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手术
  • 6篇手术治疗
  • 6篇胶质
  • 6篇胶质瘤
  • 4篇定向手术
  • 4篇神经胶质
  • 4篇神经胶质瘤
  • 4篇癫痫
  • 4篇立体定向手术
  • 4篇立体定向手术...
  • 3篇血管
  • 3篇亚低温
  • 3篇综合征
  • 3篇外科
  • 3篇外科手术
  • 3篇疗法
  • 3篇疗效
  • 3篇颅内
  • 3篇脑内
  • 3篇脑血

机构

  • 26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6篇刘爱军
  • 23篇张志文
  • 21篇李安民
  • 17篇傅相平
  • 11篇梁树立
  • 11篇易林华
  • 7篇闫润民
  • 7篇张海涛
  • 6篇郭晓明
  • 6篇赵明
  • 5篇薛菁晖
  • 4篇查韡光
  • 4篇杜程刚
  • 4篇查炜光
  • 4篇姚世斌
  • 3篇张敏
  • 3篇查伟光
  • 3篇杜春晖
  • 3篇孙雅静
  • 2篇杜程钢

传媒

  • 5篇中国微侵袭神...
  • 4篇立体定向和功...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临床军医杂志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感染、炎症、...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3篇2008
  • 9篇2007
  • 5篇200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丙酚麻醉中大脑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的作用机制
2011年
目的:探讨中枢性去甲基肾上腺素(NA)机制在异丙酚麻醉中大脑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15只,体重220~250 g,右侧海马内植入微透析探头,按国际脑电10/20系统法安置银针头皮电极,左侧前爪腕部正中神经处安置刺激电极,强度5.2 mA,刺激间隔0.2 ms。动物随机分为3组。A组:经微量泵依次以10、60 mg·kg^(-1)·h^(-1)静滴异丙酚各45 min后停止给药直至动物清醒。B组和C组于开始输注异丙酚的同时分别腹腔内注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或拮抗剂(育亨宾)0.5 mg/kg,其余操作和A组相同。分别于麻醉前(基础值)、麻醉中不同浓度给药时及苏醒期经微透析管收集透析液,检测海马细胞外液中NA浓度,记录皮质SEP N_(2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①各指标基础值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A组和B组海马NA释放在异丙酚以60 mg·kg(-1)·h^(-1)给药时与基础值相比均降低(P<0.05),B组更为明显,C组则随着异丙酚给药浓度增加直至停药后麻醉恢复期均显著增高(P<0.05)。③3组动物SEP N_(20)波潜伏期均无明显变化(P>0.05)。④A组不影响SEP N_(20)波幅(P>0.05);B组在异丙酚低浓度、高浓度给药期和麻醉恢复期SEP N_(20)波幅与基础值相比均显著减低,而C组则增高(P<0.05)。结论: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抑制剂所引起的海马NA释放与SEP N_(20)波幅变化的一致性可能与镇痛有关,而异丙酚对海马NA释放的抑制可能是一种催眠反应。
贺赛琳李安民张志文傅相平刘爱军梁树立张海涛岳云
关键词:异丙酚去甲基肾上腺素体感诱发电位脑内微透析
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伴强迫症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手术毁损一侧丘脑腹外侧核(VL)/板中间核(LM)联合未定带(ZI)和双侧扣带回前部(ACG)毁损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GTS)伴强迫症的经验。方法术前录像记录患者平静下抽动情况。手术采用磁共振引导下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方式,一侧ZI+VL/LM毁损控制抽动症状,双侧AC毁损控制强迫症状。抽动严重程度以耶鲁大体抽动量表(YGTSS)评价,强迫行严重程度以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评价。结果 23例患者接受一侧ZI+VL/LM联合双侧ACG毁损术,其中左侧ZI+VL/LM毁损14例,右侧ZI+VL/LM9例。术后患者肢体抽动较术前明显改善,其YGTSS评分由术前(20.3±7.2)分明显下降至术后(9.8±3.2)分(P<0.05);术后患者不自主发声显著缓解,其YGTSS评分由术前(19.6±8.8)分明显下降至术后(10.2±3.1)分(P<0.05);术后患者总体病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其YGTSS评分由术前(70.3±17.2)分明显下降至术后(30.8±10.9)分(P<0.05)。另外,术后强迫症也明显缓解,其YBOCS评分由术前(37.2±3.9)分明显下降至术后(17.2±3.2)分(P<0.05)。23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一侧VL/LM联合ZI区和双侧ACG毁损术可有效地控制GTS,对GTS伴发的强迫症也有良好的疗效。
刘爱军李安民张海涛杜春晖查伟光张志文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强迫症立体定向手术疗效
