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洁
- 作品数:6 被引量:54H指数:4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观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我科收治8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51例采用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同时常规抗凝治疗为观察组;33例常规抗凝、溶栓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临床变化并进行3~46个月随访。结果:观察组在出院时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vs.58%,P<0.01),随访3个月治疗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98%vs.79%,P<0.01);观察组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4%vs.27%,P<0.05),静脉血栓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vs.15%,P<0.05);观察组在肺动脉栓塞发生率上有显著降低(观察组0%,对照组12%,P<0.01)。结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优于传统溶栓治疗,能有效预防或减少肺栓塞的发生,但应严格掌握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指征。
- 任晖郑时康祝鹏李静巩洁谢静张军康
-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肺栓塞
- 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择期介入治疗冠心病焦虑状况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 观察抗焦虑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合并抑郁焦虑的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在该科连续入院并首次接受择期PCI治疗PCI术前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评 分〉50分冠心病患者,用自制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并随机分成三组,药物组68 例为常规心内科药物治疗加用抗焦虑药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商品名:黛力新);心理干预组73例,为常规心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心理综合干预措施;药物+心理干预组77例为常规心内科药物治疗加用抗焦虑药物同时采用心理干预治疗.共治疗1个月.比较三组患者在手术前、治疗1周、治疗1个月后的SAS得分.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未婚(包括离异)、年收入〈2万元、病程〉3年、需要置入3枚以上支架是冠心病择期PCI患者抑郁、焦虑患病的独立预测因素.手术前三组间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三组S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三组的S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药物组与心理干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物+心理干预组与其余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药物+心理干预组的SAS评分最低.结论 年龄〈45岁、未婚(包括离异)、年收入〈2万元、病程〉3年、需要置入3枚以上支架是冠心病择期PCI患者抑郁焦虑患病的独立预测因素.抗焦虑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合并抑郁焦虑的择期PCI冠心病患者,可明显降低SAS评分,改善症状.
- 马晶晶吕爱莉任晖谢静巩洁李静
-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焦虑心理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传导阻滞的临床与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分析。方法对2010年4月—2014年4月住院的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6例,按是否合并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分为2组,观察组(AMI合并新发CRBBB)者18例,对照组为单纯AMI患者58例,观察2组患者其CRBBB的发生率及有无CRBBB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之间有无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 (1)观察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或前间壁要明显高于下壁或后壁;(2)观察组CK-MB、Tn-I峰值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方面,Ⅱ级不显著,观察组平均级别及Ⅲ级以上比例均高于对照组;(4)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观察组较对照组恶化严重;(5)观察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差异不显著;在病死率方面,观察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合并C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主要表现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多为左前降支,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 巩洁任晖李静王甲文郑时康高天林
- 关键词: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复流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前后血浆脑钠尿肽水平与心脏功能的关系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血浆脑尿钠肽(BNP)水平与心脏功能的关系及其在心导管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特点。方法依据纽约大学儿童心力衰竭指数(NYUPHFI)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功能进行评定,并分为并发心力衰竭组(心衰组,n=18)及未并发心衰组(非心衰组,n=25);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罗氏床旁快速定量诊断仪测定全血BNP含量。结果入院时及介入术后心衰组及非心衰组间患儿血浆BNP、NYUPHFI及LVE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两组在介入治疗之后血浆BNP均显著下降(P<0.01);患儿血浆BNP浓度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53,P<0.01);血浆BNP浓度与NYUPHFI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1)。心衰组的先心病患儿血浆BNP浓度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62,P<0.01),且血浆BNP浓度与NYUPHFI呈正相关(r=0.78,P<0.01),但在非心衰组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浆BNP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介入治疗后随着心脏功能的改善BNP浓度下降。
- 巩洁任晖赵启伟张军康王甲文李静郑时康
- 关键词:脑钠尿肽心脏功能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院内死亡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438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分析发生院内死亡的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多支闭塞(≥2支)、近段闭塞、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IRA开通后即刻血压下降与存活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原因中,心源性休克8例(38.1%)、恶性心律失常6例(28.6%)分居第1和第2位。结论: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是急诊PCI手术住院期间主要死亡原因。
- 任晖黄立勋庄贵华巩洁李静祝鹏王甲文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 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与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关系及二者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SUA)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关系,并分析二者对患者远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488例。检测并记录患者入院时SUA和MPV。随访5年,收集并记录患者首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冠心病患者的SUA、MPV中位数分别为298.00μmol/L、11.05 f L。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UA与MPV、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528,P〈0.001;r=0.321,P=0.015;r=0.412,P=0.027;r=0.215,P〈0.001)。将冠心病患者MPV影响因素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与MPV仍然独立相关(r=0.265,P=0.0137)。5年随访期间共发生心血管事件169例。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UA、MPV均为冠心病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SUA:HR 1.69,95%CI 1.12~2.25,P=0.033;MPV:HR 1.19,95%CI 1.15~1.23,P=0.013)。结论 SUA和MPV呈独立正相关;SUA和MPV均可准确预测冠心病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 巩洁任晖高天林王蕊郭雄
- 关键词:尿酸平均血小板体积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