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肖 作品数:11 被引量:35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理学 医药卫生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非抑制型离子色谱法检测矿泉水中硅酸盐 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阴离子色谱交换柱进行分离,非抑制型电导离子色谱法检测,直接进样测定矿泉水中硅酸盐(偏硅酸)含量的方法。选择的色谱条件为:氢氧化物选择性的IonPac AS11-HC阴离子交换柱,淋洗液自动发生装置在线产... 刘肖 蔡亚岐 牟世芬关键词:离子色谱 硅酸盐 矿泉水 文献传递 抑制型电导离子色谱法检测尿液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本文建立了一种采用离子色谱法,抑制型电导检测器测定人体尿液中亚硝酸根和硝酸根的方法。以高容量氢氧化物选择性色谱柱Ion Pac AS20阴离子交换柱分离,氢氧化钾梯度淋洗,抑制型电导检测。尿液样品经稀释、过滤和固相萃取后... 刘肖 赵云峰 吴永宁 郑洪国 牟世芬关键词:离子色谱 尿液 硝酸盐 亚硝酸盐 文献传递 免耕覆盖还田下玉米秸秆氮素的去向研究 被引量:9 2016年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15N标记的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免耕覆盖还田下玉米秸秆氮素经过4个生长季后的作物累积利用率、在土壤(0~60 cm)的残留率以及损失情况。试验共设2个处理:TS1为第1年15N标记秸秆覆盖还田,此后秸秆不还田;TS2为第1年15N标记秸秆覆盖还田,此后每年以非标记秸秆还田。结果表明:经过4个生长季后,两个处理间的玉米籽粒、秸秆的累积产量及总氮素吸收量的差异均不显著。在TS1处理中,秸秆氮素在籽粒和秸秆中的累积回收率分别为14.2%和6.7%,并分别高于TS2处理的12.4%和5.8%。与作物的累积回收率相比,更多的秸秆氮素被保持在土壤中。在TS1和TS2处理中,秸秆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分别为40.9%和73.8%,而损失率分别为38.6%和8.1%。与TS1处理相比,TS2处理中较高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以及较低的矿质态秸秆氮的含量,说明连续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最初还田秸秆氮素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固持并降低了秸秆氮素的淋失风险,从而显著提高秸秆氮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总回收率。因此,在温带农田生态系统中,长期的免耕结合秸秆覆盖还田可促进秸秆氮素的积累,这对提高和保持土壤氮素含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国庆 刘肖 何红波 张旭东关键词:秸秆还田 土壤-植物系统 离子色谱法测定五氧化二钽和五氧化二铌中痕量氟、氯和硫酸根离子的前处理方法 采用马弗炉将样品与NaOH混合进行熔融煅烧,热去离子水提取、离心、稀释后过OnGuard Ⅱ H柱和过滤膜进行前处理,抑制型电导离子色谱法检测,测定了五氧化二钽和五氧化二铌中的氟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该方法对三种被测... 刘肖 滕曼关键词:离子色谱 氯 硫酸根 前处理 文献传递 玉米秸秆掺入对土壤氨基糖分布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7 2014年 为探讨玉米秸秆分解对土壤微生物残留物积累和稳定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施入后土壤氨基糖的动态变化和粒级分布特征,利用氨基葡萄糖(Glu N)与胞壁酸(Mur A)含量的比值探讨了不同来源微生物残留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秸秆添加有利于氨基糖在土壤中的积累,并且真菌残留物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贡献逐渐增加。氨基糖在高有机质土壤中的积累数量显著高于低有机质土壤,但其相对增加比例低于后者。培养过程中氨基糖首先在砂粒中合成,然后由粗粒级向细粒级迁移,尤其在黑土中粉粒对氨基糖的固持能力显著高于低有机质含量的棕壤。土壤黏粒对氨基糖的保持能力最强,且细菌细胞壁残留物向黏粒中迁移的能力显著高于真菌。 李丽东 胡国庆 赵钰 刘肖 丁雪丽 何红波 张旭东关键词:氨基糖 作物秸秆 棕壤 黑土 土壤粒级 CO2浓度升高对土壤-植物(春小麦)系统光合碳分配和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4年 光合碳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分配与截获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或CO2施肥条件下的农田土壤碳截获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土壤-植物系统新老碳的区分必须依赖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因此,研究利用13C标记CO2供给春小麦生长,并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光合C在小麦植株中的富集动态以及转运到地下部分的碳同化物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碳同化产物,增加小麦各器官生物量,增幅在拔节期最为显著。