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核酸被引量:7
- 1999年
- 目的 探讨输血传播病毒 (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在人肝组织中的分布状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地高辛标记探针 ,对肝组织中的TTV基因进行原位杂交定位检测。结果 原位杂交染色阳性者为细胞核团块状。 5例正常人中有 1例阳性 ,5例乙型肝炎患者有 3例阳性 ,4例丙型肝炎患者有 2例阳性 ,3例戊型肝炎患者有 1例阳性。结论 TTV可感染肝细胞并在肝细胞核内复制。正常人及不同型肝炎病人的肝细胞内均可感染TTV。
- 李伯安程云王利平李靖高蓉赵景民王松山张敏罗清华
- 关键词:输血传播病毒肝组织原位杂交
- 利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原核表达产物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患者血清自身抗体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建立一种利用重组表达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PDC-E2)和E3结合蛋白(PDC-E3BP)检测原发性胆汁肝硬变(PBC)患者血清的方法。方法 以适当的条件诱导PDC-E2和PDC-E3BP表达质粒pExSecI/PDC-E2和pET28/E3BP,利用表达产物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BC、正常人及其他原因肝硬变患者血清,并与欧盟的检测试剂盒比较。结果 显示PDC-E2和PDC-E3BP表达产物检测PBC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阳性率为93.3%,与欧盟试剂盒比较,总符合率为98.03%。结论 建立了利用重组表达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和E3结合蛋白检测PBC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方法,且获得PDC-E2和PDC-E3BP的高效表达产物。
- 舒翠莉赵军李靖李伯安高蓉郑宇程云
-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血清自身抗体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基因作为酵母双杂交体系结合域载体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以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全基因为外源片段 ,构建酵母双杂交体系中结合域载体 ,研究其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 ,排除自身激活作用及毒性作用 ,验证其适用性。方法 根据报道序列设计、合成HBeAg全基因巢式引物 ,取患者血清 ,通过PCR方法分离HBeAg全基因片段 ,克隆入T载体 ,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后 ,克隆入酵母双杂交体系结合域载体pGBKT7,构建pGBKT7 eAg载体。再次酶切鉴定阳性克隆后转入酵母 ,验证毒性作用 ;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实外源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 ;并进一步验证自身激活作用。结果 由血清中分离的及 2次酶切鉴定的片段大小分别为 6 5 7bp和 6 39bp ,与预期大小一致 ;序列测定与报道的HBV分离株核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 %和 10 0 % ;转人酵母后无毒性及自身激活作用 ;Western blot实验出现阳性与预期大小 (2 4 .3× 10 3)一致的条带。结论 pGBKT7 eAg载体在酵母细胞中表达出融合蛋白 ,进一步验证无自身激活及毒性作用 ,此载体构建成功 ,适用于酵母双杂交体系。
- 李伯安戚扬舒翠利刘岩陈昊李靖高蓉侯俊程云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基因表达酵母双杂交体系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自身免疫指标的初步研究
- 2005年
-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是否存在着自身免疫现象,寻找患者体内异常出现的抗自身组织器官的抗体。方法 随机选取2 7例SARS患者及18例健康献血员对照血清同时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胃壁细胞抗体(PCA)、抗心肌抗体(HRA)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及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同时利用猴肺组织基质片应用免疫荧光法定位血清中的SARS相关抗体的靶细胞。结果 2 7例SARS患者中有3例ANA阳性、1例SMA阳性、1例AMA阳性、1例LKM阳性、其余均为阴性;18例献血员中有1例ANA阳性、1例AMA阳性,其余均为阴性。统计分析表明SARS患者与献血员间各项自身抗体阳性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 7例SARS患者血清中有2 6例在肺组织细小支气管柱状上皮细胞的腔面尖端呈现强阳性荧光信号,献血员中有5例,统计分析表明两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ARS患者未出现抗肺外组织、器官的自身抗体。患者血清中出现了抗肺组织的自身抗体,定位于细小支气管柱状上皮细胞。
- 李伯安何卫平刘岩舒翠利李靖高蓉侯俊李进程云
- 关键词:SARS患者柱状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法自身免疫现象抗平滑肌抗体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基因的筛选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中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基因。方法将重组诱饵质粒pGBKT7eAg转化酵母细胞AH109后与预转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提取质粒后转化大肠埃希菌并进行序列测定,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配合后筛选出既能在4缺(SD/TrpLeuAdeHis)培养基又能在铺有Xα半乳糖(Xαgal)的4缺培养基上生长并变成蓝色的真阳性菌落245株。完成了101株克隆的测定,经过序列分析排除了重复同源序列后,最终确定其中有41株不同的基因,其中人类同源基因35条,其余6株为未知基因。结论成功克隆出肝细胞中的HBeAg结合蛋白基因,为进一步研究HBeAg的功能提供了新线索。
- 李伯安舒翠莉侯俊戚杨李靖何卫平程云
- 关键词:基因酵母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HBEAG人肝细胞
- 丙型肝炎高变区1合成肽体外刺激HCV感染PBMC细胞因子分泌的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高变区1(HVR1)模拟表位刺激自然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后的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细胞因子检测运用ELISA、流式细胞仪(FACS)淋巴细胞分类以及计算机模拟多肽抗原性。结果(1)1号和5号合成肽刺激HCV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后,患者PBMC出现了明显的增殖;(2)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没有提高;(3)增殖细胞主要为CD4阳性淋巴细胞。结论我们设计的HCV高变区1合成肽引发的免疫因子的释放倾向于TH2类因子。
- 迟淑萍李靖高蓉苏海滨李伯安李薇程云
- 关键词:肝炎病毒属细胞因子分泌HCV感染高变区1PB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