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红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基因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3篇中国汉族
  • 3篇人类免疫
  • 3篇人类免疫缺陷
  • 3篇人类免疫缺陷...
  • 3篇缺陷病
  • 3篇免疫缺陷
  • 3篇免疫缺陷病
  • 3篇免疫缺陷病毒
  • 3篇基因多态性
  • 3篇汉族
  • 3篇病毒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患者
  • 2篇人类免疫缺陷...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型

机构

  • 9篇解放军第三○...
  • 1篇中国药品生物...
  • 1篇美国纽约大学
  • 1篇解放军第二五...

作者

  • 9篇施红
  • 8篇雷周云
  • 8篇王福生
  • 8篇金磊
  • 6篇刘明旭
  • 6篇洪卫国
  • 3篇徐东平
  • 3篇张冰
  • 2篇杜清友
  • 2篇李跃旗
  • 2篇侯静
  • 1篇王全立
  • 1篇汪悦
  • 1篇蒋建东
  • 1篇王业东
  • 1篇鞠连才
  • 1篇额尔敦
  • 1篇施明
  • 1篇陈菊梅
  • 1篇王冶

传媒

  • 3篇肝脏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Chines...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年份

  • 5篇2001
  • 4篇200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三例艾滋病患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易感基因型分析被引量:2
2001年
金磊王福生洪卫国施红鞠连才王业东雷周云周先志王冶赵敏
关键词: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小肠结肠耶氏菌O∶22血清型的致病性
2000年
王军王全立刘耀清马立仁王红旗施红李笃唐
关键词:致病基因腹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被引量:32
2000年
目的 调查中国汉族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感染相关的CCR5△ 32、CCR2 6 4I和SDF1 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的特点。方法 以 12 5 1例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 ,应用PCR、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和DNA直接测序等方法进行检测 ,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CCR5△ 32等位基因突变 (均为杂合子基因型 ) ,突变频率为 0 .0 0 119,和西欧及美国白人相比 ,中国人群中CCR5△ 32基因突变频率极低 ,而CCR2 6 4I和SDF1 3’A基因突变频率相对较高 ,分别为 0 .2 0 0 2 3和 0 .2 872 3。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的CCR5△ 32、CCR2 6 4I和SDF1 3’A等位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特点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CCR5△ 32突变率低 ,中国汉族人群对性接触传播的HIV 1病毒 (R5 )
王福生金磊雷周云施红洪卫国徐东平施明蒋建东汪悦张冰刘明旭李跃旗
关键词:趋化因子受体HIV-1基因突变基因多态性
中国普通人群的基因特点和对HIV遗传易感性的初步评估
2001年
王福生金磊雷周云施红洪卫国刘明旭陈菊梅张冰侯静杜清友徐东平
关键词:遗传易感性等位基因型HIV基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测定
2001年
邢利和王福生刘明旭朱传琳雷周云施红金磊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
与HIV-1感染相关的MBP基因多态性分析
2001年
施红王福生金磊刘明旭洪卫国雷周云侯静
关键词:中国汉族遗传多态性畏兀儿MBP
中国蒙古族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 调查中国蒙古族人群中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感染相关的等位基因CCR5 Δ32、CCR2b 6 4I和SDF1 3′A的频率和多态性分布。方法 随机采集血样 ,提取基因组DNA ,经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或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电泳分析 ,计算各个突变基因的频率 ;并对其群体分布、性别分布和三者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与其他已报道的种族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分别为CCR5 Δ32 1.1%、CCR2b 6 4I 2 4.8%、SDF1 3′A 2 2 .0 %。三种突变等位基因群体分布均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 ;CCR2b 6 4I突变频率在性别上的分布有明显差异 (P <0 .1) ,女性的分布频率高于男性 ,而其他两个等位基因在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任何两个基因之间也未发现有相关性。结论 同美国白种人群相比 ,中国蒙古族CCR2b 6 4I和SDF1 3′A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比较高 ,与汉族人群的接近 ,而CCR5 Δ32突变频率比美国白人低 ,而比汉族人群的高 。
杜清友王福生洪卫国刘明旭金磊施红雷周云额尔敦
关键词:基因频率艾滋病多态性
中国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MBP基因多态性特点及意义
2000年
目的 比较了汉族人群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背景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之间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的差异。方法 应用PCR-RFLP方法对中国汉族的552例样品进行MBP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将其中的22例样品的PCR产物直接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中国汉族人群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背景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之间MBP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0.174、0.182和0.202,未检测到密码子52和57的基因突变。结论 MBP基因密码子54等位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背景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而且各组之间MBP基因突变频率没有显著差别。
施红王福生金磊雷周云
关键词: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慢性乙型肝炎PCR-RFLP
Genotypes and polymorphisms of mutant CCR5-△32,CCR2-64I and SDF1-3'A HIV-1 resistance alleles in indigenous Han Chinese被引量:2
2001年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requencies and polymorphisms of CCR5-△32,CCR2-641 and SDF1-3'A alleles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HIV-1 infection in Chinese population from Han ethnic origin.Methods This cohort was comprised of 1251 subjects(915 men and 336 women)aged 15 -80 years and none was HIV-1 positive.Genotyping of allelic CCR5-△32,CCR2-641 and SDF1-3' A variants was performed using PCR or PCR/RFLP assay,and further confirmed by direct DNA sequencing.Results Our finding shows that the△32 deletion mutation in the CCR5 gene does occur in this population and can be inherited in a Mendelian fashion in indigenous Han Chinese at a very low frequency of 0.00119(n= 1254).The frequencies of mutant CCR2-641 and SDF1-3'A alleles were 0.20023(n = 1251)and 0.2873(n = 893),in this population,which are higher than those found in American Caucasians.Furthermore the polymorphisms of CCR2-641 and SDF1-3' A alleles in the Han Chinese population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American Caucasians.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genotype distribution of CCR5-△32,CCR2-641 and SDF1-3' A alleles was in equilibrium according to the Hardy-Weinberg equation.Conclusion The CCR5-△32 mutation may not be a major resistant factor against HIV-1 infection in indigenous Han Chinese.The significance of higher frequencies of CCR2-641 and SDF1-3' A alleles (0.20023 and 0.2791)in the Han population remains to be clarified in HIV-1-positive carriers and AIDS patients.
王福生金磊雷周云施红洪卫国徐东平蒋建东汪悦张冰刘明旭李跃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