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和探讨偏头痛患者的人格特征,为预防和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0例偏头痛患者,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中国版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 M PI)进行研究。调查表回收86份,回收率86%,其中男30例,女56例,年龄18~65岁,平均46岁。按照性别分组,分别与中国常模比较。结果与国内男性常模比较,男性偏头痛患者谎言量表(L)、疑病量表(HS)、抑郁量表(D)、癔病量表(Hy)、精神病态量表(Pd)、神经衰弱量表(Pt)、轻躁狂量表(Ma)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女性常模相比较,女性偏头痛患者诈病量表(F)、Hs、D、Hy、妄想量表(Pa)、Pt、Ma量表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在人格心理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男性与女性患者有一定的差异,早期人格筛查及心理干预将有助于提高偏头痛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导致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肺癌化疗患者(观察组)和120例未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肺癌化疗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对可能导致2组患者发生不同病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病理类型与分期、血小板计数、血黏稠度、D-二聚体进行统计分析。对106例患者中5例实施了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余101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方法。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病理分期、血黏稠度和D-二聚体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理分型、血小板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晚期、血黏稠度上升(男士>4.66 c P/女士>3.93 c P)、D-二聚体上升(>500μg/L)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经积极治疗后58例治愈,11例好转,有效率为65.09%。结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晚期、血黏稠度上升、D-二聚体上升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在治疗时应及时评估其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尽早实施抗凝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