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中心

作品数:4 被引量:127H指数:3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翻译
  • 1篇德里达
  • 1篇德里达解构主...
  • 1篇译文
  • 1篇英汉
  • 1篇语篇
  • 1篇语篇分析
  • 1篇语体
  • 1篇语体学
  • 1篇语言
  • 1篇语言起源
  • 1篇语域
  • 1篇原文
  • 1篇歧义
  • 1篇欠额翻译
  • 1篇结构歧义
  • 1篇解构
  • 1篇解构主义
  • 1篇可译
  • 1篇可译性

机构

  • 4篇上海大学

作者

  • 4篇唐述宗

传媒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中国翻译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天津外国语学...

年份

  • 1篇2004
  • 3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语体、语域与翻译——英汉翻译风格纵横谈被引量:55
2002年
本文在翻译理解的各个层面阐述了传统的文体学和现代语体、语域分析方法.作者大量引用个人翻译实践中的例句,首先向读者介绍美国语言学家Martin Joos所提出的5种文体正式程度,然后从微观到宏观分5个层面对语体和语域进行动态分析,最后十分有说服力地总结了文体与翻译之间存在的关系.
唐述宗
关键词:语体学语体语域语篇分析
也论“译文能否超过原文”被引量:1
2002年
本文作者从翻译要忠于原文的观点出发 ,对翻译超越论持怀疑态度。通过对一篇持该观点的典型文章中所有例句的分析 ,作者逐渐揭露了所谓翻译超越论的荒谬性 ,并得出结论 :最优秀的翻译家虽然有能力写出比原文更优美的文字 。
唐述宗
关键词:超额翻译欠额翻译
“巴别塔”理论可以休矣——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再解构被引量:22
2004年
本文首先从人类多中心起源说对解构主义深信不疑的<圣经>巴别塔故事进行解构,然后从信息学角度,认为语言符号的主要功能是交际,而交际过程中人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主体,符号只是载体,接着又指出原文文本是历史的产物,解读语言符号的信息需要把文本置于特定的历史框架中对其进行共时研究.文章最后提醒人们解构主义者鼓吹译本需要不断更新的主张是不切实际的,并揭露了原文依赖译文而存活的荒谬性.
唐述宗
关键词:语言起源共时研究
是不可译论还是不可知论被引量:49
2002年
本文是一篇纯学术论争文章,站在“可译性/不可译性”争论的一极,从不同的视点批驳本刊去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它首先通过对李白诗歌《静夜思》英译的个案分析,指出对原文的理解不能采取极端的结构分析方法,把许多并非作者原义的结构歧义强加给译文读者。文章接着用大量的语言数据反驳“汉语聚合关系虽经几千年历时态演变却依然如故”和“汉语时间意识不可译”等草率的结论,从而揭示“论不可译性”一文“逻辑先在地”把汉语视为不可译的荒谬性。
唐述宗
关键词:结构歧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