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微创经皮与开放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30例采用开放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开放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椎体Cobb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组内不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周疼痛缓解较开放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用时少等优点,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对伤椎高度恢复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与开放手术相当,短期内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优于开放手术。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68例椎管内神经鞘瘤和脊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稳定性。结果:68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经病理确诊神经鞘瘤44例,脊膜瘤24例。术后神经功能分级:Frankel A 1例,Frankel B 0例,Frankel C 4例,Frankel D 24例,Frankel E 39例。症状改善优良率为88.2%。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未见明显脊柱不稳征象。结论: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术可以最大范围地暴露椎管内肿瘤,利于肿瘤的完全切除,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重建脊柱稳定性,用于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短期内疗效确切。
目的:探讨新型单椎单侧椎弓根导向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准确性。方法对需要行颈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22例下颈椎患者术前行CT扫描,根据CT扫描资料,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采用Mimics 16.0和Imageware 12.0软件,制作颈椎三维模型,并设计出个体化的新型单椎单侧椎弓根导向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置钉。术后复查颈椎CT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按照Lee et al的评定方法将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1级,穿破椎弓根的部分〈螺钉直径的25%;2级,螺钉直径的25%-50%穿破椎弓根;3级,穿破椎弓根的部分〉螺钉直径的50%。0级和1级认为置钉满意,2级和3级认为螺钉误置。结果2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22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13枚,改为侧块螺钉固定3枚。术后复查CT提示椎弓根螺钉位置107枚为0级,4枚为1级,2枚为2级。仅2例发生误置,置钉准确率达98.2%。其中1级和2级共6枚椎弓根螺钉均穿破椎弓根外侧壁,无椎弓根内侧壁及上、下壁穿破情况。对螺钉穿破外侧壁的患者行椎动脉MRA检查,未见椎动脉损伤。患者均未出现螺钉误置导致的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新型单椎单侧椎弓根导向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准确性高,相关并发症少,为下颈椎椎弓根的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