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肌
  • 5篇心肌病
  • 5篇肌病
  • 5篇肥厚
  • 5篇肥厚型
  • 3篇型心
  • 3篇消融
  • 3篇消融术
  • 3篇厚型
  • 3篇肥厚型心肌病
  • 2篇导管
  • 2篇导管消融
  • 2篇导管消融术
  • 2篇动脉
  • 2篇心脏
  • 2篇预后
  • 2篇皮素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素
  • 2篇化学消融

机构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作者

  • 6篇乔树宾
  • 6篇刘蓉
  • 5篇袁建松
  • 5篇胡奉环
  • 5篇杨伟宪
  • 3篇李佳
  • 2篇段福建
  • 2篇崔锦刚
  • 2篇刘立旻
  • 2篇刘圣文
  • 1篇张昌琳
  • 1篇张荣成
  • 1篇姚焰
  • 1篇许亮
  • 1篇罗晓亮
  • 1篇张淑芳

传媒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长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 评价经皮无水酒精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判断其长期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录阜外医院2005年9月至2013年12月经皮无水酒精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27例,平均年龄(47.8±11.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42年(1.17~9.93年),随访率为97.4%(221/227).通过查阅病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史、手术情况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患者的生命状态、临床表现和心功能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记录生存曲线,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住院期间1例患者因腹膜后出血死亡;2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2例患者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均成功电转复;4例患者发生心包填塞;35.7%(81/227)的患者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例,5例晚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例.长期随访,术后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和Ⅳ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下降[10.1%(23/227)比74.9%(170/227),P=0.000],黑嚎和晕厥发生率明显下降[2.6%(6/227)比39.2%(89/227),P=0.035].长期随访过程中患者死亡6例,其中4例为心原性死亡,1例因心房颤动脑栓塞死亡,1例因直肠癌死亡.1例患者发生脑出血,6例新发心房颤动,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8例行外科心肌切除术,3例行二次化学消融术.1、5和9年无全因死亡生存率分别为100%、96%和96%.1、5和9年无死亡、无NYHA心功能Ⅲ和Ⅳ级的生存率分别为100%、86%和70%.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左心室流出道残余压差(HR=1.027,95%CI1.006~1.048,P=0.010)、无水酒精用量少(HR =0.596,95%CI0.398~0.892,P=0.012)和术中未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HR =0.332,95%CI0.124~0.886,P=0.028)是心原性死亡及NYHA心功能Ⅲ和Ⅳ级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梗
刘蓉乔树宾胡奉环杨伟宪袁建松崔锦刚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预后
大内皮素-1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伴发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伴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北京阜外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HOCM患者189例,测定血浆BigET-1水平等化验指标,完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CG)及心脏磁共振(CMR)检查。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房颤组)33例及窦性心律组(窦律组)156例,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房颤组与窦律组相比,血浆BigET-1显著升高,UCG测量的左房前后径、CMR测量的左房前后径及左室舒张末期横径偏大(均P〈0.05)。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显示,Ln BigET-1与HOCM患者的左房前后径(房颤组:r=0.365,P=0.037;窦律组:r=0.184,P=0.021)及Ln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房颤组:r=0.381,P=0.029;窦律组:r=0.346,P〈0.001)呈正相关。多因素Lcgistic回归显示Ln Big ET-1(OR 3.209,95%CI 1.545~6.665)、CMR测量的左房前后径(OR1.126,95%CI 1.054~1.203)及心悸(OR3.597,95%CI1.434~9.027)为HOCM患者伴发房颤的独立预测指标(均P〈0.05)。以Big ET-1水平诊断HOCM伴发房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2(95%CI0.66~0.85,P〈0.001),当Big ET-1的诊断界值为0.285pmol/L时,灵敏度为75.8%,特异度为73.1%。结论HO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Big ET-1水平明显升高。LnBig ET-1、左房内径及心悸均为HOCM伴发房颤的独立预测指标。血浆Big ET-1水平可能在HOCM伴发心房颤动的诊断及预测中具有一定价值。
刘立旻杨伟宪姚焰刘蓉袁建松胡奉环李佳段福建刘圣文乔树宾
