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 作品数:82 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3D打印技术应用于脊柱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并总结3D打印技术在脊柱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应用3D打印植入物进行治疗的脊柱肿瘤患者26例,其中应用3D打印植入物治疗患者13例纳入观察组,应用常规植入物(钛笼)治疗患者13例纳入对照组。在脊柱肿瘤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加强3D打印模型的指导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比较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0.68±0.9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47±1.12)d(t=4.965,P=0.028)。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VAS评分(2.76±1.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7±0.59)分(t=7.624,P=0.017)。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57±0.4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0.55)分(t=5.346,P=0.023)。2组术后6个月均未见复发。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5.38%,低于对照组的30.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3,P=0.478)。结论通过对脊柱肿瘤患者加强3D打印模型的术前宣教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术后疼痛及预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张敏郑元郑艳刘新霞王玉强宋瑞鹏王卫东
- 关键词:3D打印脊柱肿瘤护理康复
- 颈胸段脊髓压迫症经胸骨上段手术治疗的护理
- 2006年
- 刘延锦刘俊荣王世花张敏
- 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下p53基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及转移的抑制作用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观察p53基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对p53的抑制增殖作用进行评估。分别使用划痕法和侵袭小室法(Transwell)分析其转移和侵袭潜能。最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对S2448p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进行探测。结果MG63细胞株和hFOB细胞株在p53浓度为100 nmol/L时,划痕愈合率(%)分别为22.37±1.35和76.84±0.97;侵袭抑制定量结果分别为417.35±3.67和386.54±2.78。体内p53基因在50~500 nmol/L的半数抑制浓度范围内能够有效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人体正常成骨细胞株(hFOB1.19)的细胞增殖。结论p53基因能够通过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mTOR信号通路抑制骨肉瘤的细胞增殖并降低迁移的可能。
- 宋瑞鹏赵亮谭洪宇刘屹林王利民张敏刘宏建王卫东
- 关键词:骨肉瘤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细胞迁移
- 颈椎病前路与后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的分析比较
- 目的:分析颈椎病前路与后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2月间我科104例颈椎手术病人间盘突出症,护理上注重整体护理,做好人院宣教、术前指导,并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满足其对...
- 冯宝娟刘俊荣刘新霞张敏
- 关键词:颈椎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 截瘫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和处理
- 目的探讨截瘫和四肢瘫痪病人深静脉栓塞及肺静脉栓塞的预防、临床表现和护理常规。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自去年至今年收治的六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四例下肢深静脉栓塞,两例肺栓塞。结果四例下肢深静脉栓塞病人经治疗痊愈出院,两例病人...
- 张敏刘俊荣刘新霞
- 急性外伤性颈髓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颈髓损伤的患者继发水钠代谢紊乱及有关的内分泌变化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以及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11.06-2011.10收治急性外伤性颈髓损伤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3...
- 张敏冯宝娟郑艳
- 文献传递
- 临床带教护生的探索与实践
- 2003年
- 王丽刘俊荣张敏
- 关键词:临床带教护生护理教学人际交往能力
- 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脊柱外科的实践
-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护理模式和护理工作内容也在不断转变和丰富。优质护理服务作为医院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形象标志,于2010年由卫生部医政司在全国范围内号召实施。为贯彻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
- 张敏
- 断层融合技术在评估年龄与颈椎矢状位序列关系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无症状正常人的颈椎侧位断层融合(DTS)图像上颈椎矢状位参数,探讨年龄因素对于颈椎矢状位曲度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招募120名健康的志愿者(男62名,女58名),将志愿者依据年龄划分为4组,A组≤20岁;B组:21~40岁;C组:41~60岁;D组≥61岁,每组包括30名研究对象。在颈椎侧位X线断层融合图像上分别测量T1倾斜角(T1S)、胸廓入口角(TIA)、颈倾斜角(NT)、C2~C7 Cobb角(Cobb C2~7)以及C2~C7矢状位轴(C2~7 SVA),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各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年龄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A、B、C、D各组的Cobb C2~7均值分别为(19.23±8.20)°、(20.13±7.39)°、(14.34±6.26)°、(14.41±7.49)°,C2~7 SVA均值分别为(12.34±4.31)、(14.45±4.45)、(17.17±5.63)、(18.43±6.45) mm,T1S均值分别为(30.09±6.26)°、(29.06±6.18)°、(23.71±4.88)°、(21.38±5.71)°,NT均值分别为(41.95±8.88)°、(43.05±8.76)°、(45.89±8.20)°、(48.64±8.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5、8.053、15.766、3.684,P<0.05),A、B、C、D各组的TIA均值分别为(72.04±7.76)°、(72.11±6.98)°、(69.60±8.75)°、(70.01±8.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95,P>0.05);Cobb C2~7、T1S与年龄呈负相关(r=-0.450,P<0.05、r=-0.525,P<0.05);NT、C2~7 SVA与年龄呈正相关(r=0.303,P<0.05、r=0.406,P<0.05)。结论颈椎矢状位曲度在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岁左右人群的颈椎前凸程度随年龄增长开始显著减小。因此,年龄增长可引起颈椎曲度变直。
- 冯宝娟李晓蔡一鸣杨浩张杨赵耀张敏宋瑞鹏
- 关键词:年龄颈椎
- 臂丛神经损伤手术修复术后的护理
- 2003年
- 刘俊荣王丽张敏
-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修复术护理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