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577篇“ S180“的相关文章
草黄口蘑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抗肿瘤活性分子机制研究
2024年
多糖作为口蘑属真菌的主要功能成分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及抗肿瘤等活性。为明确草黄口蘑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对S180荷瘤小鼠抗肿瘤活性相关分子机制,该研究以草黄口蘑子实体经热水浸提法提取的草黄口蘑多糖[Tricholoma lascivum (Fr.)Gillet polysaccharide,TLG-1]为实验材料,初步解析TLG-1结构,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检测体内抗肿瘤活性,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S180肿瘤组织总R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TLG-1重均分子质量为13 442 Da,由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4种单糖组成,其比例为1.57∶1.45∶2.84∶4.14。TLG-1可显著抑制荷瘤小鼠S180肿瘤的生长(P<0.01),抑瘤率为53.8%。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TLG-1能显著上调mt-Co1、Prlr、Foxa1以及下调Pitx2、Rplp1、Eef1a1及Lgals1等基因,影响S180肿瘤细胞的代谢途径,调控细胞周期并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基因本体富集分析表明,TLG-1可激活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引发细胞免疫。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显示,在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Il21、Il12rb2、Il12b、Il2ra、Il2rb、Il2rg、Il15ra和Ifng等基因显著上调,通过转换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及分泌干扰素-γ等,增强小鼠抗肿瘤免疫应答。该研究结果为草黄口蘑多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赵倪慧蒋琳张丁段江波丁祥侯怡铃
关键词:S180JAK-STAT信号通路
转录组分析揭示荷叶离褶伞菌多糖LDS-1抗小鼠S180肿瘤的分子机制
2024年
以荷叶离褶伞菌多糖LDS-1、甘露聚糖肽和空白对照作用下的小鼠S180肿瘤细胞为研究材料,运用RNA-Seq测序技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LDS-1组、甘露聚糖肽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获得8.27、 8.35和8.97 G的分析数据.高表达基因(FPKM>2 200)分析显示LDS-1主要通过下调Rplp1基因调控细胞分裂,将S180细胞停滞在G1期以抑制其分裂.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LDS-1主要通过上调Alb、 Timp4、 Apoa1基因调节蛋白表达或者细胞黏连性,抑制S180肿瘤细胞迁移.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结果显示, LDS-1抑制S180肿瘤生长的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中,上游Fabp3基因下调,激活下游Apoa1、Slc27a2和Adipoq等多个基因上调,调控S180细胞的脂质代谢和胆固醇代谢. LDS-1能够通过调控高表达关键基因Rplp1,差异表达关键基因Alb、 Timp4、 Apoa1,以及PPAR信号通路抑制S180肿瘤细胞的增殖分裂、能量获取和迁移侵袭.
王艺学刘影赵倪慧卢睿加侯怡铃丁祥
关键词:S180肿瘤差异表达基因
血清抗桥粒芯蛋白1、抗桥粒芯蛋白3及抗表皮基底膜抗原180抗体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诊断中应用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抗桥粒芯蛋白1(Dsg1)、抗桥粒芯蛋白3(Dsg3)及抗表皮基底膜抗原180抗体(BP180)在口腔自身免疫性大疱病(ABD)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口腔ABD患者(ABD组)、152例口腔溃疡患者(溃疡组)及152例健康人群(对照组),比较各组及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Dsg1、Dsg3、BP180,统计血清Dsg1、Dsg3、BP180检出口腔ABD情况,应用Spearman分析血清Dsg1、Dsg3、BP180与病情程度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Dsg1、Dsg3、BP180及联合诊断口腔ABD价值。结果:ABD组血清Dsg1、Dsg3、BP180大于溃疡组、对照组(P<0.05);血清Dsg1阳性检出口腔ABD 134例,Dsg3阳性检出口腔ABD 138例,BP180阳性检出口腔ABD 128例,血清Dsg1阳性、Dsg3阳性联合BP180阳性检出口腔ABD 150例;不同病情患者间血清Dsg1、Dsg3、BP180比较显示:重度>中度>轻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Dsg1、Dsg3、BP180与口腔ABD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血清Dsg1、Dsg3、BP180诊断口腔AB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1、0.954、0.934,三者联合诊断口腔AB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3;三者联合的特异度、准确度高于单一指标的灵敏度、准确度。结论:血清Dsg1、Dsg3、BP180与口腔ABD及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三者联合诊断口腔ABD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可作为口腔ABD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标志物。
赵刚
关键词:BP180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RPS6亚基肽段抑制S180肿瘤细胞的分子机制
2024年
