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敏

作品数:21 被引量:219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市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血管
  • 9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7篇梗死
  • 5篇抑郁
  • 5篇脑梗死患者
  • 5篇急性
  • 5篇急性脑梗死
  • 4篇他汀
  • 4篇急性脑梗死患...
  • 3篇蛋白
  • 3篇蛋白原
  • 3篇纤维蛋白
  • 3篇纤维蛋白原
  • 3篇量表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胶囊
  • 3篇伐他汀
  • 2篇动脉

机构

  • 21篇重庆市中山医...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蔡敏
  • 14篇彭雪梅
  • 10篇马璟曦
  • 9篇罗春阳
  • 4篇李琴
  • 3篇秦大川
  • 1篇付一笑
  • 1篇蒙华庆
  • 1篇梅霞
  • 1篇王伊龙
  • 1篇陈黎燕
  • 1篇晏勇
  • 1篇罗勇
  • 1篇彭丹
  • 1篇陈中

传媒

  • 10篇重庆医学
  • 2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中药药理与临...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步长脑心通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脑心通治疗组,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1、6个月观察评分。治疗组加服步长脑心通胶囊(1.6g,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智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检测患者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MMSE及ADL评分改善明显,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和6个月后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治疗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蔡敏马璟曦罗春阳彭雪梅
关键词:步长脑心通血管性痴呆血液流变学
诺迪康胶囊治疗脑梗塞25例被引量:2
2003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0~2001年脑梗塞住院患者52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出血及短暂脑缺血发作(TIA).
蔡敏彭雪梅秦大川
关键词:诺迪康胶囊脑梗塞中医药疗法
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测电针大鼠双侧合谷穴(LI 4)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间可能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9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模型组(n=42)和电针组(n=42)。观察局灶性脑缺血1 h后再灌注2 h、12 h、24h、3 d、7 d、14 d、21 d共7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大鼠。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法检测VEGFR-2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后12 h、24 h,电针组VEGFR-2 mRNA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3 d也高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区BDNF蛋白在再灌注后2 h开始增加(P<0.05),24 h达高峰(P<0.01),3 d后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呈现增加幅度降低的趋势。结论电针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R-2 mRNA、BDNF蛋白的表达;神经血管因子可能是神经发生与血管生成联系与作用的分子学基础。
马璟曦罗勇蔡敏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赛乐特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症22例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赛乐特在帕金森病(PD)伴抑郁症治疗的作用。方法42例PD患者随机分成赛乐特加PD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及单纯PD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对病情严重程度(UPDS)、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UPDS、HAMD评分明显降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赛乐特可改善PD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睡眠障碍,也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蔡敏彭雪梅罗春阳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赛乐特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药物干预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生存率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及患病会在未来几十年明显增多。而且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监管机构批准的药物来预防或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美金刚在血管性痴呆及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前景,但对这些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仍存在争议,且对其安全性的担忧及高昂费用阻碍这些药物的广泛临床引用;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可阻止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目前为止,没有充分证据支持阿司匹林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治疗作用。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药物干预,仍需要更长时间的前瞻性纵向随访去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就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及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彭丹蔡敏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被引量:40
2013年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单独治疗(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普罗布考0.25g,每天2次,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高(P<0.05),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TC、LDL-C、TG及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5),HDL-C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同降脂和降低颈动脉IMT作用,能有效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马璟曦蔡敏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血管中膜
直立倾斜试验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不明原因晕厥的患者(观察组)及2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HUT,并对其阳性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中42例表现为阳性,阳性率为93.3%,对照组仅1例表现为阳性,阳性率为5.0%。结论 HU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对临床不明原因的晕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罗春阳晏勇蔡敏
关键词: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
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伴抑郁障碍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同时伴抑郁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舒肝解郁组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规药物治疗,舒肝解郁组患者加服舒肝解郁胶囊0.72g,每日2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测定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SAQ)及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舒肝解郁组治疗8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下降(P<0.01),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SAQ)评分明显提高(P<0.01),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明显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伴抑郁障碍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一定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罗春阳梅霞陈黎燕蔡敏彭雪梅
关键词:舒肝解郁胶囊稳定性心绞痛抑郁障碍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六个月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脑卒中6个月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重庆市中山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老年患者210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6个月时预后分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影响显示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脏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坚持康复治疗、空腹血糖、白蛋白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影响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6个月预后的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IHSS评分>7分、空腹血糖>7.8 mmol/L、收缩压≥140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是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白蛋白>35 g/L是其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急性脑卒中发生后年龄过大、NIHSS评分>7分、空腹血糖>7.8 mmol/L、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往往提示预后不良,而白蛋白>35 g/L提示预后可能较好,可以通过坚持康复训练改善预后.
彭雪梅李琴马璟曦蔡敏王伊龙
关键词:脑卒中预后
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P-选择素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P-选择素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6例和阿司匹林治疗组54例。分别在发病72h内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清中ICAM-1、P-选择素和血脂浓度,选50例健康人设为健康对照组。结果辛伐他汀联合组和阿司匹林组的患者发病72h内血清ICAM-1、P-选择素、血CHO和LDL的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与治疗前及阿司匹林组相比,辛伐他汀联合组在治疗第3个月时血清ICAM-1、P-选择素、血CHO、血LDL浓度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辛伐他汀有利于降低血清ICAM-1的浓度,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性反应,从而进一步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治疗ACI患者的联合药物。
蔡敏
关键词:辛伐他汀脑梗死细胞间黏附分子-1P-选择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