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

作品数:81 被引量:501H指数:11
相关作者:黄杰魏云张皓天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政治法律
  • 10篇经济管理
  • 7篇哲学宗教
  • 6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军事
  • 1篇文学

主题

  • 22篇政治
  • 11篇民主
  • 7篇主义
  • 5篇政治学
  • 4篇社会
  • 4篇个案
  • 4篇腐败
  • 4篇城市
  • 3篇代议
  • 3篇党建
  • 3篇选举
  • 3篇政党
  • 3篇中国共产党
  • 3篇社会主义
  • 3篇民国
  • 3篇个案研究
  • 2篇代议制
  • 2篇道德
  • 2篇帝国
  • 2篇新媒体

机构

  • 76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上海市民政局
  • 1篇上海市社会科...
  • 1篇奥胡斯大学
  • 1篇中共上海市宝...

作者

  • 6篇李辉
  • 6篇任军锋
  • 5篇刘建军
  • 4篇林涓
  • 4篇冯贤亮
  • 4篇郑长忠
  • 3篇杜欢
  • 2篇刘春荣
  • 2篇束赟
  • 2篇魏云
  • 2篇陈周旺
  • 2篇何俊志
  • 2篇韩福国
  • 1篇臧志军
  • 1篇陈媛
  • 1篇陈明明
  • 1篇聂苗
  • 1篇林尚立
  • 1篇李威利
  • 1篇孟天广