为探究核糖体蛋白RPS6亚基肽段对S180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抑制肿瘤细胞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用RPS6亚基肽段处理S180荷瘤小鼠,对S180肿瘤细胞进行Illumina测序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基因表达结果显示,RPS6亚基肽段会导致mt-Cytb、mt-Nd1、Rpl13基因表达降低,阻碍S180肿瘤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GO分析结果显示,RPS6亚基肽段抑制肿瘤细胞关键门类集中于质膜和质膜外侧组成成分的变化及免疫反应调节和免疫细胞的激活。差异基因结果显示,RPS6亚基肽段通过增强PRL/PRLR信号,上调Uchl1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周期停滞。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穿孔素(PRF1)和颗粒酶B(GZMB)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同时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介导的细胞毒性与NF-κB信号通路信号增强,IFN-γ和TNF-α表达上调共同参与RPS6亚基肽段作用下的S180肿瘤细胞凋亡,抑制S180肿瘤细胞增殖。RPS6亚基肽段导致S180肿瘤细胞细胞周期停滞,并诱导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及NF-κB信号通路的上调导致S180肿瘤细胞凋亡,为RPS6亚基肽段在抗肿瘤研究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蒲帝宏叶姿妤周丽倩刘欣岚鲁艳侯怡铃丁祥
关键词:小分子多肽
Numerical Study of a Three-Dimensional Laminar Flow in a Rectangular Channel with a 180-Degree Sharp Turn
2024年
This study presents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ree-dimensional steady laminar flow in a rectangular channel with a 180-degree sharp turn.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re solved by using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Re = 900. Three-dimensional streamlines and limiting streamlines on wall surface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three-dimensional flow characteristics. Topological theory is applied to limiting streamlines on inner walls of the channel and two-dimensional streamlines at several cross sections.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flow impinges on the end wall of turn and the secondary flow is induced by the curvature in the sharp turn.
Takashi Yoshida
基于TSMC180nm工艺的8位电压型数模转换器设计
2024年
基于TSMC180nm的1P6M标准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文章设计了一款8位分辨率的R-2R阶梯架构电压型数模转换器(DAC)。为了降低电阻失配对DAC性能的影响,该DAC采用了传输门结构开关,并通过后仿真与实际测试对其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1.8V电源供电下,总版图面积为820μm×820μm,DAC总功耗为91.8μW,其最大转换速率达250M采样次数/s,微分非线性误差(D_(NL))和积分非线性误差(I_(NL))的最大绝对值分别为0.32LSB和0.52LSB。
胡含涛高超嵩孙向明朴红光
关键词:数模转换器
玉米转录因子ZmEREB180调控根系生长发育及耐逆的功能研究
2024年
AP2/ERF(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响应逆境胁迫、调节激素信号转导和物质代谢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AP2/ERF超家族基因在许多植物物种中的生物学功能已经得到验证,但对玉米(Zea mays L.)中AP2/ERF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报道较少。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ZmEREB180(ethylene-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转录因子,在鉴定的玉米六叶期(V6)、十二叶期(V12)和抽雄期(VT)等关键发育时期,根系中的表达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组织表达分析发现该基因主要在玉米根系中表达,且在幼根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成熟根,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玉米根系生长发育调控。本研究克隆了ZmEREB180(Gene ID:100192457)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亚细胞定位和转基因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株系的耐逆表型鉴定等生物学手段,初步分析了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该基因包含2个外显子,编码序列全长1023 bp,编码340个氨基酸,具有AP2/ERF家族所特有的保守结构域;该基因在玉米根系中表达量最高,且在高盐、干旱、高氮和低氮等胁迫处理条件下的玉米根部皆有不同程度的诱导表达,其中,低氮处理较高氮处理具有更高的表达量和更快的响应速率;在含0.10、0.15 mol L^(-1)NaCl以及0.15、0.20和0.30 mol L^(-1)甘露醇(mannitol)的1/2 MS固体培养基上,转ZmEREB180基因拟南芥的主根长度均显著长于野生型;土壤环境中,高盐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转基因植株比野生型拟南芥具有更健康的生长状态、更高的绿叶率、更低的丙二醛含量和更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转录因子ZmEREB180可能在调控玉米根系生长发育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增强玉米植株对高盐、干旱、渗透、低氮等逆境胁迫的耐受性。本研究为下一步�
刘宸铭赵克勇悦曼芳赵延明吴忠义张春
关键词:玉米转录因子根系非生物胁迫氮利用效率
连翘苷通过激活Hippo-YAP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LS180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2024年