关键词:大内皮素-1心房颤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合并晚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五例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合并晚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患者235例中合并晚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5例患者中合并晚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5例,发生率为2.1%。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l例,中位年龄46岁(33~64岁),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70~100mmHg(1mmHg=0.133kPa),消融间隔支1~2支,无水酒精用量中位数为1.8ml(1.4~4.3m1),其中4例术中曾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晚发时间为术后32h(28~120h),R—R最长间歇为30s。5例患者中3例发生晕厥,其中2例发生阿斯综合征。5例患者均及时发现,再次置人临时起搏器后心律恢复正常。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晚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低,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应延长临时起搏器置入时间,术后严密监测心律变化,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刘蓉乔树宾胡奉环杨伟宪袁建松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心脏传导阻滞
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疗效与冠状动脉特点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 分析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经皮室间隔无水酒精化学消融术(化学消融术)预后与冠状动脉间隔支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资料完整的55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行化学消融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是否下降50%分为预后良好组(28例)及预后不佳组(27例),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消融间隔支直径和长度、相邻间隔支直径和长度、消融间隔支支数、相邻间隔支和消融间隔支距离、消融间隔支至前降支开口距离及对比剂滞留面积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12个月消融间隔支长度、相邻间隔支直径、相邻间隔支长度、间隔支至冠状动脉开口距离、间隔支数量、对比剂滞留面积、无水酒精用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预后良好组患者消融间隔支直径[(1.75±0.36)mm比(1.48±0.41)mm,P=0.012]、消融间隔支与相邻间隔支距离[(18.80±10.20)mm比(13.04±6.65)mm,P=0.020]显著大于预后不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消融间隔支直径(OR 9.258,95%CI 1.427~60.069,P=0.020)和消融间隔支与相邻间隔支距离(OR1.102,95%CI 1.002~1.213,P=0.046)是预后良好的预测因子。结论 冠状动脉特点与化学消融术预后有一定相关性,消融间隔支粗大及消融间隔支与相邻间隔支距离较大的患者预后更好。
刘蓉乔树宾胡奉环杨伟宪袁建松崔锦刚许亮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消融预后
大内皮素-1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心脏重构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心脏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自2015-01至2016-05于我院住院治疗的HOCM患者167例,测定血浆Big ET-1、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等指标,完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CG)及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67例HOCM患者中,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发现Ln Big ET-1与Ln NT-pro BNP(r=0.35,P=0.000)、左心房前后径(r=0.169,P=0.019)及心率(r=0.141,P=0.037)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r=-0.173,P=0.013)及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比值(r=-0.165,P=0.017)呈负相关。基于Big ET-1与左心房前后径呈正相关的发现,将研究对象分为左心房正常组74例及左心房增大组93例。与左心房正常组比,左心房增大组患者血浆Big ET-1水平显著增高(P=0.001);UCG测量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大(P=0.024),室间隔较厚(P=0.003),左心室射血分数偏低(P=0.001);CMR测量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P=0.002)及室间隔厚度(P=0.002)较大;伴发心房颤动的比率增加(P=0.004);存在二尖瓣中-大量反流(P=0.011)及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或Ⅳ级(P=0.022)的患者增多。结论:在HOCM患者中,Ln Big ET-1与Ln NT-pro BNP、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左心房增大的HOCM患者血浆Big ET-1水平显著升高,心脏结构重构更明显,伴发心房颤动的比率增加。Big ET-1可能在HOCM患者的心脏重构中发挥作用。
刘立旻张荣成杨伟宪刘蓉袁建松胡奉环李佳段福建刘圣文张昌琳乔树宾
关键词:大内皮素-1心脏重构
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左主干长期存活一例被引量:1
2016年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1岁,因间断活动时胸痛35年,加重12天入院。患者35年前始出现活动时胸痛,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就诊上海某医院,入院并行造影后确诊"多发性大动脉炎(TA)左主干受累",给予"强的松、潘生丁"等药物治疗,出院后口服激素2个月后自行停药。此后35年间患者间断出现活动时胸痛,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未诊治。
张淑芳罗晓亮李佳刘蓉乔树宾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潘生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