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文学院
- 作品数:3,333 被引量:3,906H指数:20
- 相关作者:韩雪松周景雷杨允张英夏中华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辽宁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 讽刺:《呼兰河传》的话语特色
- 2006年
- 众所周知,"《呼兰河传》不仅是萧红个人最重要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①它是萧红于其逝世前一年完成的关于其家乡呼兰河县城的传记体小说,其语言大部分是叙述性质的,平淡、自然、朴素、真实,但其中也不乏揭示病态社会的生态、病态民族的心态、病态灵魂的丑态的,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的讽刺性话语.这种讽刺性话语在小说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均有所体现,形成了其小说艺术的显著特色.……
- 王春杰
- 浅谈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被引量:7
- 2011年
- 在媒介竞争激烈的今天,广播以其特有的亲和力赢得了受众的亲睐。而在这一过程中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至关重要。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亲和力表现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恰到好处的真情流露;增强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广播的知识和深厚的涵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 杜辉
- 关键词:广播主持人
- 浅析铁凝小说中意象之流变
- 2013年
- 铁凝是当代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她的小说中有很多承载着她情感的意象出现,这些意象不是一成不变地,而是有着一定的变化轨迹,这变化的轨迹与铁凝小说的创作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从铁凝小说的创作过程入手,探析其小说中的意象变化,以便更好地了解铁凝及其作品,以期从意象的角度来研究铁凝的作品成为一种可能。
- 高巧缇
- 关键词:铁凝小说意象
- 悖论语境下的反讽叙事——鲁迅文学超越语义范畴的一个表现
- 2016年
- 鲁迅文学"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特征,就是在"特别的格式"中"表现的深切";在"表现的深切"中呈现"格式的特别"。鲁迅善于在悖论语境中进行反讽叙事,进而来揭示社会弊病、警醒民众。传统意义的反讽是语境对词语意义的歪曲,鲁迅把反讽手法延伸到叙事动作本身和故事情节方面,这就超越了传统语义范畴。在鲁迅的作品里存在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冲突,两种相互矛盾的结构形式形成的悖论语境,使反讽叙事具有重要意义,也使鲁迅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因此成为永远的典范。
- 王晓岗
- 关键词:反讽叙事
- 《红高粱》的篇章隐喻浅析
- 2013年
- 隐喻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的写作方式,通过隐喻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寓意。本文通过对《红高粱》的语篇层面的分析来研究作者对隐喻的运用,不但可以揭示隐喻的功能,而且有助于我们对语篇内容的深入理解。
- 程实李坤嶽
- 关键词:隐喻语篇《红高粱》
- 当代汉语流行结构“零X”探析被引量:8
- 2005年
-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遭遇到"零X"结构,"零X"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其中的X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尤以双音节为最多;在"零X"结构中,"零"与X的组合有一定的选择性,X在词性上多表现为名词性和动词性的词或短语;"零X"结构在句法功能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论X为何性质,"零X"结构在句中可直接作谓语中心语;"零X"结构在语义表达上多数是比较明晰的,但随着人们对该结构类推使用的增多,我们注意到某些"零X"结构的语义表达呈现出复杂性,我们在理解和运用中应多加注意。
- 曹起
- 关键词:句法性质语义表达
- 清初遗民散曲生成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群体特征
- 2019年
- 明清易代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遗民群体,他们创作的散曲成为遗民文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清初的散曲创作增添了时代的厚重之感。明清时世与江浙地区的曲学渊源使得清初遗民曲家集中在江浙一带,地域的类聚化倾向十分明显。此外,曲家的生存状态也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群体特征。这些都使得清初遗民曲家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 闫慧
- 关键词:清初
- 《汉字海》“嗣”字组异体关系系联
- 2022年
- 《汉字海》是迄今收汉字最多的表意文字大字典,借助渤海大学CCFD字书字料库(3.0版)对该字典进行数字化加工,发现该书中收录大量的异体字,并统计出7000多组两字及以上的异体字。以往对异体字的研究多是单层的系联,选取“嗣”字组进行全方面系联,探讨异体字之间的衍生关系,找出异体字产生原因,并绘制异体关系拓扑图,清晰呈现其多层多向的异体关系。
- 郑琼
- 关键词:拓扑图
- 整合支部 促教学科研齐发展
- 2013年
- 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支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渤海大学文学院党总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法,努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凝心聚力,推动事业发展。
- 康军平
- 关键词: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党总支
- 一个文学的“李约瑟问题”——我们为什么缺少或遗忘文学性被引量:1
- 2010年
- 当下文学创作和评价中缺少或遗忘文学性是一个文学的"李约瑟问题",只有回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语境中才能回答。一是新文化运动在反对和摧毁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文论、文学传统时,所要改变的只是其表达形态和所代表的旧道德,而其"义法"的逻辑结构没有改变,并由此形成新的"尊德性"传统,造成了新文学先天的文学性的选择性偏执;二是新文学现代性追求的本土情境又强化了"尊德性"的固有属性。一方面用科学理性来批判和审视中国的文化传统,用道德、政治理性来表达强国自救的理想;另一方面又通过文学大众化的手段启蒙和组织大众,它使文学创作和评价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学、政治学和道德主义的价值诉求。
- 周景雷
- 关键词:遗忘文学大众化文学传统现代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