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镇章

作品数:35 被引量:139H指数:7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8篇造影
  • 7篇血管
  • 7篇支气管
  • 7篇支气管动脉
  • 7篇图像
  • 7篇气管
  • 7篇成像
  • 6篇图像质量
  • 6篇管电压
  • 5篇320排CT
  • 4篇对比剂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4篇CTA
  • 3篇动脉造影
  • 3篇血管成像
  • 3篇血管造影
  • 3篇扇区
  • 3篇能谱CT

机构

  • 30篇温州医科大学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杭州医学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舟山市中医骨...
  • 1篇温州市中心医...

作者

  • 33篇王镇章
  • 18篇曹国全
  • 9篇孙厚长
  • 8篇潘克华
  • 7篇陈伟建
  • 5篇杨运俊
  • 5篇郭献忠
  • 4篇邰云鹏
  • 4篇朱姬莹
  • 4篇王爱敏
  • 3篇李瑞
  • 3篇唐坤
  • 3篇姜亿一
  • 3篇陈晓
  • 3篇满意
  • 2篇吴恩福
  • 2篇滕红林
  • 2篇许化致
  • 2篇刘瑾瑾
  • 2篇郑葵葵

传媒

  • 7篇温州医科大学...
  • 4篇中华放射医学...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温州医学院学...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脑血管CT成像中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脑血管成像中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与图像质量及剂量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优管电压和迭代重建参数。方法:利用ATOM 701-D型成年男性仿真人头颅模型,配置碘水混合造影剂自制脑血管。采用320排容积CT以80 k V、...
曹国全唐坤潘克华邰云鹏陈晓吴恩福王镇章
文献传递
改良式CT血管成像检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价值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改良式CT血管成像(CTA)在检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BP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期行改良式CTA和DSA检查的246例咯血患者,CT采用Toshiba Aquilion one 320排640层螺旋CT机,所有改良式CTA图像由两名放射科主治以上医师盲式阅读。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改良式CTA诊断BPF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两者检查一致性。结果DSA检出186例阳性,60阴性;改良式CTA检出160例阳性,86例阴性。改良式CTA诊断BPF的灵敏度为85.5%(159/186),特异度为98.3%(59/60),准确度为88.6%(218/246),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高(kappa=0.73,P<0.01)。结论改良式CTA诊断BPF具有高特异性,可作为疑似BPF患者无创性筛查的首选方法。
傅萍萍王镇章徐浩力何雯雯蒋蒙蒙林文秀薛英楠夏沪伟张子锐陈伟建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肺动脉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永久性室侧希氏束起搏一例
2021年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模式,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临床上相对比较少见的1种解剖变异,由于其静脉走行扭曲,运用现有工具经PLSVC实现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成为1项具有挑战性的操作,本文介绍了1例患者通过主动固定导线经PLSVC实现夺获希氏束,成功实现室侧希氏束起搏。
周前徐蕾王镇章廖书生苏蓝黄伟剑
关键词:永存左上腔静脉生理性起搏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联合静息心肌透壁灌注指数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联合静息心肌透壁灌注指数(TPR)诊断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162例临床疑诊CHD的患者,CCTA后2周内完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利用CCTA的原始数据进行TPR分析,以CAG结果为参照,评价CCTA联合TPR对CHD的诊断价值。结果 CCTA、TPR单独或两者联合均可用于诊断CHD(x^2=94.42、14.25、48.30,均P<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0.589、0.701。CCTA单独诊断CHD的灵敏度为85.6%(95/111),特异度为94.1%(48/51),阳性预测值(PPV)为96.9%(95/98),阴性预测值(NPV)为75.0%(48/64)。TPR单独诊断CHD的灵敏度为82.9%(92/111),特异度为45.1%(23/51),PPV为76.7%(92/120),NPV为54.8%(23/42)。联合CCTA及TPR诊断CHD的灵敏度为99.1%(110/111),特异度为41.2%(21/51),PPV为78.6%(110/140),NPV为95.5%(21/22)。结论联合CCTA及TPR可用于诊断CHD并可明显提高CHD诊断灵敏度。
朱姬莹徐秀芳许化致谢福荣曹国全王镇章肖方毅
关键词:冠心病
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脑血管CT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脑血管CT成像中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与图像质量及剂量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优管电压和迭代重建的参数。方法:利用ATOM 701-D型成年男性仿真人头颅模型,配置碘水混合造影剂自制脑血管。采用320排容积CT以80、100、120 k V管电压分别联合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IDR 3D)迭代重建4个等级(off、mild、standard、strong)共12种方案,按管电流等其他参数不变进行颅脑单圈扫描,记录辐射剂量。获得横断面血管CT值及噪声、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及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管电压扫描及不同迭代算法水平重建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管电压100k V时较120 k V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分别降低39.29%、39.52%和39.42%;管电压80 k V时较120 k V时CTDIvol、DLP及E分别降低66.88%、67.02%和67.31%。管电压一定,不同迭代水平重建时:血管噪声、血管周边脑组织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CT值及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迭代重建水平一定,不同管电压扫描时:血管CT值、血管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周边脑组织CT值、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周边脑组织噪声在AIDR 3D off和mild水平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tandard和strong水平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 k V管电压扫描联合standard或strong水平的迭代重建算法会获得较高质量的脑血管成像。
曹国全唐坤潘克华邰云鹏陈晓吴恩福王镇章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管电压脑血管
