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6 被引量:20H指数:4
相关作者:黄晓宾赵欣余艳萍顾浩更多>>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蝙蝠
  • 6篇回声定位
  • 5篇回声定位声波
  • 3篇菊头蝠
  • 2篇信号
  • 2篇翼手目
  • 2篇噪声
  • 2篇飞行
  • 1篇动机
  • 1篇动物学
  • 1篇动物学教学
  • 1篇新人
  • 1篇学科
  • 1篇遗传病
  • 1篇遗传修饰
  • 1篇翼管
  • 1篇噪声环境
  • 1篇声信号
  • 1篇声学
  • 1篇声音信号

机构

  • 16篇东北师范大学
  • 6篇吉林农业大学
  • 5篇西华师范大学
  • 3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广东省昆虫研...
  • 1篇大理大学

作者

  • 5篇江廷磊
  • 3篇刘森
  • 3篇冯江
  • 2篇宋传涛
  • 2篇唐占辉
  • 2篇郭熊
  • 1篇张光良
  • 1篇赵亚军
  • 1篇洪体玉
  • 1篇吴慧
  • 1篇张礼标
  • 1篇王咏
  • 1篇林爱青
  • 1篇黄晓宾
  • 1篇顾浩
  • 1篇余艳萍
  • 1篇赵欣

