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新种记述
  • 2篇英文
  • 2篇泥蜂科
  • 2篇膜翅
  • 2篇膜翅目
  • 1篇毒力
  • 1篇药剂
  • 1篇玉米
  • 1篇玉米象
  • 1篇沙泥蜂属
  • 1篇生物学
  • 1篇适合度
  • 1篇桃蚜
  • 1篇瓢虫
  • 1篇种群
  • 1篇种群控制
  • 1篇吡虫啉
  • 1篇相对适合度
  • 1篇米象
  • 1篇几种药剂

机构

  • 4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浙江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李强
  • 2篇何俊华
  • 1篇薛明
  • 1篇李海萍
  • 1篇刘桂林
  • 1篇李照会
  • 1篇叶保华
  • 1篇郑方强

传媒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粮食储藏
  • 1篇Entomo...

年份

  • 1篇2002
  • 2篇2000
  • 1篇199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几种药剂对桃蚜和两种瓢虫的毒力选择性研究(英文)被引量:4
2002年
在室内分别测定了吡虫啉、吡虫啉 +增效剂、氰戊菊酯、硫丹、乐果和灭多威 6种杀虫剂对桃蚜MyzuspersicaeSul zer、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innaeus和龟纹瓢虫Propyleajaponica (Thunbery)的毒力 ;比较了药剂在桃蚜和两种瓢虫之间的选择毒力比值 (STR) ,以及药剂之间选择性差异 ;研究了桃蚜对不同药剂相对适合度。结果表明 :吡虫啉 +增效剂 (SV1 )和吡虫啉对桃蚜的毒力均很高 ,LC50 分别是 0 .462 8mg L和 0 .95 3 5mg L。吡虫啉在七星瓢虫和桃蚜之间、龟纹瓢虫和桃蚜之间的STR值分别是 3 7.6和 1 3 .0 ,吡虫啉 +增效剂的STR分别是 9.84和 7.75 ,硫丹的SR分别是 5 4.0和 7.2 8,都表现出显著的毒力选择性。而氰戊菊酯、乐果和灭多威的STR值均很小 (0 .0 2~ 0 .2 1 ) ,不仅对桃蚜毒力低 ,而且对两种瓢虫也不安全。用吡虫啉和吡虫啉 +SV1的LC50 浓度处理桃蚜 ,其存活个体的产仔率和单雌产仔量明显减少 ,与其它药剂处理相比 ,显著降低了桃蚜的相对适合度。六种杀虫剂处理的桃蚜种群 ,其相对适合度大小排列为 :乐果EC(0 .92 ) >氰戊菊酯EC(0 .67) >灭多威EC(0 .66) >硫丹EC(0 .5 1 ) >吡虫啉WP(0 .40 ) >吡虫啉+增效剂 (SV1 )EC(0 .1 8)。由此证明 ,吡虫啉不仅对桃蚜毒力高 ,对天敌瓢虫杀伤力小 ,
薛明李强
关键词:药剂桃蚜瓢虫吡虫啉相对适合度
云南省颚方头泥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 :泥蜂科 )(英文)
2000年
颚方头泥蜂属 (EntomognathusDahlbom ,1844 )世界已知 4个亚属共 44种 ,其中我国已知2亚属 3种。长脉泥蜂亚属 (KoxingaPate,1944 )的种类为一类稀有的中小型独居捕猎蜂 ,目前世界仅知 2种 ,其中 1种分布于印度 ,另一种分布于东南亚地区。本文记述了采自我国云南省的长脉泥蜂亚属 1新种。云南颚方头泥蜂Entomognathus (Koxinga ) yunnanensis,新种 (图 1~ 4)体长 3 8mm。新种与E .(K .)siraiyaPate相似 ,但唇基前缘和后足胫节形状、头和胸部刻点以及体色等特征明显有别。正模♂ ,云南易武版纳勐仑 ,6 5 0m .195 8 X 2 7.孟绪武采。
李强何俊华
关键词:膜翅目泥蜂科
沙泥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 :泥蜂科)(英文)被引量:1
2000年
记述了采自我国新疆的沙泥蜂属 1新种 ,伪海沙泥蜂AmmophilapseudoheydeniLietHe ,sp nov ,新种与A heydeniDahlbom相似 ,但唇基前缘形状、盾片和并胸腹节背区的皱纹、腹柄明显长于后足跗节Ⅰ +Ⅱ长度、雄性腹柄仅短于后足胫节长的 1/ 5~ 1/ 6以及体色和雄性外生殖器等特征明显有别。正模♀ ,副模4♀♀ ,8♂♂ ,均采自我国新疆。
李强何俊华
关键词:膜翅目泥蜂科沙泥蜂属
米象金小蜂对玉米象种群控制作用研究
1999年
研究明确了玉米象的寄生性天敌──米象金小蜂(Lariophagus distinguensis Foerster)在山东省泰安地区室内变温条件下,一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体内越 冬。在26~32℃、相对湿度78%-85%时,完成一代平均 17.6 天。当粮食中玉米象幼 虫虫口密度接近600/kg时,分别接雌雄蜂10和20对以上,2个月后的控害效果依 次为71.63%和90%以上。由此提出了益害比为1∶30的该蜂保护利用指标。根据连 续两代蜂不同密度分别对玉米象控制后的残虫量,组建了相关模型。即:Y_1=98.4829 -2.9177X_1;Y_2=447.8136-8.2405X_2。为预测不同蜂量的控害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照会郑方强叶保华刘桂林李强李海萍
关键词:生物学玉米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