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凤霞

作品数:9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页岩
  • 5篇压裂
  • 2篇页岩气
  • 2篇页岩油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盆地
  • 2篇气藏
  • 1篇地应力
  • 1篇地质
  • 1篇电模拟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压裂机理
  • 1篇压裂液
  • 1篇压裂优化
  • 1篇支撑剂
  • 1篇支撑剂回流
  • 1篇润湿
  • 1篇润湿性
  • 1篇三维地质
  • 1篇砂液比

机构

  • 9篇中国石化石油...
  • 3篇中国石化
  • 2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9篇李凤霞
  • 5篇王海波
  • 2篇何柏
  • 2篇谢凌志
  • 2篇王光付
  • 1篇李远照
  • 1篇周彤
  • 1篇赵鹏
  • 1篇赵鹏
  • 1篇孙志宇
  • 1篇刘长印
  • 1篇张士诚
  • 1篇张瑶
  • 1篇王海波
  • 1篇王飞
  • 1篇李凤霞
  • 1篇黄志文
  • 1篇张驰
  • 1篇李军

传媒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石油钻探技术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油气井测试
  • 1篇中国科学:物...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陆相页岩油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试验被引量:17
2021年
水力压裂技术是在页岩油气藏中建立人工裂缝网络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各储层地质条件的差异性以及页岩具有的强非均质性,使得水力压裂裂缝形态十分复杂。为了了解长7陆相页岩油储层页岩水力压裂裂缝网络的形成机理,将室内真三轴水力压裂试验与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3D可视化模型相结合,初步探讨了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压裂液黏度和天然不连续面对岩样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水力压裂裂缝形态按照复杂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即单一裂缝,鱼骨状裂缝和网状裂缝;低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和低黏度压裂液有利于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较为合理的条件为水平应力差异系数为0~0.53,且压裂液黏度为0~17.1 mPa·s,在此条件下易形成鱼骨状裂缝或网状裂缝;此外,平行于层理面的天然不连续面有利于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但是过多的天然不连续面开启是不利于主水力裂缝的形成和扩展。
宁文祥何柏李凤霞李凤霞谢凌志何强
关键词:页岩油水力压裂计算机断层扫描
四川盆地非常规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实践与认识被引量:15
2022年
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和做法已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贯穿井位地质设计、钻井、完井、压裂投产全过程,但不同阶段和不同地质条件下侧重点有所差异。在涪陵页岩气田开发成功引进并完善了北美非常规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技术,但这一技术在新区探井压裂中的推广存在局限性。由于四川盆地沉积和构造类型具多样性和复杂性,盆地内非常规气探井的压裂测试无法获得工业气流现象突出,相邻或同一区块探井或评价井压裂产量差异大,主要原因是甜点的裂缝和地应力等地质-工程关键参数三维定量表征及建模精度不够,针对性的分段分簇、压裂优化设计及布缝控缝定量模拟技术手段欠缺。系统总结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团队在四川盆地复杂致密气和页岩气探井及评价井压裂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地质、测井、地震、工程等多专业联合研究,定量表征非常规储层空间展布、物性、含气性、岩石力学及矿物含量、地层压力、应力场、天然裂缝等关键参数,建立了区域气藏三维地质-工程模型,利用模型进行压裂裂缝空间扩展模拟,优化射孔、暂堵、压裂液、支撑剂、排量等工艺参数,及时跟踪分析和调整必要的现场施工参数,从而增加有效改造体积、提高单井产能,探索并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技术体系及方法流程,在普光千佛崖组致密气和林滩场页岩气等探区应用效果显著,为类似油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与开发提供借鉴。
王光付李凤霞王海波李凤霞王海波周彤王海波李军沈云琦
关键词:压裂优化页岩气四川盆地
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电模拟实验方法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对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影响因素进行模拟,研究了一种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电模拟实验方法。首先,根据水平井分段压裂后的实际地层情况,模仿研制了一套三维电场模拟装置;然后,根据要模拟的砂体展布特征、油气藏的流动边界类型、水平井在砂体中的井眼轨迹、地层渗透率及地层厚度等,设置电模拟的电解液和电解池尺寸等,根据水平井长度、裂缝高度、裂缝长度、压裂段数、裂缝条数和缝间距等,设置模拟井筒及裂缝;最后,通过采集电流信号,以确定产能的大小。利用该实验方法分别开展了针对某河流相沉积砂体的水平井压裂裂缝形态及位置优化模拟、裂缝条数及间距优化模拟和不同地层厚度对比模拟实验,优化出的结论及参数为现场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电模拟实验方法能够精确模拟水平井压裂完井的各项参数对产能的影响,对水平井压裂完井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刘长印李凤霞孙志宇黄志文
关键词:电模拟产能分段压裂水平井
纳米颗粒调控流体润湿性微观实验观测被引量:1
2024年
通过添加纳米颗粒调控油-水界面润湿性接触角是当前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的前沿热点。然而微观实验数据的缺乏使得纳米流体驱油机理始终存在争议。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的轻敲模式成像原理首次对液滴添加纳米颗粒后形成的纳米流体微观动态接触线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硅油液滴和正丙醇液滴在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纳米石英颗粒后,微观接触角分别减小1.6°和0.9°,同时接触线在20 nm高度范围产生凸起结构,这与所添加纳米石英颗粒粒径一致。纳米凸起结构的产生为颗粒提高系统浸润性的结构分离压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刘乔黄鑫王海波李凤霞崔佳
