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顺

作品数:26 被引量:79H指数:6
供职机构:国防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文化科学兵器科学与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1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文化科学
  • 4篇兵器科学与技...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9篇合金
  • 4篇教学
  • 3篇锆合金
  • 3篇金属
  • 3篇高熵合金
  • 2篇电沉积
  • 2篇电沉积法
  • 2篇电沉积法制备
  • 2篇动态本构模型
  • 2篇应变速率
  • 2篇院校
  • 2篇熔盐
  • 2篇实验教学
  • 2篇涂层
  • 2篇教学探索
  • 2篇金属间化合物
  • 2篇金元素
  • 2篇军队
  • 2篇军队院校
  • 2篇军校

机构

  • 26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西安近代化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西北核技术研...
  • 1篇军事科学院

作者

  • 26篇李顺
  • 18篇白书欣
  • 18篇唐宇
  • 14篇叶益聪
  • 9篇朱利安
  • 2篇张怡
  • 2篇王睿
  • 2篇万红
  • 1篇周刚
  • 1篇陈进
  • 1篇阳世清
  • 1篇马坤
  • 1篇钱秉文
  • 1篇陶玉强
  • 1篇张虹
  • 1篇陈春林
  • 1篇冯娜
  • 1篇尹立新
  • 1篇陈强
  • 1篇陈兴宇

传媒

  • 5篇材料工程
  • 3篇稀有金属材料...
  • 3篇科教文汇
  • 2篇材料导报
  • 2篇稀有金属与硬...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2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含能材料
  • 1篇电子学报
  • 1篇固体力学学报
  • 1篇表面技术
  • 1篇大学教育

