2级人群比例降低(P<0.05);乏力评价中轻度乏力人数比例增加(P<0.05),中度乏力人数比例降低(P<0.05);2年和3年的生存率显著增加(P<0.05);2年和3年的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密集型化疗联合大分割放疗对局部III期NSCLC患者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较小耐受性更好。
杨庚武李静王志芬王亚飞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培美曲塞顺铂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AP方案在浸润性小叶癌中的应用及其对FCN3、sRAGE和nectin-4的影响
2023年
目的 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AP方案在浸润性小叶癌中的应用及其对纤维胶凝蛋白3(FCN3)、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结合素-4(nectin-4)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2020年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的200例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AP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A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生存质量、不良反应、FCN3、sRAGE和nectin-4水平,同时分析患者血清FCN3、sRAGE和nectin-4水平和临床不同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FCN3、sRAGE和nectin-4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CN3、sRAGE和nectin-4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不同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孕激素受体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雌激素受体表达等与患者血清FCN3、sRAGE和nectin-4的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TNM分期和淋巴结是否转移与血清FCN3、sRAGE和nectin-4的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AP方案治疗浸润性小叶癌,疗效确切,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少,改善血清因子及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李静王志芬杨庚武李颖刘峥
关键词: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浸润性小叶癌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0外显子插入突变四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1年
肺癌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在亚裔非吸烟肺腺癌女性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其中约90%的EGFR突变是19外显子典型框内突变或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其次为20外显子插入突变。不同突变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中的获益不同。本文报道4例非小细胞肺癌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并对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思路。
孙风亭刘峥宋娟丽王志芬冀青青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诱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