目的:探究连翘苷(Phi)通过调控Hippo/YAP信号通路对结肠癌LS180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5、10、20、40、80µmol/L)的Phi处理人结肠癌LS180细胞,MTT法检测24、48和72 h时的细胞活力。将LS180细胞分为对照组、Phi-L(5µmol/L Phi)组、Phi-M(10µmol/L Phi)组、Phi-H(20µmol/L Phi)组、Phi-H+YAP抑制剂维替泊芬(VP)组(20µmol/L Phi+5µmol/LVP),各组均处理24 h。EdU法检测Phi对各组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Phi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免疫荧光法和WB法检测Phi对细胞Ki-67表达率和LATS1、YAP和p-YAP、MMP-2、MMP-9、E-cadherin、N-cadherin表达的影响。构建LS180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观察Phi对移植瘤体积和质量的影响,免疫荧光法和WB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Ki-67表达率和LATS1、YAP和p-YA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hi-L、Phi-M和Phi-H组LS180细胞EdU阳性率、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Ki-67阳性率、MMP-2、MMP-9、N-cadherin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E-cadherin、LATS1和p-YAP/YAP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同时使用VP则部分逆转了Phi对LS180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抑制作用(均P<0.05)。Phi显著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与对照组比较,Phi组裸鼠移植瘤体积、质量和Ki-67阳性率均显著降低(均P<0.05),LATS1和p-YAP/YAP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Phi可能通过激活Hippo/YAP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LS180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郑成富周贵丰李青陈营
关键词:连翘苷
血清SOCS-1、SOCS-3及抗BP-180抗体水平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病情的相关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1(SOCS-1)、SOCS-3及抗大疱性类天疱疮(BP)-180抗体水平与BP病情的相关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2年5月本院诊治的82例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根据病情程度将82例BP患者分为轻度组(活动性皮损面积≤10%,n=28)、中度组(活动性皮损面积10%~30%,n=27)和重度组(活动性皮损面积>30%,n=27),展开回顾性研究,对比血清SOCS-1、SOCS-3、抗BP-180抗体水平及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严重程度评分(ABSIS);采用Pearson法分析SOCS-1、SOCS-3、抗BP-180抗体与ABSIS评分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OCS-1、SOCS-3、抗BP-180抗体诊断BP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的男性、女性均可发病,性别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40~69岁为高发的年龄段。观察组的SOCS-1、SOCS-3、抗BP-180抗体及ABSIS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的SOCS-1、SOCS-3、抗BP-180抗体及ABSIS均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中度组的SOCS-1、SOCS-3、抗BP-180抗体及ABSIS均高于轻度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OCS-1、SOCS-3、抗BP-180抗体与ABSIS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1、0.580、0.72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OCS-1、SOCS-3和抗BP-180抗体诊断BP的AUC值分别为0.696、0.765和0.965(P<0.05);敏感度分别为53.70%、41.50%和95.10%,特异度分别为87.80%、100.00%和85.40%。结论血清SOCS-1、SOCS-3及抗BP-180抗体水平与BP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其水平会随着病情程度变化而发生改变,临床可通过监测SOCS-1、SOCS-3及抗BP-180抗体水平变化为诊断BP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参考。
李丙南刘桂丽赵子申张海祥秦兰英
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
抗桥粒芯蛋白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抗体联合检测诊断大疱性皮肤病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 探讨抗桥粒芯蛋白1、3(Dsg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BP180、230)抗体联合检测在大疱性皮肤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结果、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确诊的大疱性皮肤病患者88例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76名为对照组。分析两组Dsg1、Dsg3、BP180、BP230抗体的阳性检出情况;分析观察组血清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标本诊断类型占比及观察组不同年龄组大疱性皮肤病疾病类型阳性率占比;绘制ROC曲线分析Dsg1、Dsg3、BP180、BP230抗体单一及联合检测对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血清Dsg1、Dsg3、BP180、BP230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检测结果,诊断类型:BP、PV、PF、PF+BP、PV+BP阳性率分别为32.95%、20.45%、11.36%、7.95%、3.41%。其中BP阳性率占比最高,PV+BP阳性率占比最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BP阳性率高于≤60岁组,PV及PF阳性率低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g1、Dsg3、BP180、BP230抗体联合检测对大疱性皮肤病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02%、88.66%,AUC(95%CI)为0.821(0.745~0.911),均高于上述抗体单一检测(P<0.05)。结论 Dsg1、Dsg3、BP180、BP230抗体在大疱性皮肤病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年龄和抗体类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联合检测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有助于大疱性皮肤病进行更精细的诊断和治疗。
徐珍珍郑艳刘俊杰
关键词:抗体大疱性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