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敏
- 作品数:32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昌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 红壤恢复林地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 2023年
- 微团聚体是土壤团粒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较大团聚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其形成与稳定对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吸存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关于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性的研究多专注于农业土壤,红壤侵蚀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大团聚体上,而土壤微团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对于其内在机制更缺乏了解。通过总结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过程及稳定性,综述了凋落物、根系和菌根对土壤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阐述了土壤微团聚体内微生物群落、化学结合态有机碳及有机碳结构是土壤有机碳稳定的重要机制,并提出了未来微团聚体研究方向,以期揭示红壤侵蚀退化地森林恢复过程中微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生物化学机制,从而为深入阐明有机质—土壤团聚结构—微生物—化学耦合作用和森林土壤碳吸存机制提供参考。
- 黄荣珍朱丽琴邹显花房焕英王金平黄国敏李燕燕廖迎春沈芳芳
- 关键词:微团聚体凋落物菌根红壤
- 中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期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 2024年
- 以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洋地林场的残次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期植物多样性和林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期植物物种由多到少依次为阔叶林(38种)、针阔混交林(28种)、残次林(23种);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乔木和灌木植物物种不断升高,草本植物物种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植被恢复期,乔木、灌木、草本的重要值、α多样性和相似性存在明显差异;群落演替促进了乔木和灌木植物的生长,抑制了草本植物的生长。研究结果可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参考。
- 李静凯黄荣珍朱丽琴张腾升刘萍渝黄国敏杨润郭志娟秦易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植被恢复
-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库构建问题探讨——以江西省为例
- 2022年
- 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督管理的关键是解译标志库的建立,在解译标志库的建立过程中,常出现同一类型项目遥感影像特征不同或不同类型项目遥感影像特征相同等诸多问题。本文以江西省为例,提出了基于前期几何特征分析、色彩分析、所处位置分析、周边地类构成分析,建立结果归类库,并根据不同生产建设项目类型的各项显著差异进行再分类的分层分类特征提取,以此推断出所解译目标地物的生产建设项目类型。该方法的研究可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库的建立提供关键约束及判别支撑。
- 管鸿智林丽靖黄荣珍黄国敏万鸿宇李相玺万小星田魏龙
- 关键词:特征提取
- 河流低流量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响应研究综述被引量:2
- 2017年
-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成为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在国内,土地利用变化/覆被变化导致径流平均流量变化这一方面研究较多,但是,低流量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响应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文以我国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基础,通过城市化、森林植被变化以及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三个角度来阐述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低流量的影响。
- 徐志鹏刘文飞樊后保吴建平段洪浪黄国敏葛艺早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森林植被变化低流量径流量
- 本构因子及环境因子水对土壤粘聚力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为研究土壤本构因子和环境因子水对粘聚力的影响,结合不同土壤(河沙、高岭土、红壤、重钙土)颗粒粒径组成分析测定及不同颗粒集群的宏观力剪切试验,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土壤粘聚力的关键本构因子及影响权重,研究不同含水率下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变化。结果表明,小于0. 01mm的颗粒对4种土壤的粘聚力影响最大(占比98%以上),其中粗粘粒是影响粘聚力的关键因子;河沙、高岭土和红壤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但水对粘聚力的作用与本构因子密切相关,含细颗粒更多的土壤粘聚力对含水率变化的响应可能更加敏感。初步探讨了本构因子和含水率对土壤粘聚力的影响,为土壤侵蚀的防治、防止土壤分离、土壤结构加固、土壤结构稳定及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 王赫程洪黄国敏徐童心赵建民江辉
- 关键词:粘聚力含水率
- 林冠氮添加和灌草去除对杉木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氮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但持续、过量的氮沉降将可能对植物乃至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去除林下灌草是常用的林业管理措施,然而氮添加与去除灌草交互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冠氮添加(25kg·hm^-2·a^-1)和林下灌草去除,设置对照(CK)、灌草去除(UR)、氮添加(N)和氮添加加灌草去除(UR×N)处理。以正常生长、无病虫害的标准木为样本,通过测定杉木叶片饱和光强净光合速率(Asat)、气孔导度(Gs)、叶绿素相对含量、全氮、全磷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δ13C来探讨氮添加及灌草去除对杉木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两年处理,林冠氮添加、灌草去除及其交互处理对杉木叶片的光合参数、叶片养分(氮、磷)、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各项指标均未有显著影响。N处理使杉木叶片的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光合磷利用效率(PPUE)较CK处理分别下降了30.1%、28.9%,而N×UR处理可以使PNUE和PPUE分别较N处理上升17.1%和13.6%。N处理使杉木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5.9%。林冠氮添加、灌草去除及其交互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可能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2年)不会对杉木生理生态特征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在实际的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氮添加,提高杉木人工林的抗旱性。研究结果可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赵楠王德福蒋亚南黄国敏樊后保段洪浪
- 关键词:杉木叶片养分叶绿素
- 林冠模拟氮沉降和灌草去除对杉木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 氮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而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氮沉降量逐渐增大,这一趋势在我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为明显,持续的过量的氮沉降将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而林下灌草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去除林...
