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艳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文化人类学的经典: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被引量:2
- 2013年
- 《菊花与刀》是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的具体运用。本文主要关注:此书及其作者在历史进程中担任的政治功能;基于文学想象与心理学分析的文化模式洞察;以及纵横开阖的比较文化研究法。
- 余红艳
- 关键词:政治功能耻感文化文化比较
- 表述语境与族群诉求:论蚩尤叙事的古今流变被引量:5
- 2015年
- 蚩尤叙事起自先秦,流传下来的众多文本主要为三重叙事:朝廷叙事、民间叙事、学者叙事。对应的蚩尤形象为:战神与乱臣、恶神和妖鬼、黎苗君长和中华始祖。三重叙事同源异流,各自发展,但在历史进程中,由于表述语境、表述主体、表述诉求的变化,三重叙事消长起伏,则秦汉唐以帝国朝廷叙事最为突出,宋元明在朝廷叙事消减后民间世俗书写继续生长,现当代学者叙事依靠国族叙事掌控局面。当下,蚩尤被纳入文化资源行列,正迎来以遗产开发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叙事。在这场整合性叙事中,蚩尤形象将被重新设计。
- 余红艳
- 关键词:文化资源
- 未竟的现代性——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现代性
- 2014年
- 现代性是来自欧洲启蒙运动并迅速全球化的哲学理想,现代化是其社会图景。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初期的启蒙救亡、中期的政治遽变、"文革"后的经济建设,至今仍在现代化过程中努力前进。然而中西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决定了现代性进入中国后的曲折与变形。20世纪的中国文学被捆绑在现代化之路上,其审美特质与自主精神都必然受到特定时期历史社会的影响。
- 余红艳
-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20世纪中国文学
- 作为叙事的族群文化文本
- 2013年
- 文章阐述的是文学与族群叙事的关系。以玛丽·Molek和伊凡·Molek来阐明在美国的斯洛文尼亚民族文化如何被文学表述。文本透露出的有关民族文化的人类学信息,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获取,除非这些信息是在作品纯现实的章节中呈现。
- I.P.Winner余红艳李国太
- 关键词:族群叙事文化文本
- 关联、认同、对话——第十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综述被引量:1
- 2014年
- 2013年10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和山西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暨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议主题为"多向交流互动发展:中国多民族文学关系"。
- 余红艳
- “我者”表述的活态文本——评吴正彪教授的《苗年》
- 2014年
- 苗年是苗族人民的特殊节日,担负着文明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任。贾哗认为,“苗年节是苗族一年中最隆重、活动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传统节日,它集祭祀、娱乐、交际乃至商业活动为一体,是苗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其中所寓含的社会化内容也极为丰富,既有原始宗教的遗风,也有时代的特质,从中可以看出苗族社会发展的轨迹。”作为山地文明的典藏,
- 余红艳
- 关键词:文本文化传承文明交流传统节日社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