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敏

作品数:5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军“十五”指令性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树突
  • 3篇树突状
  • 3篇细胞
  • 3篇病毒
  • 2篇亚群
  • 2篇严重急性
  • 2篇严重急性呼吸
  • 2篇严重急性呼吸...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综合征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细胞亚群
  • 2篇呼吸综合征
  • 2篇急性呼吸
  • 2篇急性呼吸综合...
  • 2篇冠状
  • 2篇冠状病毒
  • 2篇SARS
  • 2篇传染

机构

  • 4篇解放军第30...
  • 2篇北京大学
  • 1篇解放军第三○...
  • 1篇解放军第三0...

作者

  • 5篇王福生
  • 5篇王敏
  • 4篇刘敬超
  • 3篇徐东平
  • 3篇金磊
  • 3篇张政
  • 2篇李永纲
  • 2篇庄辉
  • 2篇段学章
  • 2篇张玲霞
  • 2篇赵敏
  • 2篇李捍卫
  • 1篇范荣
  • 1篇诸福亮
  • 1篇貌盼勇
  • 1篇陈菊梅
  • 1篇胡瑾华
  • 1篇辛邵杰
  • 1篇褚福亮
  • 1篇侯静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3篇2004
  • 2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变化特点及其相关致病机制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点 ,研究SARS发病的免疫学相关的机制 ,并评价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我们随机选择 3 3例SARS患者 ,对他们临床发病全过程进行了观察 ,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PCR方法、ELISA等方法 ,对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DC细胞亚群、应用RT PCR和ELISA方法对血浆中病毒的基因和抗体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分析患者发病过程中上述免疫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SARS病程进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对 2 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检测 ,以分析相关的数据作为对照。结果 与健康人群相比 ,进展期的轻症SARS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 (NK )细胞水平分别为 0 .3 67± 0 .3 0 5、0 .3 12±0 .2 77、0 .2 0 7± 0 .159。重症患者分别为 0 .2 62± 0 .175、0 .2 3 2± 0 .184、0 .189± 0 .157。特别显著的是SARS发病过程中I型树突状细胞 (DC1)和Ⅱ型树突状细胞 (DC2 )数量降低幅度最大 ,轻症患者DC1和DC2细胞数量分别为 1.3± 0 .5、1.0± 0 .2 ,而重症患者外周血的DC2为 0 .0 56± 0 .0 7。在恢复期 ,外周血中的CD4和CD8淋巴细胞接近正常水平的 80 %~ 85%之间 ,但是NK细胞仅为正常水平的65%左右。而DC1细胞上升的幅度最大 ,到第 7周达到 2 0 .461± 2 .
李永纲王福生王敏范荣赵敏辛邵杰张政徐东平金磊刘敬超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免疫学病毒学致病机制流式细胞技术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变化趋势 ,并评价其在SAR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 30例SARS重症及一般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跟踪观察 ,同时分析SARS患者DC细胞亚群变化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研究发现 ,SARS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DC细胞亚群数量就明显下降 ,并在随后 4~ 5周维持低水平、甚至消失 ;重症患者病程较长 ,约持续 9周以上 ,而一般患者病程约持续 6周 ;前者在发病 6周后DC亚群数量才恢复至正常值 ,而后者在发病 4周后DC亚群数量就开始回升。结论 SARS患者发病期间体内DC细胞亚群数量明显下降 ,提示DC细胞抗病毒能力降低 ;这既与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攻击密切相关 。
张政王福生赵敏刘敬超徐东平金磊陈菊梅王敏褚福亮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冠状病毒感染
北京地区传播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区基因变异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徐东平张政王福生李永纲李捍卫王波诸福亮金磊王敏侯静貌盼勇张玲霞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基因变异传染性疾病
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及意义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pDC 2)的数量和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并分析其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关系。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27例HBV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外周血p DCN和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用体外灭活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刺激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的产量。 结果 肝炎肝硬化患者pDC2的比例、细胞数和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均降低;pDC2的数量与CD_8^+ T细胞及NK细胞数量高低存在正相关,而且发生机会性感染组患者的pDC2、CD_8^+ T细胞及NK细胞数均低于未感染组。 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DC2数量和功能下降,伴随CD_8^+ T细胞和NK细胞数平行降低,与肝炎肝硬化疾病进程和机会性感染有关。
段学章王福生王敏庄辉刘敬超
关键词:Α干扰素淋巴细胞亚群机会性感染机体免疫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鉴定及其意义的研究被引量:24
2003年
目的 探讨Ⅱ型树突状细胞 (typeII dendriticcells,DC2 )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病程、淋巴细胞亚群和HBVDNA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 10 3例乙肝患者 (包括HBV携带者 11例 ,慢性乙肝轻度 35例 ,中度 33例 ,重度 13例 ,急性乙肝11例 )和 2 5例健康人 (对照组 )的外周血DC2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患者血常规 ,计算出DC2绝对数 ;用体外灭活的 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并与PBMC进行 2 4h共培养 ,检测上清中DC2的α干扰素产生能力 ;统计分析DC2数量、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对照组外周血DC2占PBMC比例为 0 32 %± 0 13% ,绝对数为 (7 2± 2 4 ) 10 6个 /L。与对照组比较 ,HBV携带者DC2的比例 (0 32 %± 0 12 % )和绝对数 (6 9± 3 4 ) 10 6个 /L无明显下降 ;急性乙肝患者的DC2比例和绝对数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 ;而慢性肝炎患者DC2的比例和绝对数随病程加重而降低 ,中、重度肝炎的DC2下降较轻度更为显著。DC2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在急、慢性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均降低 ,各组患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DC2的数量与HBVDNA病毒载量未发现相关性 ,但与自然杀伤 (NK)细胞及CD8+ T数量高低存在正相关。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DC2数量和?
段学章王福生王敏庄辉刘敬超胡瑾华李捍卫张玲霞
关键词: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表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