选择性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障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索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为主要依据进行选择性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精神障碍。方法本组符合药物难治性精神障碍共46例,其中精神分裂症34例,精神发育迟滞伴攻击行为10例,强迫症2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PET扫描。根据患者PET结果,对目前常用的治疗精神障碍靶点进行调整,拟定个性化毁损靶点。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后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估。结果PET显示本组87%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代谢异常,额叶代谢降低为63.1%,颞叶代谢减低21.8%,双侧扣带回区代谢增高26.1%。根据以上结果,颞叶代谢降低则同侧杏仁核不做毁损,扣带回代谢增高给予扩大毁损范围。术后经量化评估,疗效满意,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ET是目前唯一反应精神异常患者脑内代谢情况的影像学检查,其结果对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爱军李安民梁树立张志文傅相平梁超孙雅静张敏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
PET在胶质瘤间质内放疗后疗效判定中的作用
2006年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胶质瘤间质内放射治疗后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胶质瘤病人行131I间质内放射治疗,在治疗后6个月行MRI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随访,并行病理活检,对比分析PET与MRI影像改变与肿瘤疗效及复发的关系。结果9例18F-FDGPET显示为局部病变区葡萄糖代谢增高,肿瘤/白质(T/WM)比值为2.79±0.20;7例显示为放射性缺损,T/WM值为0.81±0.12;5例显示病变区18F-FDG浓聚无明显改变,T/WM值为1.35±0.17。其中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MRI难以诊断放疗后脑坏死、残存肿瘤或肿瘤复发8例。与病理活检比较,PET诊断准确率为90.5%,MRI为61.9%。结论18F-FDGPET在胶质瘤间质内放疗后区分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方面较MRI更敏感而准确。
查韡光李安民傅相平张志文欧阳巧红刘爱军易林华赵明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发射型计算机近距离放射疗法
小儿癫痫的早期外科治疗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和总结小儿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外科治疗的时机和疗效。方法分析240例小儿癫痫外科治疗后早期和远期的临床疗效和随访资料。结果本组术后早期癫痫无发作228例,占95.0%。随访1年以上的170例中,Ende评分:Ⅰ级98例(57.6%),其中Ⅰa级70例(41.1%);Ⅱ级40例(23.5%);Ⅲ级20例(11.8%);Ⅳ级12例(7.1%),无死亡和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小儿癫痫患者早期的外科干预,可能在小儿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期内解除致痫因素,有望获得良好的预后和智商水平的维持与提高。
李安民梁树立刘爱军张志文傅相平赵明姚世斌孙雅静
关键词:癫痫儿童外科手术预后
双侧瞳孔散大的外伤性脑疝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探讨双侧瞳孔散大的外伤性脑疝的手术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67例双侧瞳孔散大的外伤性脑疝患者按原发损伤类型分组并接受手术治疗,于术后半年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全组恢复良好3例,中残10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35例。其中,硬膜外血肿组预后最好,弥漫性脑肿胀组最差,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瞳孔散大的外伤性脑疝手术疗效与脑原发损伤类型密切相关,硬膜外血肿所致的晚期脑疝应积极手术治疗,患者预后较佳;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所致晚期脑疝手术意义不大;部分脑挫伤和(或)硬膜下血肿导致的晚期脑疝患者经手术治疗仍能够挽救生命。另外,快速准确的术前诊断、恰当的术式选择和围手术期处理是救治成功的必要保证。
郭晓明李安民张志文傅相平查韦光闫润民刘爱军杜程钢易林华梁树立赵明
关键词:脑损伤瞳孔散大脑疝
