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伟明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1
供职机构:华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胰腺
  • 1篇移植物
  • 1篇移植物存活
  • 1篇胰肠吻合
  • 1篇胰肠吻合方式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移植
  • 1篇胰漏
  • 1篇胰十二指肠
  • 1篇胰十二指肠切...
  • 1篇胰十二指肠切...
  • 1篇胰腺炎
  • 1篇异种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生物流变学
  • 1篇十二指肠
  • 1篇十二指肠切除
  • 1篇十二指肠切除...
  • 1篇鼠肝

机构

  • 5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胡伟明
  • 4篇刘续宝
  • 4篇田伯乐
  • 4篇张肇达
  • 2篇麦刚
  • 1篇周总光
  • 1篇郑振江
  • 1篇陈槐卿
  • 1篇徐明清
  • 1篇杨家印
  • 1篇詹兰
  • 1篇曾勇
  • 1篇程中
  • 1篇程南生
  • 1篇严律南
  • 1篇向光明
  • 1篇文天夫
  • 1篇王文涛
  • 1篇舒晔
  • 1篇陈拥华

传媒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rhGH和INF-γ对CCl_4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纤维化影响的体内研究
2011年
目的了解重组生长激素(rhGH)治疗肝硬化有无促肝纤维化作用及可否同时应用重组γ-干扰素(IFN-γ)逆转其促肝纤维化作用。方法采用Proctor改良法建立CCl4大鼠肝硬化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 mL/d;rhGH治疗组:皮下注射rhGH 0.8 IU/(kg.d);rhGH联合IFN-γ组:皮下注射rhGH0.8 IU/(kg.d),自第14 d开始同时皮下注射IFN-γ20 000 IU/d,分别于实验第7 d、14 d、28 d处死实验动物。观察肝组织纤维组织形态及Ⅰ型、Ⅳ型胶原纤维的变化并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半定量分析。结果 rhGH治疗组肝组织再生活跃,纤维组织及胶原纤维(Ⅰ型、Ⅳ型)含量增加,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rhGH联合INF-γ组肝组织纤维组织及胶原纤维(Ⅰ型、Ⅳ型)含量均降低,低于rhGH治疗组(P<0.01)。结论 rhGH对肝硬化有促纤维化作用,联合应用IFNγ-可抑制其促肝纤维化作用。
陈拥华杜冰清向光明郑振江张肇达刘续宝胡伟明田伯乐麦刚
关键词:重组生长激素肝星形细胞
CTLA4Ig和西罗莫司短期联合使用延长异种胰岛移植物的存活
2008年
目的观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融合蛋白(CTLA4Ig)与西罗莫司(SRL)联用阻断共刺激通路对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方法取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链佐星,制成糖尿病模型。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分组法将糖尿病小鼠分为7组,各组均于小鼠左肾包膜下移植SD大鼠胰岛300胰岛当量。CTLA4Ig组分别于移植当天及移植后第2、4、6天腹腔注射CTLA4Ig0.5mg/d;SRL组分别于移植当天及移植后第1、2天给予SRL灌胃,0.2mg·kg^-1·d^-1,其后隔天用药1次,共用2周;MRl组分别于移植当天及移植后第2、4天腹腔注射仓鼠抗小鼠CDl54单克隆抗体(MRl)0.5mg/d;CTLA4Ig和SRL联用组(SRL联用组)、CTLA4Ig和MRl联用组(MRl联用组)以及CTLA4Ig、MRl和SRL联用组(三药联用组)各药物的剂量与用法同上述各组;对照组仅行胰岛移植,不予以药物。观察至移植后200d,通过监测受者血糖水平来判断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各组移植物的存活(即无排斥反应)时间。发生排斥反应者,或未发生排斥反应、移植物存活时间〉200d者,取移植胰岛,行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7d,该组最终均发生排斥反应。SRL组、MRl组和CTLA4Ig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4d、98d和77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三组中分别有90%(9/10)、62.5%(5/8)和83.3%(5/6)的小鼠发生排斥反应。SRL联用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30d,明显长于上述4组(P〈0.01),有50%(3/6)的小鼠发生排斥反应。MRl联用组以及三药联用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中位数均〉200d,分别有42.9%(3/7)和25%(2/8)的小鼠发生排斥反应。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发生排斥反应时,其移植胰岛破坏严重,可见大量CD^+和CD8^+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
麦刚刘续宝田伯乐胡伟明张肇达
关键词:移植物存活胰岛移植异种西罗莫司
急性胰腺炎炎反应链与胰腺微流变学影响因子的应用基础研究
周总光张肇达李园程中陈友岱于永扬刘续宝严文伟胡伟明高宏凯陈槐卿郑雪莲舒晔郑阳春詹兰
该研究首次以AP/ ANP 炎反应链上游事件与胰腺微流变学影响因子为切入点,密切联系AP/ANP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实践,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流变学等综合实验技术;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天然免疫门户蛋白To...
关键词: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病因学生物流变学
一种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2011年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大鼠经腹主动脉胰腺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新模型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0只.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胰腺,胰腺灌注后阻断血流2 h,恢复再灌注后0、2、4、6 h,切取胰腺体尾部组织,检测湿/干重比、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及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检测.结果 再灌注后,新模型组血清淀粉酶2 h(3127.80±150.85)U/L、4 h(3122.80±131.52)U/L、6 h(2585.20±161.06)U/L;血清脂肪酶2 h(446.00±181.54)U/L、4 h(517.40±165.22)U/L、6 h(475.20±170.37)U/L;均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有明显升高趋势(P<0.05),胰腺组织病理切片呈现逐渐加重的炎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P<0.05)等改变.结论 本模型手术操作简便、又能够较好地模拟临床胰腺缺血再灌注的过程,是研究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卢冰刘红山胡伟明田伯乐张肇达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胰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方式与术后胰漏及吻合口出血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胰肠吻合方式与术后胰漏及吻合口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行PD的5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26例PD患者行胰肠吻合的方式: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吻合(简称黏膜对黏膜吻合)359例,其中149例硅胶引流管内置(简称引流管内置),130例硅胶引流管引流至体外(简称引流至体外),80例硅胶引流管未放置(简称引流管未置);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165例(简称套入式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胰肠侧侧吻合2例(简称侧侧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结果526例PD患者术后共发生胰漏34例(6.46%),胰肠吻合口出血8例(1.52%),死亡32例(6.08%)。①黏膜对黏膜吻合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4.18%(15/359)比11.52%(19/165),χ2=10.029,P=0.002〕;黏膜对黏膜吻合与套入式吻合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6/359)比1.21%(2/165),χ2=0.159,P=0.691〕。②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式中,引流管内置者和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均分别明显低于引流管未置者〔2.68%(4/149)比11.25%(9/80),χ2=7.132,P=0.008;1.54%(2/130)比11.25%(9/80),χ2=9.410,P=0.002〕;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结论黏膜对黏膜吻合方式胰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方式,但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胰管内硅胶引流管内置或引流至体外均能降低术后胰漏的发生率,但是对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向颖徐明清严律南曾勇程南生李波刘续宝文天夫王文涛杨家印胡伟明田伯乐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胰漏吻合口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