- 赵楠段洪浪王德福黄国敏刘文飞廖迎春樊后保
- 关键词:氮沉降杉木叶片养分
- 基于^(13)C示踪的2个杉木家系幼苗光合碳分配动态
- 2024年
- 【目的】探究2个杉木家系幼苗在不同CO_(2)浓度下对外源碳的固定及其光合碳在不同器官中的运输与分配规律,为揭示杉木固碳及光合碳分配策略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林区广泛种植的洋口No.020和No.061杉木幼苗为对象,设置对照CO_(2)浓度(400±50)μmol·mol^(-1)(C400)及CO_(2)浓度分别升高到(800±50)μmol·mol^(-1)(C800)和(1000±50)μmol·mol^(-1)(C1000)这3个CO_(2)浓度梯度,利用^(13)C标记法对不同浓度CO_(2)进行标记,量化示踪标记后不同阶段各杉木家系幼苗固定的光合碳在各组织器官的流向和分配,分析幼苗净光合速率、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及生长差异,阐明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固碳能力及光合碳的体内分配规律差异。【结果】在不同CO_(2)浓度处理下,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各组织器官的^(13)C分配和生物量分配比例均大致呈现叶>茎>根的规律。随着CO_(2)浓度增加,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与各器官δ^(13)C值总体上随之增加;No.020加快对根的^(13)C运输,表现为处理1天后,C800与C1000处理下根的^(13)C分配比例分别较C400处理增加50.40%和109.63%。CO_(2)处理浓度亦影响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光合碳分配策略,进而改变生物量分配。30天后,相较C400处理:C800与C1000处理下的No.020地上部^(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6.23%和6.03%,No.020茎的^(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39.50%和50.31%(P<0.05),No.061根系^(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22.40%和70.26%(P<0.05),No.061茎的^(13)C分配比例分别减少了2.45%和15.10%(P<0.05);C1000处理下No.061茎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少12.44%,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加5.22%。【结论】正常大气CO_(2)浓度下,No.020杉木幼苗具有更强的代谢转运能力。CO_(2)浓度升高促进2个杉木家系幼苗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光合碳合成,促进No.020杉木幼苗加快对光合碳的向下运输,并影响2个�
- 杨梦佳邹显花郭志娟彭钊何妍彭志远姚必达黄国敏朱丽琴黄荣珍
- 关键词:杉木不同家系
- 一种表层流场测量装置系统及测量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层流场测量装置系统,包括水槽,在水槽的底部安装有感光板,在水槽上方安装有光源,所述光源与感应板均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内设有脉冲发生装置,所述感光板的表面划分成正交网格,并将每个网格接收到的光强...
- 陈柏全陈辉黄国敏张强姚莉刘严
- 文献传递
- 黑麦草与施肥对石油-铅-镉复合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重金属、有毒有机物及其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研究以砂质壤土为试验对象,模拟石油-铅-镉复合污染,设置4个处理:①对照处理:复合污染土壤(CK);②不施肥处理:复合污染土壤+黑麦草(NF);③施氮肥处...
- 黄国敏陈晏敏周际海李威胡良樊后保
- 关键词:黑麦草施肥土壤微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