关键词:接触角驱替润湿性
龙马溪页岩各向异性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机理研究被引量:26
2017年
页岩是由硬物质与软物质相互嵌混沉积成具有复杂薄层状结构的岩石,其页理面内、面外的性质差异明显,具有复杂的变形、破坏机理.通过对川渝地区龙马溪组露头页岩开展室内宏观力学行为研究,系统地分析了页岩体积变形规律,得到了页岩在压缩应力作用下的4个变形阶段,为研究页岩复杂的破坏规律奠定了基础,同时探讨了不同加载方向与页理面法线方向的夹角对页岩强度、脆性、各向异性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是一种脆性较高、低孔隙度的岩石,具有各向异性特征但并非十分显著.所得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页岩数据库,为全面认识页岩的室内力学性质提供了支撑,其相关参数也可为储层压裂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何柏谢凌志谢凌志赵鹏李凤霞
关键词:页岩各向异性
页岩油储层裂缝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及孔隙动用特征被引量:6
2022年
为了分析页岩水力压裂后产生的裂缝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开展了不同渗透率级别页岩CO_(2)吞吐试验,研究了裂缝对不同渗透率储层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裂缝显著提高了CO_(2)吞吐初期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但随着渗透率升高和吞吐次数增多,裂缝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渗透率对裂缝岩心的吞吐效果影响明显小于无裂缝岩心,表明裂缝能够降低渗透率对CO_(2)吞吐采收率的影响;随着吞吐次数增多,裂缝提高大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幅度减小,而提高小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幅度增大,但大孔隙仍是原油的主要产出部位。研究结果表明,大孔隙原油的产出主要靠体积膨胀和溶解气驱,速度快且产量大;而小孔隙中原油的产出主要靠抽提和传质方式,过程缓慢且产量小。研究结果为评价裂缝性油藏的产油特征、改善生产动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凤霞王海波周彤韩玲
关键词:页岩油
四川盆地不同类型页岩气压裂难点和对策被引量:6
2023年
四川盆地内部和盆缘页岩气资源丰富,但由于沉积类型多样、构造复杂,页岩气井压裂测试产量差异大,部分高产井压裂工艺技术推广存在局限性,迫切需要探索和形成针对不同类型页岩气特点的压裂对策和模式。从页岩气高效开发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四川盆地已探明页岩气区块地质工程参数特征,依据沉积类型及岩相组合特征、埋藏深度和压力系统,划分出6种类型页岩气:海相中-浅层(深度<3500 m)超压页岩气、海相深层(深度>3500 m)超压页岩气、海相深层常压页岩气、海相新类型页岩气、海-陆过渡相深层超压页岩气及陆相中-浅层超压页岩气。开展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发现:(1)天然裂缝发育及复杂的地应力分布会导致压裂裂缝非均匀扩展和裂缝合并,优化射孔参数和采用暂堵工艺可有效调控裂缝形态,增大改造体积;(2)夹层和纹层影响缝高纵向扩展和支撑剂的运移铺置,提高前置高黏压裂液和小粒径支撑剂用量,有利于裂缝纵向穿层与支撑剂均衡支撑;(3)高黏土页岩强水化作用会导致页岩力学性质劣化和加剧支撑剂嵌入,优化压裂液体系添加剂类型和用量可抑制页岩水化作用。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类型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优化设计原则及工艺技术对策,并应用于丁山复杂构造应力场的深层高压页岩气、林滩场深层常压页岩气、井研-犍为海相碎屑岩新类型页岩气、普光大隆组海-陆过渡相和千佛崖组湖相页岩气开发,提高单井产能显著,为不同复杂类型页岩气高效压裂和效益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王光付李凤霞李凤霞周彤王海波王濡岳李宁陈昱辛熊晓菲
关键词:压裂机理地应力黏土矿物夹层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渗吸排驱及液体渗流特征研究
2024年
复兴地区凉高山组为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体积压裂改造后闷井和返排期间易出现反凝析和液锁现象,影响开采效果。为准确了解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的渗吸排驱和液体渗流特征,优化闷井转排驱时机,选取储层岩心,开展了气水渗吸排驱试验和三相渗吸排驱试验,采用核磁共振、恒压驱替相结合的方式,量化了渗吸排驱过程中压裂液的水锁伤害特征及凝析油的可流动特征;建立了液锁伤害表征方法,并模拟了矿场尺度闷井过程中的水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页岩储层压裂渗吸阶段岩心的渗吸采收率在50.22%~57.14%;渗吸液矿化度越低,返排率越低,水锁伤害率越高;油锁伤害率低于水锁伤害率;存在束缚水时,凝析油的临界可流动饱和度约可降低20%;若以闷井后解除近裂缝水锁伤害为目标,闷井时间以20~30 d为宜。研究结果为复兴地区高含黏土页岩凝析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乔润伟张士诚李凤霞王飞李宁
关键词:黏土页岩凝析气藏渗吸压裂液
基于施工参数的临界出砂速率预测模型被引量:2
2022年
水力压裂气井出砂防治仅针对生产制度控砂以及地面设备除砂,无法预测不同压裂工艺对于出砂程度的影响。压裂防砂设计从SM模型出发,将压裂施工参数与临界出砂速率建立联系,形成基于压裂施工参数的临界出砂速率预测模型,分析了压裂液黏度、泵注排量、砂液比、支撑剂密度、支撑剂粒径对于临界出砂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泵注排量,增加压裂液黏度,选择合适的砂液比能够有效提高临界出砂速率,防止支撑剂失稳回流。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4口水平井现场应用,压后支撑剂回流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产气量得到有效提升,平均单井出砂量比前期两口井减小了80.5%。该模型可指导现场压裂方案优选,将防砂治砂前移到压裂设计阶段,从源头上减少出砂风险。
陈志强王海波李凤霞李远照张驰周彤
关键词:支撑剂支撑剂回流砂液比防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