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晖
- 作品数:112 被引量:911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对流层准两年振荡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0年
- 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TBO)的最新研究概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关于TBO的专门研究和近年来国内外的TBO研究工作,对TBO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最新研究指出,热带暖海区的海-气耦合过程可以维持TBO循环而无需热带东太平洋的参与,表明了TBO确实是独立于ENSO而存在的海-气耦合系统,但是对于TBO的本质问题还需要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 郑彬林爱兰谷德军李春晖
- 关键词:气候学海-气相互作用年际变率
- 体现大尺度特征的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被引量:13
- 2020年
- 利用1961—2017年共5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百分位和点面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延伸期预报特点以及监测预报和研究需求,着眼于体现强降水过程的区域性、持续性和致灾性,并兼顾区域气候特征和普适性,建立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根据该指标查找判断我国东部四个关键区域(华南、长江、黄淮、华北)的历史降水过程,1961—2017年期间共有557次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平均每年约10次,其中华南、长江、黄淮、华北分别有267、155、78、49次,平均每年各有4.7次、2.7次、1.4次和0.9次,呈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统计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客观地判断出持续影响同一区域的相对稳定类型的大尺度持续性强降水过程,适用于延伸期业务服务和研究。
- 林爱兰谷德军彭冬冬郑彬李春晖
- 广东省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被引量:14
- 2010年
- 利用1961年1月—2005年12月广东省86个测站的地面观测资料、ERSST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大气多要素资料,定义了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分析了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特征,从多种角度(包括大气环流、海温、海气温差)讨论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平均出现频率为每26个月发生1次,以秋冬旱或冬春旱为主,持续性干旱事件具有大范围全省性的空间分布特征;1960年代是20世纪下半叶干旱较频繁且强度较强的年代,但2001—2005年干旱出现的概率和强度都超过1960年代,反映了广东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各季节大气环流和海温等在广东干旱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异常变化特征:春季华南冷空气偏弱,夏季则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贝加尔湖槽及北太平洋洋中槽偏强,秋季亚洲大陆高压偏弱、冷空气活动较少,冬季则冬季风偏强、海平面气压场的北太平洋涛动(NP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两种遥相关型同时出现。以上结果为干旱预测尤其是气候模式产品的动力释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 林爱兰李春晖谷德军郑彬梁建茵潘蔚娟王婷曾侠李琼
- 关键词:气候学
- 华南沿海季风槽对持续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的动力学响应
- 受沿海季风槽影响,2011年7月15-17日华南地区发生了持续的暴雨天气过程,最大日雨量达到266.9 mm。暴雨具有雨量分布不均匀、局地雨势大的特点,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密切联系。期间由于对流发展活跃,季...
- 蒙伟光张艳霞袁金南李春晖梁巧倩吴乃庚
- “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背景被引量:53
- 2007年
-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活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脊点位置偏西偏南,热带西太平洋(130°~140°E)区域越赤道气流偏强,华南处于气旋性低压异常区,无论是月时间尺度还是暴雨过程时间尺度都表现出这些明显特征;暴雨过程水汽除了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外,水汽通量异常部分主要来自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水汽随着副高边缘气流经过南海向华南输送,从而为暴雨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来源;2005年6月热带季风前沿在华南沿海地区停滞时间比气候平均偏长(2候),该特征是华南暴雨预报值得参考的信号;6月整个南海地区平均季风偏强,主要体现于经向风明显偏强,但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开始于南海地区夏季风非活跃期,这与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向北传播到华南有关。以上季风活动变化特征为华南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丰富的水汽来源。
- 林爱兰梁建茵李春晖谷德军郑彬
- 关键词:季风环流背景热带季风
- 南海夏季风北推时间及相关环流变化特征
- 利用1958-2004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73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差异及其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最早的可以1 d...
- 李春晖梁建茵郑彬林爱兰谷德军
- 关键词:夏季风环流变化
- 文献传递
-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多尺度预测方法及驱动机制
- 南海夏季风爆发存在15.4年的年代际变化和5.3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在年际变化尺度上,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前期冬季海温场有4个显著的相关区;在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前一年海温场有6个显著相关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 谷德军纪忠萍林爱兰郑彬李春晖
- 华南黑碳气溶胶浓度与南海夏季风关系的年代际突变被引量:2
- 2021年
- 利用重建的华南区域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浓度资料,分析其与南海夏季风在年际尺度上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区域BC浓度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在2000年前后有明显的突变,由显著负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即由高BC浓度弱季风变为高BC浓度强季风。通过合成对比分析,发现1988—1999年(第一时间段)的华南BC主要气候效应是间接辐射强迫作用:华南BC使云粒子半径减小,抑制华南区域春季降水,增加了云的生命期,从而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少,表面和低层大气降温。负温度异常激发了异常反气旋,在南海区域即有东风异常。到夏季,东风异常减弱了季风强度,同时抑制了南海地区的降水。2000—2010年(第二时间段)的华南BC主要气候效应是直接辐射强迫作用:春季高BC浓度通过直接气候效应,增暖大气,加强降水,但是雨日减少,从而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增多,表面和低层大气增温。正温度异常激发了异常气旋,在南海区域即有西风异常一直维持到夏季,增大了季风强度,同时增强了南海地区的降水。
- 郑彬黄燕燕黄燕燕林爱兰谷德军
-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
- 2007年南海夏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北传及影响因子
- 利用2007年全球降水气候计划GPCP(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卫星红外窗口导出的全球降水指数GPI(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I...
- 郑彬林爱兰李春晖谷德军
- 关键词:气候学季节内振荡
- 文献传递
- 广东省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海温异常类型
- 由于华南夏半年(4-9月,亦称汛期)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85%,因此以往研究主要侧重于该时期降水,而其它季节降水的相关研究较少.然而,从广东降水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期来看,春、秋这两个季节是早晚两季水稻及旱地作...
- 林爱兰郑彬谷德军李春晖梁建茵
- 关键词:干旱海温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