传媒

  • 5篇社会
  • 5篇江苏社会科学
  • 4篇复旦政治学评...
  • 3篇上海党史与党...
  • 3篇中国政治学
  • 2篇国外理论动态
  • 2篇云南行政学院...
  • 2篇理论界
  • 2篇中国报业
  • 2篇比较政治学研...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当代世界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政治学研究
  • 1篇党政论坛
  • 1篇国际观察
  • 1篇人大研究
  • 1篇行政论坛
  • 1篇文史哲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8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1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被引量:47
2014年
本文首次从国际移民的涵化理论视角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方式及决定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上海市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作为国家内部城乡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认同存在以户籍为基础的制度性约束和以资源匮乏为特征的能动性限制。农民工社会认同主要受文化态度、社会交往、经济成功和社会环境四类变量的影响,农民工的个体人口统计特征也会影响城市认同的意愿。当地语言的熟练程度、与当地人交朋友的意愿(而非与外省市的农民工交朋友)、类似群体的收入地位水平、感知到的社会歧视程度和参与保险的程度都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应该要有助于农民工的心理层面的社会认同的转变,尤其是从"外地人"向"本地人"的认知转型。
褚荣伟熊易寒邹怡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认同涵化身份社会融合
共青团组织形态重塑的干部逻辑——群团改革后共青团挂职兼职干部的作用发挥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当前群团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专、兼、挂"干部队伍的建立。团干部是团组织权力运行的载体,又是团组织内部权力关系的节点,因而团干部结构调整是共青团改革的"牛鼻子"。在此背景下,理顺"专、兼、挂"的干部逻辑是共青团组织形态重塑的关键问题。
张熙郑长忠
关键词:团干部挂职兼职
县级市民主党派建设的思考——浙江省义乌市为例
2003年
本文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 ,描述民主党派在县级市的发展 ,分析参与地方政权建设及其显现的民主党派建设问题 ,并从内因和外因分析其中原因 ,提出政党职能复位和代表阶层的合理定位的对策。
叶国文
关键词:县级市民主党派政党职能
《选举法》修改中的代议政治
2011年
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关于取消城乡代表权差异化配置的条款,反映了我国选举制度向实现公民的平等权迈出了一大步。它在公民投票权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了公民代表权的平等,也就是实现了同票同权。这一修改对应的是人大代表的代表性问题,按照代议理论委托论的要求,人大代表的构成应该尽量与社会吻合,从而提高自身的代表性;而按照独立论,过高的官员比例也同样是可能具有高代表性的。但实际上,最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代表是如何产生的,这与选举权中的自由向度紧密相连。如果不能保证公民在选举中充分的自由权利,那么平等也只能成为摆设。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公民的自由选举权。
李锦峰
关键词:代议制代表权独立论
寻找“美国”——美国总统候选人党团会观摩日记
2020年
一年前(2019年),美国友人戴维就来信说,若可能,邀请我于2020年到得梅因(Des Moines)观摩民主党党团会预选。戴维是我20多年的老朋友,每次见面,彼此无话不谈。戴维知道我一直对美国地方政治以及社区组织颇有兴趣,他在信中信誓旦旦:"我敢保证,这会是你平生难得的一次经历(one time in a lifetime)。"
任军锋
关键词:民主党党团
业民社会的兴起——通过政治理解社会被引量:3
2021年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这是中外政治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中华文明的延续动力深藏于中国社会之中。条理-伦理-机理相贯通的结构呈现出难得一见的稳定性与延续性。这一结构在转型过程中不失其本根,却又爆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本文提出通过政治理解社会的思路。中国独特的有机政治、人口政治、家国政治、生活政治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思维坐标。以上四种取向的政治塑造出中国独具一格的业民社会。业民社会确立了个体在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空间中的定位、责任、任务与使命。与"公民社会"相对照的"业民社会",是理解中国发展的一把钥匙。如果说"公民社会"在"天赋人权"的轨道上日益演化为一种政治竞技的话,那么"业民社会"则是在"天道酬勤"的轨道上不断释放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和丰富社会资源总量的积极行动。通过政治理解社会,在知识层面提供了一条政治分析的路径,在价值层面提供了一种体认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思想资源。正是从"业民社会"这一范式出发,我们看到了"人民城市"理念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城市不再是单纯的逐利场所,也不是骄傲的增长机器,而是展示社会主义精神和积极的人生价值的开放平台和共享空间。
刘建军金美来
关键词:生活政治
中国地方政府廉政建设测评体系的指标研究被引量:23
2008年
随着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角色的深化,地方政府的腐败治理工作也需要探索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海内外反腐倡廉的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发展出一套切合我国地方政府实际情况的廉政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认为,应该以"投入—效果"的绩效评估方法为原则,测量地方政府治理腐败的努力及成效。针对当前中国的实际,应主要通过主观感知测量方法,针对政府行为中存在的关于制度实施的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认知与判断进行测量。本套指标体系注意到指标的可测性与资料的可取得性。建立这样的指标体系可以提高我国地方政府廉政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腐败治理预警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
汤艳文敬乂嘉刘春荣
关键词:反腐败廉政建设
复旦大学政治学科的百年传承与学术品格
2023年
复旦大学政治学科的百年发展,从早期的欧美主导到“一边倒”地学习苏联,从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借鉴西方政治学思潮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建构中国政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涌现了一大批杰出学者和优秀成果,为中国政治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学脉和学术品格,具体包括为公本色、严谨学风、务实精神、开放视野等方面。百年志庆只是一个中转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复旦大学政治学将铆足干劲再出发,迎接新挑战,创造新辉煌。
郭定平
关键词:政治学学术史
面向未来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的建构逻辑——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明发展被引量:1
2016年
95年风雨兼程,经过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最终担负起了完成现代文明在中国确立的使命。95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带领人民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人类文明形态的新纪元,我们也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郑长忠
关键词:共产主义运动核心性民族复兴
以教育促发展:劳动教育推动新中国国家建设的现实路径
2021年
新中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演变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赶超型国家发展战略、政党-国家政治形态的影响,是在现代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持续应对现实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将外部理论和经验进行“中国化”后的实践结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取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国家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复杂性。新中国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观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分别从意识形态和能力培养层面塑造“新人”,使下一代成长为与社会主义体制相适应的“劳动者”,从经济发展的维度推动新中国的国家建设。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劳动教育的效能,使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推动完成中国现代国家建设。
杨晓婷
关键词:劳动教育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