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 作品数:15 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实体四因说和语义后验性
- 2021年
- 古希腊时期的“实体四因说”和与之相颉颃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因果决定论”思想格格不入,前者虽然不能纳入现代科学的逻辑框架中,却蕴含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二者在语言研究当中的投映所带来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论思考是体验主义和规则主义的分歧。相对于规则主义,体验主义具有可感知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与传统的名词语义描述方法相比,由“实体四因说”抉发出的物性角色这种体验实证性知识对语义分析理解具有较强的解释操作力。强调语义分析和加工应该关照人们的社会体验感知的本体论语义学思想亦是由“实体四因说”所衍生。
- 李强
- 关键词:因果决定论规则主义
- 生成词库理论和名词语义的结构描述与概念解释被引量:1
- 2019年
- 名词在词类范畴和语法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名词的词义描写和刻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降级述谓结构和物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汉语复合名词,主要是动名复合词和名名复合词的语义结构进行研究。文章用降级述谓结构为复合名词的语义描写提供跟传统的"种差+属"相对应的基础构架,用复合名词的物性角色来锚定降级述谓结构中的支撑性动词。此外,文章还从名词的物性角色和语义类型的角度对名词的词典释义进行检视,发现一些复合名词和合成类名词的词典释义存在不准确性和不完备性。
- 李强袁毓林
- 关键词:语义类型
- 量词“场”的事件量化功能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在生成词库论的指导下,本文通过检索相关语料考察量词"场"跟相关成分的组合情况,指出"场"具有事件量化的功能,要求与之搭配的成分必须具有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语义特征,并通过相关的类型强迫机制生成恰当的语义。此外,"场"还具有非事件量化用法。据此,我们尝试将"场"的语义实现分为:(1)"场1":突出时间过程性;(2)"场2":突出时间过程性并兼具空间场景性;(3)"场3":淡化时间和空间性,突出事件计量属性。
- 李强袁毓林
- 再看准定语结构的产生机制和语义表达被引量:4
- 2020年
- 关于准定语结构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成果,无论是从形式句法的角度,还是从认知功能的角度,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好解释的问题。文章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对准定语结构进行一些探讨,认为准定语结构的深层是个关系化结构形式,在经过动词拷贝和删除之后,形成貌似表达领属语义关系的"的"字结构。准定语句和动词拷贝句虽然语义上有很紧密的联系,但还是存在差异:准定语句表现出说话人在叙述视角、情感和认识等方面的主观性特征,而动词拷贝句侧重于表现说话人对动作行为及其结果影响的客观陈述和说明。
- 李强
- 关键词:主观性
- “怎么”表达意外:疑问、反问和感叹被引量:11
- 2021年
- 围绕疑问词"怎么",本文主要讨论"意外"在"怎么"的疑问、反问和感叹用法之间的相互转化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怎么"的意外义的表现形式。文章还对表示意外的"怎么"做了较为深入的考察,认为"怎么"与类型学意义上的意外标记之间存在差别,不适宜看作(典型的)意外标记。其作用一方面是强化意外义表达效果,另一方面也具有"自我示证"性:让听话人确信说话人所陈述的相关事况是真实准确的,进而体现出言者指向。这种功能二重性的现象在其他语言中也普遍存在。
- 李强
- 从意外到语用否定:社会心理视角——以“怎么”句为例被引量:2
- 2023年
- 意外和否定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性,由意外通过语用迁移可以实现否定。但是这种语用迁移的机制是什么,现有研究并没有说清楚。本文以“怎么”句为例,描述其从意外到否定的用法实现过程,借助社会心理学提出的图式和认知保守说明这种语用迁移的可能性,进而刻画出“怎么”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和过程。此外,意外和否定是“怎么”示证性的两种表现形式,表面上承担意外和否定功能的“怎么”实质上体现出交互主观性:通过“示证”让说话者的心理预期得以向听话者明示。
- 李强
- 关键词:图式
- 上古汉语“主之谓”结构的话题性及相关问题被引量:3
- 2017年
- 本文探讨上古汉语里的"主之谓"结构,认为"主之谓"结构包含话题性,"之"前主语、"之"后谓语以及整个结构都可以被当作话题。其次,探讨"主之谓"结构可以充当话题的成因,指出"之"的事件化和提高指别度和可及性作用让主谓结构满足话题成分的语义语用特征。最后,从跨语言的视角讨论了系词由连接向话题标示的功能转变,以此说明"之"除了可以连接主语和谓语之外,还具有标示话题的作用。
- 李强
- 关键词:可及性
- 从物性角色看汉语中动句中动词的语义约束被引量:12
- 2018年
- 文章主要探讨汉语中动句的合格性及其对中动词的语义约束问题。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指出现有几种解释方案的不足,进而从生成词库论所提出的物性角色角度出发,认为物性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动句的语义和句法合格性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动句旨在突显事物的属性特征对于动作行为或状态的促进作用,要求主语名词的物性角色与谓语成分在语义上具有共构性和关联性,只有满足该语义条件的中动句才能够成立。
- 李强
- 关键词:中动句中动词
- 副词“净”“光”的语义性质和用法特点对比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文章主要对现代汉语副词"净"和"光"的语义性质和用法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基于相关研究说明"净"和"光"对其后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在语义性质方面具有不同的要求;这种不同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于"净"和"光"的语义具有不同的认知心理视角;进而也会对"净"和"光"在语言实际中的使用情况产生影响。此外,文章还认为副词"净"具有"都"这一总括义,而表"只"的限定义则是在总括义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 李强
- 非空间性“大+N”结构的语义组合机制研究
- 2023年
- 本文讨论非空间性“大+N”结构中“大”与名词在组构过程中的语义问题。在“大”与名词的组合中分别抽绎出名词的语义类型和“大”的语义特征,前者细分为时间、天气、地位、特征和亲属等类型,后者表现为程度、规模、突显、强调、重要和排行等特征。“大+N”结构中的名词具有程度性、特征性和规模性特点,表现出强弱不同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从语义组合过程看,“大+N”结构的意义生成涉及纯粹类型选择、强迫利用和强迫引入三种语义机制。此外,文章还从程度量级的角度解释了“大”和“小”在修饰名词时表现出的使用不对称现象。
- 李强
- 关键词:语义类型语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