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剧研究中心

作品数:10 被引量:18H指数:3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艺术
  • 2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戏剧
  • 3篇戏曲
  • 3篇公演
  • 2篇越剧
  • 2篇戏剧观
  • 2篇教育
  • 1篇地方戏
  • 1篇动作性
  • 1篇对立
  • 1篇对立面
  • 1篇新中国
  • 1篇新中国成立
  • 1篇言说
  • 1篇言说策略
  • 1篇演员
  • 1篇艺术
  • 1篇艺术话语
  • 1篇艺术魅力
  • 1篇译者
  • 1篇越境

机构

  • 10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0篇江棘

传媒

  • 3篇戏曲研究
  • 2篇戏剧(中央戏...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戏曲
  • 1篇艺术评论
  • 1篇文化遗产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为“问题”的民众戏剧——从1930年代的“民众戏剧问题征答”说起被引量:6
2017年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戏剧史上,民众戏剧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概念。它经历了理论和概念上的二度舶来。在今天的语境中,人们所谈及的民众戏剧,形式多样,风格多元,似乎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也有一些共同的指向,例如扎根底层,面向弱势群体并以其为主体,将戏剧与社会运动、社区建设和教育结合,是带有文化抵抗性质的剧场实践,等等。
江棘
关键词:民众戏剧弱势群体社会运动教育结合社区建设文化抵抗
“南花北移”与北方越剧活动
2016年
提起越剧,人们多半会想到小桥流水、斜风细雨以及和江南山水一般缠绵温润的软语娇音。不过这样一个看似秉性温柔的剧种,半个多世纪以来却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柔中显韧,穿破了地域的隔阂,走出了浙江嵊州故土,也走出了大上海的十里洋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甚至更早到“小歌班”的时代,便流动到江苏、安徽等邻省及湖南、湖北、福建、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南方各地,即便在更为粗犷的北地,越剧直到今天仍拥有着一份专属的荣耀,这份荣耀构筑起了越剧作为全国性地方戏大剧种的繁荣,而提起这份专属北方的荣耀,人们会想起的便是下面四个字:“南花北移”。
江棘
关键词:越剧新中国成立艺术魅力地方戏剧种
梅兰芳、程砚秋海外交流与20世纪30年代的戏曲艺术理论建构被引量:3
2014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对话热,尤其是海外公演交流活动为剧学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新词汇、新观念。中外以及知识界与梨园界的互动都达到了新的层面。此间"象征主义"成为各方进行戏曲理论探讨的关键词。这一概念近20年间在戏曲讨论中的由显至隐,展现了在"他者"的刺激下,思想界的启蒙诉求与梨园界的艺术理论探索进行的对接,并因此启发和影响了"剧学"的构建和实践。
江棘
关键词:象征主义
以剧为史:《新村正》、《过渡》与近代戏剧启蒙二十年被引量:1
2013年
"五四"与二三十年代的民众教育戏剧运动,是20世纪戏剧"走向民间"的两个高峰,力图以戏剧启蒙民众的知识人日益深入乡土中国,也日益深入国家、地方精英与大众共同构成的地方权力网络。《新村正》和《过渡》正是此背景下的代表剧目,它们的差异、关联与演变,既为近代民间社会留下了一部视角独特的剧史;又反映出戏剧启蒙在民间态度与艺术形态上的发展趋向,这一趋向对紧随民教戏剧运动的抗战戏剧产生了直接影响。
江棘
关键词:民众教育戏剧民间社会启蒙
历史照进现实,百年越剧如何“浪漫”?——以上海越剧院《双飞翼》《甄嬛》为例
2016年
今年是越剧诞生110周年,根基扎实、阵容齐整、实力雄厚的上海越剧院,推出三出新编剧目《双飞翼》《甄嫒》《风雪渔樵记》进京展演,引起了戏曲界和学界的关注讨论.“上越”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做出如此选择,一方面是信心之选,另一方面,也应是对这些剧目所蕴含的热点话题有着特别的期待,因而也具有了烛照戏曲舞台创作、思考越剧发展现状的含义,希望能引起更大范围的探讨和对话。
江棘
关键词:上海越剧院浪漫戏曲舞台戏曲界
被遗忘的剧界“权威”——梁社乾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戏曲对外传播被引量:5
2013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自觉期和高潮期。在这一时期,除了海外华侨圈中演出的继续(如20年代初期京剧演员唐景云、唐韵笙父子和高百岁、李多奎、高庆奎、周信芳等人在海参崴的公演;东南沿海剧种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的演出,唐人街常年的粤剧演出等),梅兰芳、韩世昌、熊式一、绿牡丹等人,不仅将戏曲带出国门,而且带出了华侨圈外,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构成了此时期最广为人知的戏曲海外推介的演出大事件。不过,
江棘
关键词:李多奎京剧演员唐韵笙海外华侨高潮期
熟悉的陌生人:斯达克·扬的“梅评”背后被引量:2
2016年
一 在关于梅兰芳先生海外公演的评论中,斯达克·扬的相关评论,尤其是他发表在《戏剧艺术月刊》上的那篇《梅兰芳》,因为在较早时间得到梅绍武先生的全文翻译并附于《我的父亲梅兰芳》书后,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斯达克·扬这个名字也被国内戏曲研究者所熟知。
江棘
关键词:陌生人《梅兰芳》戏剧艺术公演
“对立面”与“同行者”:坪内逍遥论梅兰芳
2015年
在迄今对1919年梅兰芳访日公演的舆论研究中,日本剧坛巨擘坪内逍遥似乎是个缺席者。实际上,逍遥不仅与梅兰芳有交集,还以连续的论文写作对公演做出了回应。这次回应不仅在当时的"品梅"言论中有诸多特立独行之处,对晚年逍遥而言也是自我反省和戏剧史观整理总结的表达平台。考察逍遥论梅的观点和写作背景,不仅揭示出逍遥本人和梅兰芳公演当时日本剧坛更为丰富复杂的一面,对从新的角度思考中国戏剧的历史和当下,亦有启发和补益。
江棘
关键词:坪内逍遥
民族艺术话语的越境之旅:重审梅兰芳海外公演中的“程式”舆论被引量:2
2015年
关于戏曲"程式"的研究层出不穷,却亟待重新审视与历史化处理。民国时期在与海外对话的复杂历史语境中,梅兰芳及周边知识人团体对戏曲程式等焦点问题的表述,即显现出历史性和策略性的转变。其中的"西方影响"也向度多样:既与欧美主流舆论达成关于戏曲传统本质的"共识",并借此收获民族文化自信;又因在海外评论者和梅氏策划核心内部文化反视自觉的存在,表现出深层通约的可能。对相关问题的辨析,也应成为当代戏曲理论构建和对西方话语反思的前提。
江棘
关键词:戏曲程式言说策略
近代中外戏曲翻译者的对话——阿灵敦、艾克敦和姚莘农笔下的《打渔杀家》与《奇双会》被引量:2
2013年
自法国传教士马若瑟(J.W.Premare)于1735年第一次将《赵氏孤儿》翻译介绍到欧洲以来,海外对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译介,长期保有极大的热情。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有大量古典戏曲名著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布世界。不过这些文本译介多是元明清杂剧、传奇,
江棘
关键词:戏剧翻译文化立场戏剧观动作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