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凝血
  • 1篇凝血
  • 1篇弥散
  • 1篇弥散性
  • 1篇弥散性血管内...
  • 1篇后出血
  • 1篇分子
  • 1篇分子标志
  • 1篇分子标志物
  • 1篇标志物
  • 1篇产后
  • 1篇产后出
  • 1篇产后出血
  • 1篇出血

机构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篇侍庆
  • 1篇王学锋
  • 1篇刘纹琰
  • 1篇王敏敏
  • 1篇毛建平
  • 1篇王玮

传媒

  • 1篇上海医学

年份

  • 1篇200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产后出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实验诊断探讨被引量:33
2002年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产后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可能性。方法 对 6 9例产妇按分娩时产后出血量分为 3组 ,第 1组 2 8例 ,出血量为 5 0 0~ 80 0ml;第 2组 11例 ,出血量 >80 0ml;第 3组 ,出血量<5 0 0ml,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产时及产后 72h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产时 :第 1组的抗凝血酶活性 (AT :A)降低 ,D 二聚体(DD)升高 ;第 2组的AT :A、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纤维蛋白原 (Fg)、血小板 (BPC)下降 ,DD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上升。产后 :第 1组的TAT降低 ,DD升高 ;第 2组的AT :A、TAT下降 ,DD升高。产时第 2组Fg的下降及PT的上升与第 1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产后第 2组的抗凝血酶抗原 (AT :Ag)比第 1组下降更显著 (P <0 .0 0 5 )。每组的产后与产时比较 ,第 1组的AT :Ag、Fg明显上升 ,DD、PAP明显下降 ;第 2组的BPC显著上升 ,而第 2组的Fg上升较第1组更明显 (P <0 .0 0 5 )。结论 检测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侍庆毛建平王敏敏王玮刘纹琰王学锋王鸿利
关键词: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子标志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