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北京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作品数:1 被引量:31H指数:1
- 相关作者:杨晓霞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暴马丁香不同种源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31
- 2016年
- 为探究不同产地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subsp. amurensis (Rupr .) P. S. Green et M. C. Chang〕 种子和幼 苗的表型性状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 气候因子的关系, 以来源于黑龙江、 河北、 北京、内蒙古、 青海和山西的1 0个种 源( 包括6 个野生种源和4 个栽培种源)的种子和幼苗为实验材料, 对种子长和宽、 种翅长和宽、 百粒质量、 发芽率、 叶长和宽、 叶长与叶宽的比值、 叶柄长、 株高和地径1 2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方差分析、 变异系 数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暴马丁香不同种源间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均有极显著 差异(P = 0 . 01 ), 差异较大的表型性状为发芽率、 百粒质量、 种翅长和种翅宽.种源内和种源间各表型性状的变异 系数(CV)均差异较大, 种源内CV值为1 . 3 9 % -4 5 . 5 6 %, 种源间CV值为6 . 4 5 % -4 2 .7 6% ;其中, 种源内种翅长和 种翅宽的CV平均值较大, 发芽率和百粒质量的C V平均值均较小, 而种源间发芽率和百粒质量的CV值则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暴马丁香表型性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种子长、 种子宽和叶长, 其次为株高、 发芽率、 地径、 叶宽和种翅宽.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供试的1 0个种源被划分为4 类, 其中, 来源于北京和内蒙古及3 个来源于河北的 种源聚为I 类, 来源于黑龙江哈尔滨的2 个种源聚为Ⅱ类, 来源于山西的2 个种源聚为Ⅲ类, 来源于青海的1 个种 源单独聚为Ⅳ类, 聚类结果与各种源的地理分布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表型性状间及表型性状与地理- 气候因子间均存在不同的相关性, 其中, 种子发芽率与种子的其他5 个表型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经度和纬度与各表型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 而海拔、 年均温和无霜期则是影响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子.综合分析�
- 杨晓霞冷平生郑健胡增辉刘学娅杨晓红窦德泉
- 关键词:暴马丁香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地理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