基于能谱CT动脉造影的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前动脉血流灌注特点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应用能谱CT动脉造影(CTA)研究健康人群和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脊髓前动脉(ASA)的形态和血流灌注特点。方法招募16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筛选21例CSM患者为病例组,行能谱CTA检查。获取颈椎ASA重建图像,观察ASA的走行、充盈情况。以各节段ASA平均碘含量代表动脉血流灌注量,比较对照组各节段血流灌注量,计算病例组动脉受压部位的平均血流灌注减少率。结果对照组16例ASA充盈良好,其中13例在C4~6节段观察到脊髓前根动脉分支汇入ASA,自C1至C7 ASA血流灌注较均匀但呈现轻度逐渐增加的趋势。病例组21例中,9例颈椎ASA充盈良好;12例在颈髓受压节段出现ASA充盈减弱,其中4例受压节段以下的动脉充盈不良,其余8例受压节段以下动脉再次充盈,12例的受压处动脉灌注减少率为(28.64±7.73)%(16.86%~38.16%)。21例中有14例ASA在C4~6节段侧方有脊髓前根动脉分支汇入ASA。结论健康状态下颈椎ASA各节段血流灌注较均匀,部分CSM患者中可出现ASA受压,但一般不会发生完全梗阻;由于下颈椎部位脊髓前根动脉分支的汇入,部分ASA受压以下节段可重新充盈。
王宇滕红林王镇章吴诗阳
关键词:颈椎病脊髓缺血局部血流
原始图像叠加处理技术在脑CT灌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原始图像叠加处理技术用于脑CT灌注(CTP)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P检查的253例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CTP检查获得22组连续动态的增强序列图像,任选两组图像分别作为A组和B组,并进行叠加获得一组新的图像作为C组。分别测得叠加处理前后3组图像的颈内动脉CT值、邻近脑组织(颞叶)CT值和Std值,对253例患者图像重复上述操作,通过计算获得3组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叠加处理后的C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均高于叠加处理前的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管显示更加平滑清晰,末端血管分支也能较为清晰显示,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其中部分患者C组图像主观评分与其脑动脉造影图像的主观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CNR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加减法运算将图像叠加处理,得到新一组CTA图像,可以提高颅内血管显示的清晰度与CTA的图像质量,得到近似于脑动脉造影检查的图像效果,减少挑选最佳时相观察颅内血管的时间及可能人为因素造成的伪影误诊率。
郭献忠宋浩澜何沈平孙涵王镇章陈伟建
关键词:卒中对比噪声比
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在颈髓损伤患者中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在颈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脊髓前动脉血流量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对30例颈髓损伤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3~59(46.4±9.7)岁;均在伤后2周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其中开门减压3节段8例,4节段18例,5节段4例。术前3 d内及术后5 d进行能谱CT检查,重建脊髓前动脉并评估其术后血流量改善情况;术前1 d,术后5 d及1、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颈椎JOA评分,并计算相应随访点术后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17.4±7.6)个月。术前术后脊髓前动脉碘含量比值(ASA/VA)分别为0.75±0.20、0.89±0.02,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术后平均ASA/VA改善率为(21.05±12.45)%,且血流改善程度与术后1、6、12个月JOA评分改善程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结论 :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安全可行,成像满意,可定量评价脊髓前动脉血流量的改善程度;脊髓前动脉血流改善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术后早期的脊髓前动脉血流改善程度或可作为预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参考指标之一。
朱旻宇朱旻宇田纪伟滕红林王宇王宇王靖
关键词:能谱CT脊髓前动脉血管造影术脊髓损伤
个性化10 s团注的双流技术在腋动、静脉CT血管成像同步成像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探讨个性化10 s团注结合双流技术行左侧腋动、静脉CT血管成像(CTA)同步成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83例行左侧腋动、静脉CTA同步成像检查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对比剂注射方式不同分成A、B组。A组采用双侧肘静脉注射,经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左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稀释液;B组采用单侧肘静脉多期双流注射方案,并根据体质量设置个性化的注射流速及管电压,经左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持续10 s,再采用对比剂双流技术稀释对比剂持续注射15 s。分别比较两组的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客观评价指标[腋动静脉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结果:B组的对比剂用量仅为(28.81±5.56)mL,显著低于A组的6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20,P<0.05);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为(2.39±1.12)m Sv,低于A组的(3.88±0.48)mSv,差异有统计意义(t=8.330,P<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腋动脉CT值分别为(376.35±72.49)Hu、(348.35±67.65)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腋动脉的SNR及CNR分别为(25.51±13.65)、(19.34±10.95),较A组的(39.19±14.24)、(29.59±11.73)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4.391、4.056,P<0.05);B组的腋静脉CT值为(690.70±105.24)Hu,显著高于A组的(490.60±95.71)Hu,差异有统计意义(t=-8.783,P<0.05);A组和B组腋静脉的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10 s团注结合对比剂双流技术可以高质量实现腋动、静脉同步成像,个性化的对比剂流速及管电压设置,不仅有效保证了图像质量,同时有效减少了该检查的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
郭献忠邓青山曹国全刘瑾瑾王镇章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腋静脉穿刺图像质量
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的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患者90例,通过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根据比值不同分为一度、二度、三度。采用不同干预手段,综合分析治疗后效果。结果治疗后一度改善指数明显高于二度〔(6.8±2.6)vs(2.4±1.2),P<0.05〕和三度〔(6.8±2.6)vs(1.8±0.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二度改善指数高于三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1.2)vs(1.8±0.6),P>0.05〕;此外,治疗后一度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二度〔96.7%vs 70.0%,P<0.05)〕和三度〔96.7%vs(2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二度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三度有效改善率〔70.0%vs2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可以为患者接受各种治疗提供很好的参考,值得临床推广。
王镇章孙厚长姜亿一潘克华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椎管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