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4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患者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P)患者和鼻息肉(NP)、鼻炎患者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水平差异。方法术前1d和术后7d分别检测30例IP患者和30例NP患者的血清SCCA,并检测28例鼻炎患者的血清SCCA。结果 IP组中80.0%的患者、NP组中6.7%的患者、鼻炎组中14.3%的患者血清SCCA水平升高(>1.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P、NP和鼻炎组的血清SCCA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3.9、0.8和1.1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P组血清SCCA水平与Krouse分期无相关性。IP组术前和术后血清SCCA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3.9、0.8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P组术前和术后血清SCCA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0.8和1.0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P和NP患者中,用SCCA水平(>1.5ng/ml)诊断I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0.0%和93.3%。结论 IP患者血清SCCA水平升高,手术后降低。而NP和鼻炎患者血清SCCA水平大多正常,术后水平不变。
- Promsopa ChakapanSuwansri SupakanKhuntikij Paiwon朱真真(译)吕威(审校)
- 关键词: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息肉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鼻炎中位数
- 颈静脉孔区静脉窦开口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静脉窦开口的特点及与神经的毗邻关系。方法统计分析30例颅骨标本中颈静脉球及近颈静脉球的乙状窦、颈内静脉内静脉窦开口的位置、数量、最长径及其与颅神经的关系。结果全部标本均可观察到岩下窦开口,60%(18/30)为多个开口,90%(27/30)有一较大开口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壁,且与第IX、X、XI颅神经关系密切。60%(18/30)标本中可见后髁导静脉的开口,94.4%(17/18)为单个开口,常位于颈静脉球底壁或静脉球与乙状窦交界处。颈静脉球内侧壁可见数量不等的边缘窦、枕窦及岩骨穿支静脉的开口。结论颈静脉球及近颈静脉球的乙状窦、颈内静脉内存在多个静脉窦的开口,行此区手术时应充分止血并仔细检查各个开口,避免肿瘤残留,处理前内侧岩下窦开口时应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后组颅神经(IX、X、XI)。
- 孙慧颖高志强田旭赵杨魏兴梅奥登苏日塔于姝婷宋雯洁冯国栋
- 关键词:颈静脉孔静脉窦颅神经
- 内耳膜迷路积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被引量:2
- 2008年
- 我们对内耳膜迷路积水的认识一般来源于梅尼埃病。1938年Hallpike和Cairns发现梅尼埃病的病理学改变为内耳膜迷路积水,又称内淋巴积水。其实,膜迷路积水是许多耳科疾病内耳损伤后相同的病理改变,梅尼埃病只是其中一种,称为有症状特发性膜迷路积水。内耳膜迷路积水的基础研究,尤其是动物模型的建立,成为为研究眩晕机制且最终根治眩晕的关键。掌握不同种类膜迷路积水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眩晕的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
- 蒋子栋
- 关键词:临床诊治梅尼埃病耳科疾病病理学改变内淋巴积水病理改变
- 亟待加强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的评估被引量:7
- 2010年
- 自1995年5月多通道人工耳蜗引进中国大陆以来,15年间我国的人工耳蜗植入工作得到显著发展。迄今国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人数累积达到10000余人,其中90%以上是儿童,这样的构成比也是我国人工耳蜗植入工作的一大特点。近年来,由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资的救助项目以及各类慈善机构和个人出资的捐助项目,使众多的听障儿童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惠及了很多家庭,从而使更多的患儿家庭和社会认识并了解了人工耳蜗。
- 曹克利魏朝刚
-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听障儿童术后效果地方政府
- 面神经鞘瘤
- 高志强
- 面神经功能评价研究
- 面神经功能评价体系,(1)主观评价:又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以临床医师为主体的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及以患者为评价主体的自评量表;(2)客观评价:按照评价原理分为基于神经肌肉电生理改变的肌肉及神经电图类,以及基于面部静态及运...
- 高志强
- 中国人工耳蜗临床指南补充和修订的思考被引量:16
- 2019年
- 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有听力损失的患者重建或恢复听力的医学电子装置,该项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创新,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认知水平和工作需求的不断提高,相应的适应症选择,术前评估,手术技术,术后调机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
- 高志强杨仕明
- 关键词:人工耳蜗听力损失电子装置生活质量术前评估
- 内耳共同腔畸形电刺激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辅助人工耳蜗植入术及其疗效评估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内耳共同腔畸形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诊断、手术后调机及听力言语康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影像学证实common cavity内耳畸形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9例,术中采用电刺激听觉脑干诱发电位(EABR)辅助评估听神经通路;并筛选临床资料相近的19例正常耳蜗结构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配对,分析术前听力、言语及术后调机资料;对患儿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随访,统计学方法检验2组术后开机和开机6个月的T、C值动态范围,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评分。结果:内耳畸形组T值(172.59±14.57)明显高于对照组(139.63±19.45)(P<0.05),动态范围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显示听觉语言康复结果的CAP和SIR值(分别为5.50±0.94和3.00±0.82)得分低于对照组(6.90±0.77和3.90±0.57)(P<0.05),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机时部分患儿出现因电刺激而引起面神经抽搐(面抽率为31.58%)。结论:共同腔畸形是一类严重的内耳畸形,EABR辅助术前全面的评估,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术后个性化开机、调机和长期听觉语言强化训练,患儿的听觉语言能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手术后效果差异较大,总体上明显差于同等条件的耳蜗无畸形者。
- 王斌魏朝刚曹克利
-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