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玲
- 作品数:6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更多>>
- 沾3内源微生物驱的生物特征变化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7年
- 内源微生物驱油通过激活油藏中特定的微生物群落提高原油采收率。分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驱现场试验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优势菌的动态变化,考察油藏生物特征与现场开发动态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优势菌含量与现场生产动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菌群多样性与原油产量之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4类优势菌的交替协同作用直接影响了原油产量,优势菌总量的变化与原油产量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且油井产量的变化滞后于生物特征的变化。
- 胡婧曹功泽王文杰吴晓玲曹嫣镔汪卫东唐存知
- 关键词:生物特征优势菌
-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被引量:16
- 2021年
-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调控指明了方向;建立系统的油藏菌群结构分子生物学分析、采油功能菌激活调控、三维物理模拟驱油等微生物采油技术体系;现场试验从单井吞吐到微生物驱,从外源微生物到内外源微生物共同作用,近几年通过微生物+其它工艺组合的方式大幅提高了该技术油藏适应性。目前已进入全面先导实验向工业化应用的转化阶段。截至2019年12月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已实施10个区块,累积增油量为30×10^(4) t。微生物驱技术在沾3普通水驱稠油油藏现场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在辛68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和草13热采低效稠油油藏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取得突破。针对不同类型稠油油藏建立了微生物复合气体等复合吞吐工艺,扩大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到2019年12月已实施400余口油井单井吞吐,累积增油量为8×10^(4) t。
- 林军章汪卫东汪卫东吴晓玲胡婧丁明山吴晓玲
- 关键词:微生物采油微生物驱单井吞吐采油机理胜利油田
- 内外源微生物复合吞吐技术在常规稠油低效井中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0
- 2018年
- 微生物单井吞吐可以有效提高稠油低效井产能,为了强化微生物作用效果,对内外源微生物进行综合研究。利用激活剂体系(糖蜜3 g/L,玉米浆2 g/L,硝酸钠1.5 g/L,磷酸氢二钾1.2 g/L,磷酸二氢钾1 g/L)对地层水进行内源微生物激活,添加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SL-1进行细菌浓度和乳化能力研究,利用微生物复合吞吐技术对稠油低效井进行单井处理。结果表明,内源微生物被有效激活,细菌浓度峰值为5×108个/mL,乳化指数最高可达95%,产气量最高达260 mL;相比单纯激活内源微生物,添加外源菌后细菌浓度由2×10~8个/mL增加至9×10~8个/mL,乳化指数峰值时间由20 d缩短至15 d。GO7-53X145井和SJSH14-8井取得了显著增油降水效果,为微生物吞吐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宋永亭李彩风曹嫣镔孙刚正吴晓玲
- 关键词:内源微生物外源微生物单井吞吐
- 内源微生物驱油功能菌定量化分析技术被引量:4
- 2016年
- 为了解决培养法无法对油藏内驱油功能菌进行定量检测的难题,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对功能基因进行定量实现了油藏内产脂肽菌、产曱烷菌的定量化检测,其中产脂肽菌选择w/A基因、产曱烷菌选择mtrA基因.结果发现,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扩增效率达到100%.在检测未知样品时,证实该方法的检测下限可以达到10拷贝/pL.利用该技术监测了胜利油田沾三区块驱油一口油井(Z3X24)在内源微生物驱油过程中2种功能菌的定量化变化,数据表明:内源激活前期,产脂肽菌密度快速升高到104拷贝/μL,内源激活后期,厌氧的产曱烷古菌密度升高到104拷贝/μL,该数据表明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存在好、厌氧菌的演替规律,将2种菌的定量检测结果与现场油井的产量进行对比,发现油井日油水平的动态变化与这2种菌的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对应关系.该研究建立的功能菌定量化检测技术为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实施效果的准确预测及驱油机理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微生物驱油工艺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胡婧吴晓玲
- 关键词:产甲烷菌
- 产气功能菌微观驱油机理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利用研制的微观仿真可视模型,对产气功能菌驱油过程中的剩余油形态及流动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定量分析产气功能菌对不同形态剩余油的微观驱替效果。结果表明:产气功能菌注入模型后,在原位产气降低了原油黏度,增强了原油流动性,对簇状和柱状剩余油的作用效果显著,最终提高采收率达22%;与常规气驱相比,产气功能菌的主动运移能够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了模型过渡区和边界的驱替效率,从而获得较高的最终采收率。
- 吴晓玲孙刚正段传慧程建军叶小川
- 关键词:提高采收率微观驱油
- 油藏物性及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被引量:7
- 2021年
- 油藏物性及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实施效果存在显著影响,但该领域一直缺乏系统的室内研究,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无科学的油藏筛选标准。基于胜利油区孤东51-511区块,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定量研究了渗透率、地面原油黏度、采出程度及非均质性级差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当渗透率为50~4000 mD时,提高采收率先增加后降低,当渗透率为500 mD时驱油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达到6.6%;当地面原油黏度为35~5371 mPa·s时,随着地面原油黏度的增加,提高采收率先升高后降低,当地面原油黏度为1148 mPa·s时,提高采收率最高,达到8.8%;当采出程度为10%~50%时,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提高采收率逐渐降低(由12%降低至2%);渗透率级差为2~20时,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加,提高采收率逐渐降低(由7.3%降低至3.2%)。基于上述研究,建立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油藏筛选标准,从油藏、生物及开发3大类指标明确关键参数的最佳适用范围,为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油藏筛选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指导现场实施。
- 孙刚正胡婧刘涛郭辽原王小芳吴晓玲曹功泽汪卫东
- 关键词:内源微生物渗透率黏度采出程度渗透率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