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闽

作品数:9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房
  • 5篇心房颤动
  • 5篇房颤
  • 4篇心律
  • 4篇起搏
  • 4篇除颤
  • 4篇除颤器
  • 3篇心动过速
  • 3篇心律转复
  • 3篇心律转复除颤...
  • 3篇型心
  • 3篇植入
  • 3篇植入型
  • 3篇植入型心律转...
  • 3篇室性
  • 3篇室性心动过速
  • 3篇转复
  • 3篇消融
  • 2篇心律失常
  • 2篇起搏器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9篇张澍
  • 9篇唐闽
  • 6篇王方正
  • 5篇陈柯萍
  • 5篇陈新
  • 4篇华伟
  • 4篇姚焰
  • 2篇陈若菡
  • 2篇陈若涵
  • 2篇牛红霞
  • 2篇张劲林
  • 1篇曾治宇
  • 1篇张奎俊
  • 1篇浦介麟

传媒

  • 6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8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长期影响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 比较不同的起搏方式 (AAI与DDD)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长期影响,包括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心功能和心脏大小。方法 选择 2001年 8月至 2004年 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符合条件者随机、单盲 (患者为盲方 )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植入后 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 1次进行随访,其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以及其他检查。主要终点为房颤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 1 ) 111例患者入选,AAI组 38例,DDD组 73例,平均随访时间 ( 22. 23±10. 98 )个月。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 (50. 68% vs23. 68%,P<0 01)。25例植入起搏器前无房颤的患者有 6例新出现房颤,均发生在DDD组 (log rank检验P=0 0895); (2)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植入前后比较,AAI组和DD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3)植入起搏器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AAI组与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I起搏方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陈柯萍唐闽陈若菡华伟浦介麟张澍陈新
关键词:起搏方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心房颤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1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华伟张澍王方正唐闽陈柯萍牛红霞陈若涵陈新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室性心动过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ICD治疗ATP治疗
29例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导线断裂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导线断裂可能的原因、部位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04年11月置入的永久起搏器和ICD,通过随访症状、程控测试、检查X线胸片及心电图,及时发现导线断裂,给予相应处理,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分析置入的起搏器4698台和ICD161台,共发现导线断裂29例、导线31支,发生率0.6%;其中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组导线断裂发生率0.9%,头静脉置入组0.4%,P=0.04。断裂部位锁骨下22例,囊袋内6例,心室内1例。29例患者中,24例置入新导线。3例心房导线断裂,将起搏器由DDD程控为VVI工作方式。处理后平均随访(55.6±16.1)个月。1例因保留的断裂导线露出皮肤,引发感染,开胸取出导线。结论起搏器和ICD导线置入应首选头静脉切开途径,其次选择经锁骨下静脉外侧端穿刺置管。导线断裂部位主要发生在锁骨下,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导线断裂,妥善处理。
唐闽陈柯萍王方正华伟张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误识别心律失常导致误放电一例
2005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有冠心病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高侧壁、前间壁)病史15年.2004年3月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在我院经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Gem 7227Cx,美国Medtronic公司).术中参数测试如下:起搏阈值为0.4 V/0.5 ms,R波高度为15.4 mV,起搏阻抗为1060 Ω,高压阻抗为15 Ω,除颤阈值为15 J.术后1个月因ICD连续放电急诊入我院,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170~190次/分.