年份

  • 2篇2024
  • 1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贴近实战、贴近学生——军校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被引量:2
2019年
针对军校本科毕设课题偏离实战、学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国防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学团队,结合军校和军校学员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贴近实战、合理选题”“贴近学生、亲自指导”“提前布局、未雨绸缪”三个方面,对军校本科毕设的选题和指导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具有军校特点、适合军校学员的本科毕设指导方式,将有效提升军校本科毕设的教学质量。
唐宇张怡李顺叶益聪陈兴宇
关键词:军队院校贴近学生
高熵合金含能结构材料的潜力与挑战被引量:4
2021年
针对高强含能结构材料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高熵合金的特点、静态力学行为和动态力学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论述了高熵合金作为高强含能结构材料的设想、潜力和挑战。综述发现,高熵合金具有“成分设计自由”、“晶体结构简单且具有强畸变”、“强度和硬度高”等基本特点,同时高熵合金的静态力学行为和动态力学行为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进行调节,调节方式包括工艺调整和成分设计等。以上特点表明高熵合金在可加工性、高强度和可快速氧化释能等方面具有成为高强含能结构材料的潜在优势。已有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高熵合金含能结构材料的应用潜力。提出了高熵合金含能结构材料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包括高通量实验和模拟、动态力学行为研究和大尺寸样件制备等。
唐宇王睿鑫李顺陈进刘希月白书欣
关键词:高熵合金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难熔高熵合金相预测被引量:1
2023年
采用k近邻(KNN)、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和人工神经网络(ANN)5种机器学习(ML)方法对RHEAs中固溶体(SS)、混合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SS+IM)进行了分类和预测。选择了5个输入相预测参数作为特征以及139组RHEAs数据以训练ML模型。结果表明,ANN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最高,达到90.72%。9组新的四元和(TiVTa)_(x)Cr_(1-x)体系RHEAs的实验结果显示,RF和ANN的预测精度更高,精准预测了11个SS和3个SS+IM合金的相组成。采用了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模型来解释精度最高的ANN模型,并研究每个特征对相形成的贡献。5个特征的重要性顺序是混合焓(ΔH_(mix))、原子尺寸差(δ)、价电子浓度(VEC)、混合熵(ΔS_(mix))和电负性差(Δ_(χ)),其中ΔH_(mix)的平均SHAP值大约是Δ_(χ)的5倍,是ΔS_(mix)的4倍。较大的ΔH_(mix)、较小的δ和VEC可能有助于RHEA中固溶体的形成。
赵凤媛叶益聪张周然李亚豪王洁唐宇李顺白书欣
关键词: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
氯化物体系熔盐电沉积铬涂层工艺被引量:1
2022年
福岛核事故后,核燃料包壳Zr合金的Cr涂层表面改性成为研究热点,熔盐电沉积技术因能有效解决Cr层沉积时的析氢问题而受到关注,鉴于Zr合金在熔盐中易受腐蚀的特点,采用Ni作为过渡层解决Zr合金表面高质量Cr涂层的制备难题。为了系统研究Ni表面Cr涂层的熔盐电沉积工艺,本文在研究Cr涂层生长过程的基础上,研究电流密度、温度及Cr离子浓度对Cr涂层组织结构的影响,优选制备工艺并开展涂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增大电流密度、降低熔盐温度或减小Cr离子浓度可以细化涂层晶粒,提高涂层致密性和连续性,但同时易引发浓差极化,造成涂层质量恶化。在优选工艺下制得的Cr涂层由〈211〉取向的细等轴晶构成,硬度为(2.47±0.24) GPa,与Ni基体的结合力约为85 N,表面粗糙度为2.6μm。
王淑祥白书欣朱利安王震叶益聪万红李顺唐宇
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高导热性能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3年
作为一种先进的高温结构及功能材料,高效传热和高温耐热相结合对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silicon carbide matrix composites,SiC CMC)在热管理领域(thermal management,TM)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常见的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C_(f)/SiC或C_(f)/C-SiC)、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SiC_(f)/SiC)等,增强纤维的石墨化程度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的热输运网络。本文综述了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及高导热性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可通过引入高导热相、优化界面结构、粗粒化碳化硅晶体、设计预制体结构等方式提高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热输运能力。此外,展望了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发展趋势,即综合考虑影响高导热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性能要素,灵活运用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以期制备尺寸稳定、性能优异的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陈强李顺朱利安白书欣叶益聪
关键词:碳纤维碳化硅高导热复合材料
