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勇

作品数:36 被引量:162H指数:6
供职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抗生素
  • 8篇耐药
  • 6篇耐药性
  • 4篇抑菌浓度
  • 4篇内酰胺
  • 4篇介入
  • 4篇杆菌
  • 4篇不动杆菌
  • 4篇醋酸钙
  • 4篇醋酸钙不动杆...
  • 3篇单胞菌
  • 3篇药性分析
  • 3篇抑菌
  • 3篇铜绿
  • 3篇铜绿假单胞
  • 3篇铜绿假单胞菌
  • 3篇肿瘤
  • 3篇耐药性分析
  • 3篇假单胞菌
  • 2篇液相

机构

  • 36篇深圳市人民医...
  • 3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作者

  • 36篇李勇
  • 2篇刘红河
  • 2篇康莉
  • 1篇杨果
  • 1篇李锦
  • 1篇张秀辉
  • 1篇王曾礼
  • 1篇毛丽莎
  • 1篇丘红梅
  • 1篇李瑞园
  • 1篇陈春晓
  • 1篇刘先蓉
  • 1篇刘桂华
  • 1篇黄颂敏
  • 1篇何俊
  • 1篇张杰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职业与健康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2篇上海医学检验...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河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9
  • 2篇1997
  • 4篇1996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电视胸腔镜(VATS)下切除肺小结节日益普遍,术前的肺小结节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评估CT引导下使用肺结节定位针VATS术前定位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8月我院VATS术前在CT引导下行肺结节定位针定位的28例肺小结节患者(共定位28枚肺结节)资料,总结定位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及筛查与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CT引导下肺结节定位针定位技术成功率100%,未发现定位针脱钩或移位,无临床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发生。定位的28枚肺结节平均大小(7.53±3.06)mm,结节与胸膜距离(10.38±7.46)mm,定位针胸膜下深度(21.61±11.92)mm,锚定定位针与结节距离(4.40±2.95)mm,平均定位时间(28.54±11.46)min。定位后总体并发症10例(35.71%),均为I级不良事件;其中无症状气胸8例(28.57%),肺出血7例(25.00%),疼痛1例(3.57%)。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定位时间、体位、经肺穿刺次数、结节大小、结节位置、锚爪与结节距离、定位针胸膜下深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结节与胸膜距离是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43,95%CI:0.514~1.029,P<0.05),且患者发生气胸与出血之间存在正相关(r=0.713,P=0.000)。所有肺结节均成功经VATS下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02.67±58.14)min,无需转开胸手术,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2)d。结论CT引导下肺结节定位针定位肺结节是一种有效、便捷、安全的电视胸腔镜术前定位方法。
郭坚溪张华肖伟俅李勇张彦舫孔健
关键词:CT引导电视胸腔镜
八种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检测分析
1999年
李勇何林卢月梅吴劲松张立军
关键词: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同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人体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可引起机体多系统、多脏器或多部位感染.
龚文波何林李勇吴劲松卢月梅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性
11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最低抑菌浓度的分析
1996年
11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最低抑菌浓度的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518020)卢月梅,何林,吴劲松,李勇,张立军,梁宝铎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Klebsiellapneumoniaesubsp.pneumoniae,Kpp)是临床常见...
卢月梅何林吴劲松李勇张立军梁宝铎
关键词:抗生素Β-内酰胺类肺炎最低抑菌浓度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介入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5例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Ⅰb~Ⅱ期宫颈癌患者,按照是否接受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患者直接行宫颈癌根治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先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化疗栓塞后行宫颈癌根治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分析观察组化疗栓塞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栓塞治疗总有效率为82.6%。观察组阴道切缘阳性、宫旁切缘阳性及淋巴结阳性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可在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手术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沈新颖刘艳蔡进中李勇陈旭东
关键词:宫颈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手术疗效
一种复合材料制成的用于脑动脉瘤栓塞的介入治疗器械
本发明涉及治疗器械,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制成的用于脑动脉瘤栓塞的介入治疗器械,该治疗器械的串珠状栓塞弹簧圈可通过菱形之间的连接点盘成顺应动脉瘤的空间结构,起到填塞动脉瘤的作用,同时,栓塞弹簧圈之间的PU纳米电纺丝可...
何凡陈旭东刘艳李鑫曾延华沈新颖蔡进中李勇高泽燕袁佳琳
文献传递
22种抗生素对醋酸钙不动杆菌抑菌浓度的研究被引量:9
1996年
用AMS法测定了22种抗生素对102株自临床标本分离的醋酸钙不动杆菌的抑菌浓度,结果显示CIP的抑菌浓度为0.76mg/L,TOB、GEN、IMI、TET、AMI和CFT的抑菌浓度为1.77~9.54mg/L,CFZ、AMP、CFS、CFU、TIA和AZT的抑菌浓度为10.50~19.62mg/L,PIP、CFX、TIC、CFA、CEP、MEZ、CFP和CAR的抑菌浓度为21.44~37.93mg/L,NIT的抑菌浓度为187.28mg/L。在痰液、伤口及其它标本分离的醋酸钙不动杆菌的抑菌浓度测定结果中,多种抗生素的几何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
何林张立军吴劲松卢月梅李勇梁宝绎
关键词:抑菌浓度抗生素醋酸钙不动杆菌
10种β-内酰胺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MIC的检测被引量:4
1997年
吴劲松何林李勇卢月梅张立军梁宝铎
关键词:Β-内酰胺抗生素大肠埃希菌MIC
2327例血液及体液快速培养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提高血培养及体液培养阳性率 ,快速准确作出病原学诊断。方法 用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 2 32 7份血液和体液标本进行检测 ,针对不同年龄患者选用标准血培养瓶 ,并对其检出阳性的时间、阳性率和病区分布、细菌种类及部分细菌耐药性进行评估。结果 培养时间缩短到 5d ,培养阳性率为 2 0 .7% ,其中血液为 16 .9% ,各种体液为 32 .2 % ,共检出细菌 4 9种 ,真菌 6种 ,血培养中葡萄球菌的比例高达 6 0 .1% ,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高达 90 %。结论 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提高了血培养及体液培养阳性率 ,缩短了检出时间。
李文青吴伟元李勇卢月梅梁训宏何林
关键词:血培养细菌耐药率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在晚期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疗效及对VEGF表达的影响观察
2018年
目的:观察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在晚期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晚期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进行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和对照组(进行药物灌注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血清VEGF(VEGF-A、VEGF-C及VEGF-D)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51.43%(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及血清VEGF-A、VEGF-C及VEGF-D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在晚期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对VEGF表达的影响更为有效,在晚期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李勇沈新颖孔健郭坚溪张彦舫
关键词:毒副反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