陈若菡陈柯萍唐闽张澍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律失常起搏陈旧性心肌梗死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个体化的心房消融终止心房颤动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AF)的发生和维持可能存在多种机制,对所有的AF都以一种固定的术式进行消融治疗缺乏针对性。为此,我们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探索个体化消融的可行性。方法52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22~70(51.1±10.9)岁,左心房内径22~54(36.1±6.5)mm,其中12例为持续性AF(1~22年)。均经房间隔穿刺在左心房内对AF进行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并在等电位标测下逐步进行个体化消融,消融术式不固定,以AF被终止且不被诱发、消融线形成双向阻滞为消融终点。结果AF被分为3种类型,而肺静脉(pulmonaryvein,PV)口周围、左心房顶部是波阵面的主要传导区。消融方式根据标测结果决定,包括在以上任一部位的线性消融、环PV口外的线性消融等,其中持续性AF多形成绕PV口周的环形消融加左心房顶部消融线。82.7%(43/52)的AF被消融所终止且不能再诱发,其中4例需在右心房消融方成功;另有5例的AF被转变为左心房扑动(房扑)。首次消融的即时成功率为90.4%(47/52)。消融中1例有心脏压塞。6例首次消融后有左心房房扑的患者再次接受了消融,标测发现既往消融线存在缝隙,针对缝隙消融后心动过速均被终止且不能被诱发。平均随访(11.0±6.2)个月,术后3个月82.7%(43/52)的患者不服药物亦无AF发生,其中阵发性AF成功率为87.5%(35/40);持续性AF为66.7%(8/12),其余患者均转为左心房房扑。结论本组结果初步提示,在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心房电学改良消融可有效地终止AF并有较好的中期疗效。其远期的效果有待观察。
姚焰张澍唐闽张奎俊王方正陈新
关键词:心房颤动个体化线性消融左心房内径消融终点心脏压塞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继而恶化为心室颤动。研究表明,快速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入ICD的患者应...
华伟张澍王方正唐闽陈柯萍牛红霞陈若涵陈新
文献传递
肺静脉口周消融造成去迷走效应对心房颤动消融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观察肺静脉口周消融术所造成的去迷走效应(vagaldenenvation,VD)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52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8例),其中12例为持续性房颤(1~22年),年龄22~70(51.1±10.9)岁,左心房内径22~54(36.1±6.5)mm。所有患者接受了等电位标测指导下的左心房内电学改良消融,包括肺静脉口周围的节段或环形消融。记录术中发生VD的消融位点,术后定期检查动态心电图,记录最低心率、最高心率、平均心率、SDNN、rMSDD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52例患者中有34例于术中出现明确的VD现象(VD阳性组),其中左上肺静脉口25例,右下肺静脉口10例,右上肺静脉口4例,左下肺静脉口4例。随访(11.0±6.2)个月,42例消融成功,8例有非典型性心房扑动。VD阳性组疗效明显高于VD阴性组(96.7%vs58.8%,P=0.01)。VD阳性组患者术前平均心率、最低心率、最高心率、SDNN、rMSSD分别为76.63、42.88、138.88、156.95、32.22,术后分别为89.12、52.22、141.50、152.53、19.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D阴性组患者术前平均心率、最低心率、最高心率、SDNN、rMSSD分别为77.33、49.60、143.20、147.00、32.22,术后分别为78.13、49.73、143.33、143.98、38.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VD阳性组患者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性降低仍然持续存在。结论肺静脉口周围消融过程中发生去迷走效应可伴有房颤消融成功率的明显增加,发生去迷走效应的位点大多位于左上肺静脉口周围,此效应似乎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唐闽姚焰张劲林曾治宇王方正张澍
关键词:肺静脉口心房颤动平均心率SDNNSDNN心率增快
阵发性心房颤动机制的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初步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目的 阵发性心房颤动 (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 ,PAF)的发生和维持机制仍不甚明了 ,尤其缺少人类在体的心内标测证据。本组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观察PAF的机制并指导消融。方法  15例患者 (男性 13例 ,女性 2例 ) ,年龄 34~ 6 6平均 (5 2± 9)岁 ,左心房 (leftatrium ,LA)内径 2 2~4 0 (32 6± 6 2 )mm。均经房间隔穿刺在LA内对PAF进行非接触式标测 ,观察冲动的传导 ,并在其指导下对关键的传导通路进行线性消融以终止PAF。结果  15例中有 7例自发和 8例诱发的PAF ,等电位标测显示PAF时LA内的冲动大致可归纳为以单个折返性波阵面为主 (Ⅰ型 )和有 2个子波 (Ⅱ型 )的两种类型。其冲动的传导表现出总体的随机性与局部或一定时间相对有序相交织存在的特点。PAF平均周长(16 1 3± 2 0 0 )ms ,其中Ⅰ型PAF为 (16 5 4± 2 0 7)ms,Ⅱ型为 (15 3 3± 17 2 )ms,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无论是自发还是诱发 (经冠状静脉窦远端 35 0~ 6 0 0次 /minS1S1刺激 )的PAF ,左、右肺静脉 (pulmonaryvein ,PV)口周围 ,LA上部及后壁均是折返或子波的主要传导通路。 4例PAF在LA上部可见明显的狭窄传导区 ,此处放电 3~ 13次平均 (7 0± 4 5 )次 (5 5~ 6 0℃ ,30s)即可终止PAF ;另有 7例在分别对左、
姚焰张澍唐闽张劲林王方正陈新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的关系被引量:2
2005年
唐闽姚焰张澍
关键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