钨锆合金反应结构材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钨锆(W-Zr)合金兼具高密度、高强度、高反应潜能等优点,既可以发挥W基合金优异的侵彻性能,又可以利用Zr的氧化放热提供后效毁伤,在破片式杀爆战斗部、穿甲弹及小口径弹体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从而备受国内外关注。本文综述了W-Zr合金反应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力学性能以及反应特性,重点讨论了W-Zr合金在侵彻能力及反应释能方面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W-Zr合金的未来发展应聚焦于W的燃烧特性调控以及塑性改善。另外,关于W-Zr合金组织结构、力学性能与动态破碎以及反应释能之间的协同机制仍缺乏系统性研究,后续需要通过实验研究与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
赵孔勋王睿张周然李顺唐宇白书欣
机械合金化对WZrZn合金冲击反应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W具有高的热惯性以及低的绝热火焰温度,导致其在空气中难以燃烧。为改变W的燃烧特性,通过机械合金化将20%(质量分数)的Zr引入W中。XRD、SEM及STEM分析表明,球磨30 h后,Zr的衍射峰完全消失,得到了单相bcc结构的W(Zr_(20))超饱和固溶体合金粉末。在此基础上,以Zn粉作为粘结剂,采用热压工艺制备WZrZn合金。准静态力学性能测试和弹道枪试验结果表明,以W(Zr_(20))合金粉末为原料制备的W(Zr_(20))-Zn_(30)合金的抗压强度和能量释放特性明显优于机械混料制备的W/Zr_(20)-Zn_(30)合金。在1200 m/s的冲击速度下,W(Zr_(20))-Zn_(30)合金的反应超压达到0.21 MPa,能量释放特性优异。同时,在反应产物分析中,发现大量钨的燃烧产物WO3,表明Zr的固溶诱发了W的燃烧反应,有效提高了WZrZn合金的冲击反应特性。
赵孔勋刘泽人张周然唐宇李顺朱利安叶益聪白书欣
关键词:机械合金化
TiVTa系低活化多主元合金的微观结构及相稳定性
2023年
制约可控核聚变堆商业化运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面向等离子体材料(plasma facing materials,PFMs),难熔多主元合金因其高温高强度、高熔点及良好的耐辐照性有望满足PFMs的需求。本工作设计并采用电弧熔炼制备了(TiVTa)_(95)X_(5)(X=Cr,Zr,W)低活化多主元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量色散X射线谱仪(EDS)研究了Cr,Zr和W的添加对铸态、匀质TiVTa系合金的微观结构及900℃下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铸态合金均为具有体心立方(BCC)结构的简单固溶体,经1200℃匀质化处理后(TiVTa)_(95)Cr_(5)合金发生相分解,基体内出现少量C15_Laves第二相。900℃下TiVTa系合金相稳定性不佳,均分解为一个BCC主相和沿晶界分布的C15_Laves第二相,TiVTa和(TiVTa)95 W 5合金中第二相体积分数较小,Cr,Zr的添加加剧相分解。经相结构及元素分析发现,(TiVTa)_(95)X_(5)(X=Cr,Zr,W)合金中析出的C15_Laves相晶格常数及元素组成均与二元合金体系中可能存在的Laves相不一致,差异主要来源于Laves相的元素组成。
李顺张周然郑昆鹏卢书晴唐宇白书欣
关键词:相稳定性
氢化辅助Ti-Zr-Ta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
2023年
Ti-Zr-Ta难熔合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冲击释能特性,在含能结构材料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Ti-Zr-Ta合金目前主要通过熔炼工艺制备,但其组元均为高熔点金属,熔铸成形的方法难以制备出组织结构均匀的大尺寸部件。基于此,本工作采用氢化脱氢法预先制备Ti-Zr-Ta难熔合金粉末,并利用真空热压工艺烧结成型,在此基础上,对烧结态Ti-Zr-Ta合金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冲击释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氢化脱氢法制得的Ti-Zr-Ta合金粉末平均粒径为9.4μm,由BCC1,BCC2,HCP三相组成;在1300℃的烧结温度下制备得到的Ti-Zr-Ta合金密度为7.34 g/cm^(3),基本实现了全致密化,合金主要由BCC1和BCC2两相组成,准静态压缩强度和断裂应变分别为1637 MPa和6.4%,呈脆性断裂特征。在弹道枪实验中,5.6 g烧结态Ti-Zr-Ta合金以1493 m/s的速度击穿靶板后,在27 L密闭靶箱内产生的峰值超压达到0.195 MPa,显示出较为优异的冲击释能特性,其释能主要来源于合金弹丸高速撞击产生细小碎片的氧化反应。
王睿刘泽人赵孔勋唐宇李顺白书欣
关键词:烧结温度
核燃料包壳锆合金表面铬涂层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1年
锆合金凭借其较低的热中子吸收截面、优异的抗辐照性能以及良好的核燃料相容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压水堆燃料包壳。福岛核事故后,表面铬涂层改性的锆合金成为耐事故包壳材料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被认为是短期内最有可能投入商业应用的技术。综述了近年来核燃料包壳锆合金表面铬涂层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铬涂层在事故条件下和正常工况条件下的性能优势,分析了其与锆合金基体在热性能上的匹配特性,重点对比了现有的铬涂层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包括激光熔覆、喷涂、物理气相沉积等。其中激光熔覆和喷涂技术具有沉积速度较快、工艺条件相对简单的特点,但涂层厚度和粗糙度偏高,均匀性较差。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制得的涂层综合性能好,不足之处是涂层沉积速率较低,沉积过程需要高真空环境。兼顾高质量和低成本且适合商业化生产的包壳管表面铬涂层制备工艺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归纳了铬涂层的高温氧化失效机制,提出在高温氧化过程中,涂层的分层、残余铬层的消耗以及锆元素沿铬晶界的扩散,是产生氧快速扩散通道并最终导致涂层失效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为包壳锆合金表面铬涂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王淑祥白书欣朱利安叶益聪王震李顺唐宇
关键词:核燃料包壳材料锆合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