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
- 作品数:10 被引量:95H指数:5
- 相关作者:陈朝晖马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乡遂之制与西周春秋之乡村形态被引量:11
- 2010年
- 西周春秋时代的城邑与乡村并非完全如《周礼》所言,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以乡遂、国野之制解释之。在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引入考古发掘与调查资料,不难发现,城乡关系与国野乡遂制度是两个交叉的概念。国野乡遂主要是政治属性概念,而城乡只是聚居点的分类与分级概念。国一般可以等同于城市,野则是由城邑和乡村共同组成;国之四周的郊、乡区域,一般也是大小不等的乡村村落。至于分封到各处的卿大夫往往是以采邑为中心,统辖若干村落,形成一个城乡共同体。乡村之中有着与城邑同样的宗法血缘关系,乡村组织是血缘与地缘的合一,而且在这一组织中,尽管家庭已是基本的生活与财产分配单位,但家族仍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与社会组织单位。
- 马新
- 论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异化被引量:16
- 2004年
- 孝是伴随着家庭出现而出现的 ,其自然意义是指对父母的能养与敬事 ,属于私德范畴。自春秋战国以来 ,在以儒家为主的诸多学派对其进行的理论膨胀与实践延伸中 ,发生了愈益深刻的异化。这种异化 ,一方面表现为随着孝的社会化、政治化 ,使其由家庭私德而放大为社会公德与政治道德 ;另一方面 ,则是通过孝的法律化 ,将社会与政治的种种规范注入了作为家庭私德的孝中 ,使其由道德规范发展为法律规范 ,更加远离其本来。
- 马新
- 关键词:传统社会道德异化
- 试论汉唐时代的宗姓与房分被引量:3
- 2013年
- 汉唐时期,随着宗族的不断扩散,宗姓体系开始形成,同一宗姓的共祖意识渐渐增强。为了寻求血缘的认同、远近的区分,同一宗姓之中的支系划分也就势在必行,这使得房分成为较为普遍的宗姓结构形态。而宗姓的扩展与房分体系的形成,使得同宗诸宗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与之相关连,超越五世小宗式家谱的"通谱"也随之出现。通谱是以房分为基础发展而来,是宗姓发展中同宗宗族之间联宗的新需要。通谱的出现,又成为宗姓成员内凝与认同的重要法器。
- 马新齐涛
- 关键词:汉唐宗族
-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4
- 2006年
- 所谓社会史,就是研究特定时期或整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研究上述关系的演进及其所存续的外在环境的交换状态,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轨迹。社会史既是专史,又是总体史。就中国古代社会史而言,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以及人与群之间的关系是其研究的三个基点,而且三个基点的展开都是遵循着从下而上和自内而外两个视角进行的。古代社会史研究视野中的人与群体,首先是作为自然人而非政治人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而非制度与政权中的人,其次才是被追加了种种身份与地位。社会史的研究是由民间群体与民间自然人为起点,有着自己明晰的区界与内涵,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 马新齐涛
- 关键词:方法论
-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土地思想
- <正>自中国封建制形成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通行的土地政策, 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之一。贵族、豪强、富商、巨贾群起争夺土地,导致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封建社会出现周期性的危机。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与开明政治家提...
- 陈朝晖陈之安
- 文献传递
- 试论宋代的乡村建制被引量:9
- 2012年
- 对于宋代的乡村建制,学界多认同乡在宋代已从县之下的一级组织演化为单纯的地域概念,乡政与乡级行政组织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有到无的转变,被都、保体系所取代。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两宋时代,乡与乡政一直存在,都、保体系的建立与变动也未实现对乡村社会的组织重构,自然村落仍是实际上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认清这一点,对于把握两宋乡村社会至为重要。
- 马新
- 关键词:宋代乡政里正
- 原始崇拜体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起点被引量:15
- 2006年
- 原始崇拜体系的形成是人类精神世界形成的标志。在中国原始崇拜体系的形成中,自然崇拜、灵魂崇拜以及祖先崇拜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文明的进展,又演化为天、地、祖先崇拜。这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构建。
- 马新
- 关键词:原始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 梁武帝与南朝的儒学被引量:4
- 1994年
- 陈朝晖
- 关键词:梁武帝儒学思想《三礼》《孝经》《五经正义》
- 汉唐村落形态略论被引量:36
- 2006年
- 村落是与城邑相应的社会单位概念,源于龙山时代聚落分化中的普通聚落,自兹至汉,是一个连续发展的乡村基本聚居形态。汉代乡村组织的特点是里聚合一,是行政单元与自然聚落的一致;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里聚分离,作为自然聚落的“村”具有了一定的行政意义;至唐代,里正成为乡政的主持者,村正开始行使里正职掌,村落的行政与法律地位得到确认,乡里之制演化为乡村之制。这一演化实质上是行政单元与自然聚落的分合变化,并不具有城乡分离的内容,与“城邦帝国”、“领土帝国”之概念亦无干涉。不论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在不同时代具有多少称谓,它一直是与城邑对应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地缘组织与血缘组织的共同体。
- 马新齐涛
- 关键词:汉唐村落聚落
- 梁武帝与南朝的儒学被引量:1
- 1994年
-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学,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玄学、佛学的冲击,已频于消歇。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实际上,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自西汉以后从未动摇,只是一度削弱过。一切试图有所作为的帝王,总是关心儒学的发展和运用。通常人们把南朝帝王,尤其是梁武帝奉佛看得极为严重,并得出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国的结论。其实,处在南朝战乱频繁,佛、道思想流行这一历史时期的梁武帝,与儒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将近半个世纪的执政过程中对繁荣儒学做了不少贡献。南朝经学以梁代最盛,也最具特点和代表性。这与梁武帝的倡导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 陈朝晖
- 关键词:梁武帝儒学思想《三礼》《孝经》《论语义疏》中国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