传媒

  • 3篇动物学杂志
  • 2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兽类学报
  • 1篇Zoolog...
  • 1篇四川动物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高校实验室科...
  • 1篇第九届全国野...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野生动物种群DNA甲基化进展分析
2020年
DNA甲基化通常是指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和甲基基团的共价结合,可调节基因表达程度,参与有机体的重要生命过程,是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表观遗传过程之一。环境变化可以诱导DNA甲基化的变异,这可能是有机体适应新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下生存的野生动物,其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显著的DNA甲基化差异;同时,相对于遗传多态性水平,野生动物具有更高的表观遗传多态性水平,表明至少有一部分的表观遗传变异独立于遗传变异,这是DNA甲基化具备潜在进化作用的一个先决条件。DNA甲基化变异可能促进了野生动物种群表型多样化,且一些变异的DNA甲基化模式和水平可跨代遗传,可使其快速适应新环境,有助于种群的扩散和进化。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野生动物种群中非遗传分歧诱导的一些可遗传的表型现象,洞察野生动物种群环境适应性的表观遗传机制,以及DNA甲基化在物种进化中具有的潜在作用,同时我们也对野生动物种群DNA甲基化研究工作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为野生动物种群的表观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刘森朱越戴文涛刘询冷海霞赵亚军
关键词:种群表观遗传修饰甲基化
东方蝙蝠在交通噪声环境中的回声定位行为被引量:5
2015年
环境噪声会降低动物声信号可探测性,是动物声信号进化的压力。为了避免人工噪声干扰,多数脊椎动物调整其叫声的频谱-时间结构,如采用延长叫声持续时间、提高频率和增加强度等策略。本研究选择回声定位声波频率范围与交通噪声频率范围相互重叠的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条件下开展实验,研究交通噪声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影响。本实验选择交通噪声强度存在差异的两个样点,分别录制东方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分析其结构参数。在交通噪声强度较高的样点,东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持续时间、斜率均未显著改变,但起始频率、主频、终止频率及带宽均显著提高。结果表明,东方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在交通噪声干扰下具有明显的可塑性。
郭熊赵健伦江廷磊冯江
关键词:回声定位声波交通噪声
蝙蝠声信号的适应性进化
<正>动物声信号介导资源竞争、配偶选择及抗捕食防御等系列生活史事件,是维持动物社群稳定与群落平衡的重要信息载体。发声动物为何进化出多样声信号,是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热门主题,是阐明动物表型响应环境适应性进化关键所在,亦为解...
罗波刘颖冯江
文献传递
蝙蝠声音信号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8年
声音信号介导动物的资源竞争、配偶选择及反捕食等系列生活史事件,对维持动物种群稳定与群落平衡至关重要。蝙蝠占据夜空生态位,视觉退化,听觉发达,一直被视为声学研究的模式生物。本文围绕蝙蝠回声定位声波与交流声波的功能,综述当前研究现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纵观已有研究,蝙蝠回声定位声波具有多重功能,包括空间导航与猎物探测、水体与植被识别、协调觅食活动及传递交流信息。蝙蝠利用交流声波从事社群活动,包括社群联系、资源防御、繁殖活动及求救呼叫。绝大多数研究关注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功能,有关蝙蝠交流声波的功能近年才引起重视。未来工作有待进一步探究蝙蝠声音信号产生的影响机制。
李成容罗波王漫冯江
关键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生态适应
揭秘蝙蝠避光行为的原因
灯光普遍存在于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扰乱自然界光暗交替周期,影响动物的睡眠、觅食、繁殖及反捕食系列生活史事件,日益成为全球环境污染物。许多夜行性动物倾向于躲避灯光,然而其影响机制尚存疑问。蝙蝠占据夜空生态位,大部分物种对灯...
罗波邹文玉王维维高会敏刘颖冯江
关键词:蝙蝠光污染觅食环境风险
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动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4
2019年
动物学是生态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并使之更好地从事动物多样性保护,是高校动物学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动物学理论、实验和实习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根据动物学学科特点,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从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考核等方面对动物学理论、实验和实习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江廷磊江廷磊吴慧宋传涛吴慧
关键词:动物学教学改革
贵州发现毛翼管鼻蝠和华南菊头蝠及其回声定位声波特征被引量:4
2018年
2017年5月分别在贵州省兴义市和安龙县用雾网采集到1只大体型雌性管鼻蝠和2只小体型雄性菊头蝠,经鉴定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和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属贵州省翼手目新分布记录。所采集的毛翼管鼻蝠雌性个体可能为怀孕个体,故测量相关数据并鉴定后原地放归野外。华南菊头蝠标本保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翼管鼻蝠(1♀):鼻部呈短管状,全身被毛厚密而柔软,后足、翼膜和尾膜均被覆黄褐色绒毛;体重14.01 g,前臂长48.23 mm;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型,静止状态下声波峰频为(56.04±4.52)k Hz。华南菊头蝠(2♂):耳大,对耳屏相对较小;鼻叶之蹄状叶宽大,完全覆盖吻部;鞍状叶小,其高略超过其宽,近乎矩形;体毛烟褐色;2只样本体重分别为4.52 g、4.12 g,前臂长40.70 mm、40.00 mm;头骨狭长,颅全长16.35 mm、16.46 mm,颅宽8.11 mm、8.14 mm;回声定位声波属调频-恒频-调频(FM-CF-FM)型,静止状态下峰频分别为(68.48±0.08)k Hz、(67.18±0.06)k Hz。2种蝙蝠物种在贵州省为首次发现,扩大了其在国内的分布范围,丰富了生态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龚立新顾浩孙淙南马青江廷磊冯江
毛腿鼠耳蝠、亚洲长翼蝠和栗鼠耳蝠斑驳白化现象
2017年
斑驳白化是一种先天性颜色失调表型,在翼手目中较为罕见。2016年5月至8月期间,分别在3个省份共发现3种存在斑驳白化现象蝙蝠。在河南省内乡县七里坪乡北湾村,发现1只怀孕雌性斑驳白化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briatus),斑驳区域包括背部左侧区域及腹部左侧边缘一带。在陕西省柞水县下梁镇,发现1只怀孕雌性斑驳白化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斑驳部位包括背部下端、腹部底端股骨边缘、左右股骨、尾骨及小部分尾膜区域。在云南省晋宁县双河乡法古甸村,发现2只斑驳白化雄性栗鼠耳蝠(Myotis badius),斑驳区域分别为背部左下侧和背颈部一侧,区域面积较小。其中,毛腿鼠耳蝠和栗鼠耳蝠的斑驳白化现象为国内首次报道。此外,通过测量蝙蝠体重、前臂长等体型参数,并与同种正常个体进行比较,发现斑驳白化亚洲长翼蝠体重偏大,1只斑驳白化栗鼠耳蝠前臂长偏大,其余斑驳白化蝙蝠体型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斑驳白化现象对蝙蝠的正常生存与繁殖未造成严重影响。这为将来斑驳白化蝙蝠的生理生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顾浩刘森孙淙南赵欣余艳萍江廷磊冯江
关键词:蝙蝠鼠耳蝠遗传病
环境噪声对蝙蝠回声定位叫声及飞行活动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环境噪声影响动物的活动及其叫声特性,已成为动物面对的一种重要选择压力。为应对噪声的干扰,多数动物类群会远离噪声区域和改变其叫声的频谱时间结构,如延长叫声持续时间、提高叫声频率等,但有些动物的活动和叫声频谱时间结构并不受环境噪声的影响。本研究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环境噪声强度对蝙蝠活动和回声定位声波的影响。选取噪声强度有差异的12个样点,分别录制各样点大卫鼠耳蝠、西南鼠耳蝠、亚洲长翼蝠及未知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分析其持续时间、起始频率、峰频、终止频率和带宽,统计蝙蝠通过次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噪声强度与大卫鼠耳蝠、西南鼠耳蝠、亚洲长翼蝠及未知蝙蝠的活动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回声定位声波的脉冲持续时间、起始频率、峰频、终止频率及带宽均不显著相关(P>0.05)。暗示低频低强度(<20 k Hz,<67.5 d B)的环境噪声可能对高频回声定位蝙蝠的叫声及活动没有显著影响。
孙淙南郭熊黄晓宾江廷磊冯江
关键词:蝙蝠环境噪声回声定位声波
中国大耳菊头蝠复合体内隐存的线粒体进化谱系和二次联系
线粒体DNA在种内和种间通常分别显示低和高的序列分歧度,这暗示了线粒体是开展系统发育推断和物种划分十分有力的分子标记。以往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大耳菊头蝠复合体内存在同域分布的大小体型蝙蝠,基于形态、回声定位声波和遗传数据...
孙克萍魏学文金龙如冯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