CO2浓度升高同时显著提高了光合C在小麦各器官的富集程度。在收获期,籽实中积累的光合C数量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显著高于常规浓度,表明CO2浓度升高通过增加生物量,促进光合C的富集而提高了作物产量。随着小麦的生长,土壤中13C富集比例不断增加,但是在一个生长季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光合C不断向土壤转化并促进了SOC的更新。在常规CO2浓度下,经过小麦一个生长季后共有140mg·kg-1的13C进入土壤,其中植物光合C所占比例为97.9%。在CO2升高条件下,土壤13C富集比例在拔节期和抽穗期与常规CO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到了成熟期13C富集比例由-17.9‰增至3.1‰,比常规CO2浓度处理提高了52.4%,表明更多的光合C在作物营养生长后期通过根系过程进入土壤,促进了SOC的更新。 马田 刘肖 李骏 张旭东 何红波关键词:CO2浓度升高 土壤-植物系统 秸秆还田对农田棕壤氧化亚氮排放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法对不同量秸秆还田(单施氮肥、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下不同时期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和单施氮肥相比,秸秆覆盖还田提高了土壤氮素积累,也同时影响土壤N_2O排放动态。在玉米生长期间,半收获量秸秆还田增加了7.8%的N_2O排放,全量秸秆还田降低了2.2%的N_2O排放,与土壤铵态氮变化一致;玉米收获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N_2O排放,增幅分别为6.7%(半量秸秆还田)和22.6%(秸秆全量还田)。试验期间单施氮肥、半量秸秆还田和全量秸秆还田三个处理N_2O排放的年累计量分别为1183 g hm^(-2)、1269 g hm^(-2)和1294 g hm^(-2)。尽管秸秆还田增加了总的N_2O排放,但是,由于秸秆增加了土壤氮素的投入,当以N_2O损失的氮素占总氮素投入的比例进行估算时,全量秸秆还田损失率最低为0.52%、半量秸秆还田为0.57%、单施氮肥为0.59%。由此可见,秸秆还田在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降低了单位氮素的氧化亚氮损失,有利于氮素在土壤中的保留。 杨弘 何红波 张威 胡国庆 刘肖 张旭东关键词:秸秆还田 氧化亚氮排放 冻融 农田土壤 利用AutoPrep离子色谱技术实现对复杂基体中重稀土元素的分离和制备 本文研究了AutoPrep自动前处理装置和离子色谱联用技术分析复杂样品基体中重稀土元素的分离和半制备的方法。本实验选用两个双层四通阀通阀替代传统方法中的四个双重四通阀,选用一个GS50四元梯度泵实现对螯合浓缩柱的不同条件... 刘肖 牟世芬关键词:离子色谱 重稀土元素 文献传递 氮肥施用对土壤固定态铵有效性和剖面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2015年 农田生态系统中肥料氮素施用通过改变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和肥料来源"新"固定态铵的动态,从而影响固定态铵的有效性以及其剖面变化特征。固定态铵相对含量在垂直剖面的大小顺序为10~20 cm<0~10 cm<40~60 cm<20~40 cm,在多年淋溶渗透作用下,土壤中黏粒和氮素养分不断向下迁移,从而随着深度增加固定态铵含量升高。在连年施肥的条件下,土壤中固定态铵的含量和碱解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6,p<0.01),而且肥料来源部分的相关性显著高于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固定态铵含量与植株中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5,p<0.05),同时肥料氮素在固定态铵中的残留与植株中15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6,p<0.05),表明固定态铵可以通过长期的固定-释放过程持续为植物供给有效氮源。肥料来源固定态铵的有效性高于土壤中原有部分。连年施肥条件下,固定态铵对作物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十分显著。 曲瑞姣 刘肖 胡国庆 何红波 张旭东关键词:固定态铵 有效性 剖面 离子色谱法检测植物提取液中痕量氟 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OnGuard Ⅱ H柱进行样品前处理,抑制型电导离子色谱法检测,测定经管式炉燃烧水解后的浓碱性植物提取液中痕量的氟的方法。选择色谱条件为:氢氧化物选择性的IonPac AS18阴离子交换柱,氢氧化钠等... 刘肖 蔡亚岐关键词:离子色谱 氟离子 植物提取液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