复发性胶质瘤经放疗囊近距离放疗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胶质瘤再次手术后,植入自制放疗囊系统对瘤床定期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效果。方法67例确诊复发性胶质瘤,手术切除肿瘤后,瘤床植入放疗囊系统。术后第7d经头皮穿刺注射131I30mCi行内放疗,每16d重复注入1次,4次1疗程,1个月后开始第2疗程,共1~2个疗程。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MRI,完全缓解(CR)13例;部分缓解(PR)21例;稳定(SD)18例;恶化(PD)15例;有效率50.1%。随访6~24个月,6个月存活率85.1%;1年存活率59.7%;2年存活率32.8%。结论术后残腔植入自制放疗囊系统对胶质瘤行定期近距离放疗符合抑制肿瘤生物学特性、简便易行、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查韡光李安民傅相平张志文杜程刚易林华刘爱军赵明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近距离放射疗法^131碘
亚低温下CIRP抑制H2O2诱导的大鼠皮层神经元凋亡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是否是通过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抑制神经元凋亡而发挥的。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用CIRP—RNAi慢病毒转染神经元,100μmol/LH2O2诱导神经元凋亡,按组分别放入37℃或32℃环境中培养,采用MTY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应用Hoechst 33342染色、Annexin V—FITC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神经元的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神经元细胞CIRP、Actived Caspase-3及TR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在32℃环境中,皮质神经元内CIRP蛋白表达明显增加,Actived Caspase-3表达下调,TRX表达增加,神经元凋亡率为(4.5±0.8)%;与37℃环境下相比较,皮质神经元内CIRP蛋白表达明显减少,Actived Caspase-3表达显著增高,TRX表达下调,神经元凋亡率为(53.5±1.7)%,P〈0.05。结论在亚低温环境中,CIRP蛋白在大鼠皮质神经元中表达增高,抑制H:O:诱导的神经元凋亡发生,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是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的途径之一。
李首春薛箐晖刘爱军张海涛张志文
关键词:神经元大脑皮层亚低温
亚低温脑内冷诱导RNA结合蛋白的表达特征
2015年
目的初步检测RNA结合蛋白(CIRP)在低温大鼠模型中,尤其是脑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大鼠被分为两组:对照组和低温组。低温组大鼠先置于低温下2 h,复温后2 h断头处死。提取总RNA,反转录后得到c DNA,实时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CIRP在大鼠脑内的表达情况。利用实时PCR定量检测大鼠脑、心脏、肝脏中CIRP mRNA表达。结果常温下CIRP mRNA均能在脑、心、肝组织中检测出。低温情况下,脑组织中下丘脑、皮层和海马均可见CIRP mRNA表达增高,且海马中CIRP mRNA表达增高最显著。定量PCR检测显示低温情况下CIRP mRNA在脑皮层中的表达比对照组高1.5倍。心脏和肝脏中CIRP mRNA的表达在低温时与对照组差别不大。结论低温情况下CIRP mRNA在脑皮层和海马中会明显增高,而肝脏、心脏中CIRP mRNA的表达不受低温影响。提示低温可以使CIRP在神经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增高。
柴旭斌刘爱军张志文薛菁晖闫润民
关键词:RNA结合蛋白冷休克
胶质瘤血管造影染色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2006年
目的研究胶质瘤病灶的血管造影表现与肿瘤新生微血管密度、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为预测介入化疗的疗效及探索新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59例外科治疗后颅内残余瘤体最小径大于3cm的脑胶质瘤病人行DSA,对病灶染色情况进行分型,按Weidner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并随访治疗恢复情况。结果非染色型胶质瘤病理构成以低级别胶质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18.46±9.96,生存期43.1个月;羽状血管增生型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44.17±13.38,生存期24.7个月;斑片状浓染型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77.69±18.28,生存期14.9个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灶染色类型与血管密度、病理类型均可反映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并与胶质瘤病人的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胶质瘤病灶染色能较好地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增生情况与恶性程度,可作为胶质瘤介入化疗中评估病情和疗效的客观指标。
郭晓明李安民张志文傅相平赵明查韡光闫润民易林华刘爱军杨毅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脑血管造影术微血管密度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